歐祖文
人物簡介:
馬漢杰,男,壯族,1975年11月出生,200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5月至今,連續14年擔任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岜盆鄉岜倫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2009年榮獲“廣西青年創業明星”稱號;201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榮獲第七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崇左市第一屆“農村青年創業致富明星”榮譽稱號;2011年榮獲首屆“崇左市十大杰出青年”;2012年榮獲“崇左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崇左市創先爭優十大先鋒人物;2015年被評為“廣西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2016年被自治區黨委評為“全區優秀共產黨員”。
作為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岜盆鄉岜倫村的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漢杰自上任以來,帶領村“兩委”班子大膽探索,開拓創新,通過組建“黨群致富聯合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建設新農村,使岜倫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每一份榮譽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們見證了馬漢杰這只“領頭雁”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和每一份艱辛的努力。
開拓進取,鋪就創業致富路
馬漢杰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由于經濟困難,初中畢業后沒有機會讀高中。為了尋求出路,他借錢到崇左市龍州縣衛校自費學醫。1995年畢業后,馬漢杰回到村里開了間診所,當了鄉村醫生。憑借著過硬的醫療技術和熱情的服務,馬漢杰漸漸贏得了村民的信任。1999年,馬漢杰被推選為岜倫村團支部書記。當時岜倫村很窮,有的村民甚至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為此,馬漢杰也常常賒賬給村民們。但是,醫病不醫窮,治標不治本。當時馬漢杰就想,只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才能真正拔掉窮根,治窮病。為此馬漢杰每年都花費幾百元錢訂閱《廣西科技報》《農村百事通》《農村新技術》等科技類雜志、報紙自學,尋找致富的新門路。為了掌握全套的養鴿技術,馬漢杰多次自費到首府南寧、廣東等地參觀考察美國皇鴿養殖場,參加原南寧地區科協舉辦的養鴿短期培訓班。在學會整套養殖技術后,馬漢杰出資4000元引進了100多對美國皇鴿進行養殖,在養殖過程中,馬漢杰邊養邊鉆研,很快熟練掌握了一整套飼養方法,當年就有3000多元盈利。到2004年底,馬漢杰的養殖場就年產乳鴿3.3萬只,家庭純收入14萬元。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收入,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鴿大王”。
引領幫扶,
“黨群致富聯合體”顯威力
2002年5月,年輕有為的馬漢杰被群眾推選為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群眾拔掉窮根,走出一條致富路。馬漢杰常說,“帶頭致富重要,帶領群眾致富更重要,作為村黨總支部書記,要做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人。”2002年3月,馬漢杰幫扶本村凌南鋒、李阜連發展生產,從資金、技術、管理到銷售提供一條龍服務,他們很快有了收益。目前,李阜連養殖的種鴿從100多對發展到2000對,每年創收8.5萬元,凌南鋒也從養殖100對種鴿增加到現在的1500對,每年創收6萬元。為擴大規模,馬漢杰聯合凌南鋒、李阜連和馬永軍,組建了“黨群致富聯合體”,并直接帶動該村13家農戶積極參與養鴿業。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通過學習和開展黨員先進性大討論,馬漢杰根據群眾的意愿,聯合30戶農民注冊成立廣西扶綏杰利皇鴿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杰利公司”)。公司承諾對養殖戶無償提供培訓、技術、銷售等服務。針對村里一些群眾“致富無門、有門無技、有技不精”的問題,馬漢杰把村中的皇鴿養殖場當做“課堂”,組織黨員群眾到基地現場觀摩學習,給黨員群眾上技術培訓課,增強群眾的致富信心。目前,杰利公司共發展養鴿戶368戶,每戶年均純收入1.5萬多元。作為公司負責人,馬漢杰每年邀請自治區級專家到岜倫村或杰利公司培訓基地開展種養技術培訓班6期以上,讓群眾都能根據需要熟練掌握一至兩門種養技術。
敢于擔當,新農村建設立新功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馬漢杰注重發揮黨支部集體力量,以身作則,充分調動每一名黨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讓黨員成為群眾的一面旗幟,帶領群眾轉變思想,改革創新,共同建設幸福美好家園。
一是解決全村農業發展問題,促農增收。馬漢杰與支部成員組織全村群眾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先后發動群眾集資100萬元,建成電灌站4座,水輪泵3座,井灌工程6座,渠道25公里。同時,馬漢杰以開展水利體制改革為契機,帶領黨員干部大刀闊斧地對集體所有的水利工程進行改制,成立了7個農業灌溉用水者協會,制定了章程,完善了科學和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讓農民“用明白水,交放心錢”,達到了“以水養水”的目的,使農業用水得到充分保障,確保了糧食生產大豐收,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2004年,全屯種植優質水稻平均畝增產達150多公斤,共增產163.5噸;種植新品種高產玉米平均畝增產達180公斤,總增產270噸;新增種冬種肉芥菜1000多畝,以上三項使岜倫村年增收45萬元,人均純收入比2003年增收200元。
二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收入。為解決岜倫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馬漢杰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決定組建一個“岜倫村創業互助工作站”,由村“兩委”成員選擇26個外出務工能人組成互助聯絡工作組,明確工作組成員的任務,即工作之余收集用人單位與招工信息,然后反饋回村里,由村委會根據用工情況,統一組織安排外出務工。近年來,岜倫村外出務工人員916人,通過“岜倫村創業互助工作站”介紹工作就有567人。僅外出務工這一項,岜倫村每年人均收入增加1268 元。村民紛紛用外出打工賺回來的錢蓋起來了小洋樓,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岜倫村也獲得了“小康文明村”榮譽稱號。
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美化鄉村。為解決岜倫村道路硬化問題,2004年,馬漢杰組織村民投資投勞,硬化了一條長1760米的入村道路。2006年至2009年,馬漢杰又發動群眾集資硬化了岜倫新村2750米主干道,更新了全村人飲管道,硬化了籃球場;2014年至2015年,帶領發動群眾硬化村主要道路460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51盞;新建350噸高位水塔并更換全村人飲水管,解決群眾的飲水問題。同時,大力實施清潔鄉村工程,落實村屯保潔員,制定清潔鄉村管理長效機制,確保“美麗廣西,清潔鄉村”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讓群眾過上幸福舒心的日子。
馬漢杰帶領岜倫村群眾建設新農村,使岜倫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漢杰從未有過絲毫自滿和懈怠。如今,在精準扶貧征途上,他又開始了新的征程,推出“公司+基地+貧困村(貧困戶)+市場”的合作模式,在那標、那坡兩個貧困村實施產業扶貧。此模式一旦成功運行,每年將可讓200戶以上貧困戶脫貧,有力助推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