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樸槿惠被批準逮捕 韓國備戰總統大選
3月10日,韓國憲法法院通過關于總統樸槿惠的彈劾案。共有八名法官參與審判,均投下彈劾案的贊成票。判決書認定,樸槿惠允許閨蜜崔順實介入國政,是違反憲法的濫用職權行為。判決結果一經宣布,樸槿惠立即失去總統身份,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被彈劾罷免的總統。此外,韓國檢察機關對其提出13項指控,包括受賄、濫用職權、泄露機密等。根據韓國的選舉規定,下一屆總統大選將于5月9日舉行。民調顯示,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獲得30%以上的支持率,暫時處于領跑者地位。
韓國總統彈劾案塵埃落定,以樸槿惠黯然離開青瓦臺收場。3月31日,韓國法院簽發了對前總統樸槿惠的逮捕令。然而,閨蜜干政門事件的余波猶在。提前而至的總統大選,掀起韓國政壇新的波瀾。韓國總統雖被戲稱為高危職位,但各路諸侯問鼎之心絲毫不減。共同民主黨一枝獨秀,其他黨派則奮起直追。韓國地處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漩渦,國內政治走向深受地區局勢影響。當前,半島局勢云譎波詭,朝鮮新一輪核試傳聞屢現,美韓上演大規模軍演,薩德部署趁亂推進,韓國政局變數增大。正當候選人角逐大位的白熱化時期,失去司法豁免權的樸槿惠已開始接受調查。倘若檢方的指控得到證實,不無囹圄之災。樸上臺之初,矢志開創國民幸福時代,民望如日中天。孰料,執政后期風波不斷,民眾抗議之聲排山倒海。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二、土耳其與荷蘭互懟 土入歐盟前景黯淡
3月11日,荷蘭拒絕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乘坐的航班降落。土外長此行原本是要在荷蘭進行政治動員,號召當地土耳其人支持定于4月16日舉行的修憲公投。如果公投獲得通過,土將從議會制改為總統制,賦予總統更多實權。土國內關于修憲爭議頗大,總人數達550多萬的海外公民成為影響公投結果的重要票倉。荷蘭的抵制舉措,引發土耳其強烈反彈。土總統埃爾多安公開表示,荷蘭是“納粹余孽”。荷蘭首相呂特予以回擊,稱土方的言辭是“瘋話”。除荷蘭外,奧地利、德國等國也禁止土方官員在本國舉行集會。
土耳其和歐洲國家恩怨交織,彼此關系分合不定。因政治、宗教等復雜因素,土耳其的入歐夢想遲遲未能實現。2016年,土耳其同歐盟達成解決難民危機的協議,重啟幾經中斷的入歐談判。一年的時間里,雙方關系急轉直下。土耳其發生未遂軍事政變,歐洲批評土官方鎮壓行動侵犯人權。土俄關系轉圜,引發歐洲國家的不滿。土欲修改憲法,激起歐盟成員對土走專制集權道路的擔憂。盡管歐洲國家群起壓制,但土不會屈服就范。難民牌堪稱土手中握有的撒殺手锏。一旦土“開閘放水”,默許大批難民穿境而過,將是歐洲國家難以承受之重。面對一個日漸強勢的土耳其,究竟是將其納入麾下,還是任其游離在外,已成為歐盟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問題。
三、特朗普會晤默克爾 美歐分歧尚難彌合
3月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雙方就重大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基本上“各說各話”。關于貿易,特朗普抱怨美國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默克爾則表示應以開放思維審視全球化。關于移民,特朗普強調必須將國家安全置于首位,默克爾認為保障邊境安全不妨礙給予難民新生機會。關于北約防務,特朗普重申支持北約立場,但要求盟國承擔國防開支,默克爾強調北約為美國反恐事業做出的貢獻,承諾德國將增加國防費用。在記者會上,特朗普沒有回應默克爾的握手請求,被媒體解讀為美德關系微妙。
默克爾赴美與特朗普舉行會晤,旨在鞏固兩國關系和美歐關系。兩人曾隔空喊話,互相批評對方的政策主張。默克爾掌舵德國十余年,堪稱歐洲政壇的常青樹。特朗普以政治素人之身奪得總統職位,匱乏執政經驗。雙方首次正式會面,特朗普未就執政方略向默克爾請益,反倒給對方上了一堂“還債課”。前不久,特朗普與正在脫歐路上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相繼會晤,現場互動熱絡。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美德關系是美歐關系的縮影。特朗普與歐洲資深政治家理念不合,彼此政策立場異多同少。當然,美歐分歧不等于分裂。盡管美德領導人會晤難言相談甚歡,雙方都肯定了會談取得建設性成果。未來一段時期,法德意等歐洲主要國家將迎來大選,特朗普眼中重塑美歐關系的契機或許在此。
四、美國務卿訪問東亞 釋放對華政策信號
3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來訪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關系對兩國、對世界都很重要。中美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要從長遠和戰略角度看待中美關系,拓展合作領域,實現互利共贏”。蒂勒森表示,“美方愿本著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發展對華關系。”此前,蒂勒森相繼訪問了日本、韓國。蒂勒森就任國務卿后首次訪問東亞三國,正值韓國政局動蕩、半島局勢再度升溫的敏感時刻,因而備受國際社會矚目。
蒂勒森的訪華行程,被譽為東亞行的壓軸戲。美國亞太戰略的核心是對華政策。特朗普就職以后,中美關系的穩定發展面臨考驗。新政府為了與奧巴馬的政治遺產切割,聲稱亞太再平衡戰略已經結束。特朗普版的亞太戰略,至今尚未浮出水面。不管名稱如何變化,應對一個快速崛起的中國,維護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始終是美國亞太戰略的主要指向。從蒂勒森就朝核等問題發表的言論來看,在日韓表態和在華表態基調迥異,顯示美國對華政策“兩面下注”的實質未變。蒂勒森對中美關系內涵的表述,呼應了中國倡導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向國際社會釋放了積極信號。聽其言,觀其行。中美兩國能否開創新興大國和既有大國和平共處的典范,還要看美方實際行動。
五、FBI調查“通俄”事件 特朗普執政掣肘多
3月20日,美國眾議院首次舉行“通俄”事件調查公開聽證會。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在會上表示,正在調查俄羅斯企圖干預美國大選的指控,以及特朗普團隊競選期間是否有“通俄”行為。關于調查的期限,科米未當場明確日期。舉辦本次聽證會,緣自前段時間特朗普在推特上發文,指責奧巴馬下令竊聽特朗普大廈內的電話。科米表示,尚無法證實奧巴馬政府竊聽特朗普的指控。近期,美國情報界聲稱俄羅斯介入美國大選,通過泄露民主黨方面的負面信息,暗助特朗普贏得總統大位。

“通俄”事件的調查,加劇了特朗普施政困局。特朗普入主白宮兩月有余,宣布退出TPP,揚言在美墨邊境修墻,大有兌現競選承諾的做派。然而,其以反建制言論當選,執政卻擺脫不了體制束縛。民主黨慣唱反調,共和黨內部不乏異議。就在“通俄”調查的當口,推出的新醫改法案闖關無望,被迫在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付諸表決前撤回。美國反俄勢力根深蒂固,一旦扣上有“通俄”之嫌的帽子,縱使特朗普巧言令色,也將百口莫辯。先前親信弗林已因“通俄”嫌疑辭職,尚有不少政府高官被指有“通俄”之舉。“通俄”事件無限期的調查,將是懸在特朗普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僅發展對俄關系有所顧忌,也勢必牽制自身施政作為。
六、荷蘭選舉結果揭曉 歐洲右傾態勢明顯
3月21日,荷蘭公布大選最終計票結果。本次選舉共有28個政黨參選,競奪眾議院150個席位。現任首相呂特領導的傳統右翼政黨自由民主黨奪得33席,繼續保持第一大黨地位。極右翼政黨自由黨斬獲20席,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得19席,工黨只保住9席,失去第二大黨資格,其余9個政黨獲得數量不等席位。自由黨秉持反移民、反歐盟、反伊斯蘭的政治主張,選前一度聲勢看漲。呂特在勝選后表示,選舉“叫停了民粹主義”,自由民主黨將負責組建新一屆聯合政府。
荷蘭選舉備受國際矚目,與歐洲政治圖譜演變息息相關。經歷英國脫歐、特朗普上臺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后,歐洲民粹主義政治思潮涌動。法德意等國將在2017年舉行大選,極右翼力量躍躍欲試。因此,荷蘭的大選被視為歐洲政治的風向標。選舉結果是否預示著歐洲民粹主義受挫,恐言之過早。荷蘭實行比例選舉制,形形色色的政黨林立,參選的政黨大多能獲得一定議席,分散了大黨的選票。自由黨民調領先,所獲席位有限,表明選舉制度對其構成制約。若將自由黨的選舉失利,視為歐洲民粹政治剎車的跡象,則有一葉障目之嫌。不過,荷蘭工黨支持率下滑,折射出歐洲中左政治力量的衰退。歐洲政治右轉的傾向在延續,也許才是透過荷蘭大選管窺見豹的重要啟示。
七、倫敦遭遇恐怖襲擊 英國啟動脫歐談判
3月22日,英國首都倫敦發生一起恐怖襲擊事件。襲擊者駕駛一輛汽車在議會大廈附近沖撞人群,隨后下車持刀行兇,試圖沖進議會大廈,后被警方擊斃。本次事件共造成包括兇手在內的4人死亡,約40人受傷。當時,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正在議會大廈準備接受議員質詢,議題是英國退出歐盟。緊急撤離后,特雷莎在唐寧街首相府外發表簡短聲明,嚴厲譴責恐怖襲擊事件,表示絕不向恐怖行動投降。英國警方已掌握的信息顯示,嫌犯本土出生,曾因極端主義傾向被安全部門調查,制造這一事件或與受國際恐怖主義影響有關。
倫敦遭遇恐怖襲擊,增添了國內不安因素。當前,英國正式啟動退出歐盟程序,開始為期兩年的脫歐談判。英國與歐盟是徹底分家單過,還是藕斷絲連,尚有待雙方談判敲定。由于充滿變數,英國的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半路冒出的恐怖襲擊事件,讓英國社會重新審視與歐盟關系。國土安全受到威脅,似乎堅定了脫歐派的主張。然而,若是變為歐盟的局外人,分享情報等方面勢必受到制約。在國際社會的持續打擊下,“伊斯蘭國”節節敗退,接受圣戰訓練的極端分子回流。首當其沖的歐洲國家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民眾心理恐慌感有增無減。未來,英國與歐盟以何種形式保持安全領域合作,將成為談判的重中之重。畢竟,公投可以讓英國退出歐盟,卻無法脫離歐洲。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