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嵐+白煤
摘要:人地觀念素養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觀念,包含科學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等。地理教學中滲透人地觀念素養形成是地理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本文側重從人地觀念的內涵、構成以及滲透途徑等方面探討人地觀念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人地觀念素養;地理教學;滲透途徑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是深化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通過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有利于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達成地理課程教學目標。
一、人地觀念的內涵
國內學者對人地觀念的理解主要有傅伯杰院士強調“地理學使命:解決資源、環境、發展面臨的復雜問題;地理學研究目標:不僅在于解釋過去,更重要在于服務現在、預測未來。”程菊認為人地觀念指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理解和判斷,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點[1]。吳岱峰解讀人地關系指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2]。
國外學者對人地觀念的解讀主要有英國學者羅士培提出適應論,涉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一定限制,同時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及利用可能性。美國學者巴羅斯提出人類生態論,認為研究目的不僅在于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征與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也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映。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人地觀念的研究,本文認為人地觀念是人們分析、處理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的根本想法,是對人地關系的理性認識。人地觀念除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方法外,還應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其突出強調學生的情感態度、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創新實踐。人地觀念居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地位,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靈魂,也是地理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人地觀念的構成
正確人地觀念可理解為“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和“人與地的協調發展”三個維度,各個維度又包括多方面的內涵[3]。
1. 地對人的影響
地對人的影響主要指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與其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并產生地域特征以及區域差異。地對人的影響主要是在一般場合下,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在特殊場合,地理環境會對人類活動起決定性作用。該維度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面的實例,簡要分析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地理背景,初步懂得自然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并能夠辯證看待地對人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
2.人對地的影響
人對地的影響主要指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在其社會發展過程中,總是不斷改變和重建新的生態平衡,以增強自身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并不斷發展和前進。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通過物質、能量、信息與自然界進行頑強斗爭,克服環境的束縛,爭取更大程度上利用、改造自然,而地理環境滿足人類需求的潛力卻是有限的。因此,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該維度要求學生能夠在認識地理環境基礎上,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不同方式和強度,并舉出例證說明人類對待環境的不同態度導致不同結果。初步懂得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的必要性,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3.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主要指人類利用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隨意改造自然、破壞自然,謀求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人—地關系”是自人類起源以來就存在的客觀事實,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趨向復雜化,在人與自然環境這一對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人類必須認識到自然環境容量的有限性,遵循生態平衡規律,推進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降低對環境的破壞。該維度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區域環境的簡要分析,理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的重要性;分析人們對人地關系認識的階段性表現及其原因,其中科學技術因素既有積極作用,也有負面影響;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運用可持續發展觀念闡述區域開發中存在的人地關系問題,提出改善自然環境、協調人地關系的對策和措施。
三、人地觀念的滲透
縱觀整個地理教學,無論是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還是課堂教學的設計,以及試卷的命題,都無不滲透著人地觀念。要在地理教學中充分挖掘人地關系思想,可從地理知識的學習、地理技能的訓練以及地理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進行探索。
1.地理知識學習中滲透
中學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初中涉及區域地理,主要有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內容;高中涉及系統地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區域地理等內容。這些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地理素養必須具備的,也是學生地理技能訓練以及能力培養的基礎,不僅可讓學生了解關于自然現象的知識以及環境與發展的問題,也有利于形成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關注全球。
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主題鮮明的漫畫,學生通過觀察解讀漫畫不僅能夠掌握地理知識,也可以形成人地觀念。圖1中“小鳥的悲哀”揭示因人類大量砍伐森林,許多野生動物失去了理想棲息地,生物多樣性被毀,并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洪澇災害、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通過對該圖分析,學生可形成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強化合理利用和開發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靶〔莸陌蟆苯沂境霾輬鲆虺d放牧而造成的退化和荒漠化,使畜牧業發展受到影響。該漫畫有利于形成學生保護草原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識。“飛來的山峰”揭示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小,人口與耕地的供需矛盾加劇等問題,促使學生愛護耕地、保護土地資源和樹立正確人口觀。
2.地理技能訓練中滲透
地理技能即是人們在進行地理實踐時采用的使活動程序和方法符合客觀規律的活動方式,簡稱動手制作能力。一般包括閱讀和使用地圖的技能、分析和應用地理圖表的技能、地理圖文轉換的技能等。其訓練不僅可強化學生地理基礎知識,也對學生人地觀念的樹立起著積極作用。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自然災害”一節提到為了抵御自然災害、治理荒漠化,我國修建了三北防護林(如圖2)。三北防護林指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修建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風沙危害,減緩當地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進程,以改善自然環境,是我國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在中國地圖上畫出三北防護林帶,讀圖析圖,不僅可使學生更好了解相關地理知識,也有助于形成正確人地觀念。
3.地理能力培養中滲透
地理能力即是應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的本領,也稱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能力,是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綜合體現。一般包括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地理圖像運用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地理信息收集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等。地理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應用與提升都有促進作用。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一節,可要求學生通過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解決途徑的探究,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讓學生搜集查找重慶市近30年常住人口數量、土地利用類型和城市綠化面積等數據,分析重慶市近30年城市化進程及其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同時可讓學生對城市現實問題提出合理建議,結合實際在校園內開展“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活動,以有效滲透人地觀念的培養。
此外,人地觀念素養的滲透還可以通過教學環節實施、教學方法選擇以及學生活動等加以實現,如何評價學生是否真正形成人地觀念等問題,仍需今后在地理教學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程菊,徐志梅. “人地觀念”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7):4-6.
[2] 吳岱峰.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9):6-10.
[3] 竇道環. 將“人地觀念”的內涵植根于教學活動之中[J]. 考試周刊,2016(8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