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娟
摘要: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相當一部分學校對地理課外實踐課開展的意義及方式等認識不足。在組織與設計課外活動課方面缺少經驗。本文側重對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的重要性和目標、活動設計和方式等問題進行探析。
關鍵詞:課外實踐;組織;設計;地理學科
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開設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課應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根據不同主題特點選擇合適組織方式。
一、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的開設意義
1.激發地理學習興趣
地理課外實踐課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地理學習興趣,相對于整齊劃一的課堂教學而言,地理課外實踐課具有生動、真實、靈活、多樣的特點,能喚起學生地理學習熱情。
2.彌補課堂教學不足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環節,單靠課堂教學遠遠不夠,須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還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不足。如觀察月相變化,課堂上無法完成,只能在課外實踐課中進行。
3.促進綜合能力培養
任何知識都源于實踐,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活動是學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雖然活動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克服困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是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其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實踐課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教育目標等。
二、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的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設計
教師指導實踐活動,必須做到目標明確、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知識目標設計一般應注意以下兩點。
(1)符合學生知識層次。地理課外實踐課目標設計,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層次,知識目標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應符合學生現在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著重將課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密切聯系,充實和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2)具有可達性。對地理課外實踐課的目標設計具有可達性或獨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獨立完成實踐任務,自己總結出實踐活動的結論。
2.能力目標設計
地理課外實踐課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能力,一般應注意以下兩點。
(1)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實踐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意愿和理解獨立自主地進行地理實踐活動。除實踐要符合學生實際、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外,最主要是促使他們在實踐中動手動腦、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實踐過程的設計與實施、管理與評價等,從而深化知識、提高技能和增長才干。
(2)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并不意味著忽視教師作用。教師是實踐課的指導者,應在實踐中給予學生正確引導,注重啟發誘導,從知識、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點撥。但要注意學生遇到困難時不能挫傷其自信心或包辦代替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設計
思想教育是地理課外實踐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積極進取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具有正確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品德,樹立開放、競爭和創新的觀念。
三、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的計劃擬定
1.實踐內容的擬定
中學地理課外實踐內容豐富,但取材及實際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慮,可實踐內容一般應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科學性。科學性要求地理實踐活動內容必須正確,活動形式要符合學生特點,知識性即在實踐活動中能從知識、技能角度,使學生有所收獲。
(2)富有趣味性。趣味性即課外實踐內容對學生而言具有趣味和吸引力,促使學生積極自愿主動參與,沒有趣味性效果不佳,其積極性也難以持久。
(3)應有操作性。內容選擇具有可操作性非常關鍵,如果實踐內容過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觀察性、可測量性等實踐過程,則實踐活動難以進行。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大氣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觀察出結果,不宜作為實踐課內容。又如,一些地理事物及現象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當地條件不具備,時間、費用等也不允許,也不能作為實踐課內容。
2.實踐時間的擬定
時間的擬定直接影響到地理課外實踐課的效果,時間擬定應與實踐內容相符合。例如,測量正午太陽高度,應該選擇天氣晴朗且在正午12時左右,如果選擇多云天氣會影響觀測的準確度。觀察星座應該在月暗的日期;觀察瀑布應在豐水期;觀察大潮應選擇農歷的初一或十五等。總之時間選擇要注意與實踐內容相符,因事制時。
3.實踐地點的擬定
根據實踐內容不同,選擇地點也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實踐活動的地點選擇需因事制地,如對山脈走向等野外觀察實踐,應選擇一處可以統攬全山的位置。對地轉偏向力的驗證不能在低緯度。對交通、商業網點等考察則要多擬幾處地點,才能進行比較、分析。
4.實踐活動線路的擬定
(1)盡量縮短路程。先考慮怎樣去線路最短,路線短可以減少途中時間和路途疲勞,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實踐地點活動。
(2)避免走回頭路。在實踐課中以及結束返程時,盡量不走回頭路,實踐課上走回頭路線會使學生興趣全無。
(3)多觀察地理事物。路線擬定除線路短、避免路途重復外,還應注意路線能夠觀察更多地理景觀,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興致,減少路途疲勞及乏味,利于增長地理知識。
四、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的組織形式
1.組織方式的分析
(1)集體活動。可以吸納較多學生參加,利于地理實踐的普及,同時也為實踐活動提高奠定基礎。如觀察地理景觀,訪問和調查鄉土民情,旅行考察等適合集體活動。
(2)小組活動。是地理課外實踐的基本組織形式,其機動靈活、小型多樣,能讓學生獲得學習和實踐各個環節的機會,有助于每個成員的學習,擴大他們的視野,發揮集體的才干。由于小組活動最能滿足學生的課外實踐,其開展狀況已成為衡量學校實踐活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如天文、氣象、地質、環保等小組,可以定期開展不同活動,成為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方式的主力軍。
2.組織過程的分析
(1)注重安全。課外實踐課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別有時會有潛在的安全問題,所以,要加以防范,做好實踐課課前安全分析。
第一是交通安全。實踐課開展中,會有或多或少的行程,特別是集體野外實踐,指導教師要做好實踐服務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實踐場所安全。在實踐場所學生獨立或分組實踐活動,形成分散狀態,指導教師又難以顧及每個學生,也會存在潛在安全問題。要求實踐活動前指導教師除布置好實踐內容外,一定讓學生高度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實踐活動結束時及時進行人數清查,才能返回或進行下一環節實踐活動。
(2)把握時間。一是縮短不必要時間。由于實踐課以實踐活動場所為中心進行,如果途中浪費大量時間毫無意義,還有可能延誤實踐正常進行。二是實踐活動中,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但是時間不能放任自由,實踐課和課堂教學都應有時間限制,讓學生有時間觀念,在有效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實踐內容。
(3)分配人員。課外活動時,常常會分成若干環節,每個環節由不同小組完成,每個人又分擔不同環節的任務。就要求所有成員合作,每個成員都要負起責任。具體每一個成員分配什么任務,則根據人員個性差異分配,即因題擇人,因人而宜。
(4)開展內容。實踐內容的開展是實踐活動準備的目的。內容開展可使學生獲取地理課外知識技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辯證地看待周圍的地理環境。要求教師跟蹤輔導,對自然地理的實踐,如天文、氣象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觀察測量,可以采取分組的方法,記錄觀測到的天文、氣象數據并分析總結、裝訂成冊。對于人文地理、鄉土地理的實踐,比較適合大班、集體參觀和訪問等。但最后都要撰寫小論文作為實踐成果。
總之,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組織與設計并不固定模式,就其豐富的實踐內容和各校實際情況而言差異大,形式多樣。各個學校都要立足實際區別對待,有認識、有設計、有計劃、有操作、有步驟地進行,充分發揮地理實踐課在中學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褚亞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2] 余本祜,劉賢昨,張愛群.普通教育學[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3]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
[4] 周益新.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M].北京:龍門書局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