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彬
清代文學家張潮曾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的確,步入中年,用心體會,雖然書讀得不多,但對閱讀的理解感悟與少年時又已不同,細致梳理,于是就有以下的“心”路歷程。
功利心
兒時對讀書很是向往,以至于沒到上學的年齡我就經常跑到了學校。說起最初的心,和大家一樣都是愛讀書的,也正是因為曾經那么喜愛讀書,一步步走來,今天才有機會在一起聊起讀書的話題。上學后,我讀書很用心,當然這與父母的叮囑不無關系,他們經常說的就是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會怎樣怎樣,我當然不想像他們說的那樣,因為當時農村人不好好讀書只能在家種地,我不想種地,所以就好好讀書吧。于是讀書成為一種生存的需要,通過讀書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讀書成為華山一條道,后來很幸運考上了師范,才有了今天這樣一份工作。其實那時用心讀的就是數理化,我的數理化也是非常好的,后來當上老師,我首選就是教數學。
癡 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讀過一二百本書。我深有體會,因為我真的曾經這樣癡心地、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盡管那些書中有不少是武俠小說。初中和師范時梁羽生、金庸、古龍的書幾乎看遍了,當然盜版的也看了很多,或許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經歷,那時男生看武俠,女生看三毛、瓊瑤。武俠小說中最佩服《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功夫極高,卻自甘清苦,不顯山露水。看得多了總感覺自己很像那個又笨又傻的郭靖,所以特想學那個瀟灑耍貧的令狐沖,以致現在一直喜歡聽那首《滄海一聲笑》。現在想來癡心于武俠,或許是年輕時豪情俠氣的一種寄托與需要。
潛 心
工作后,分配到一個偏遠的鄉村小學,當時鄉里的教研員很厲害,他對教材特別熟悉,評課時他能說到哪頁有哪道題,哪兒有哪句話,所以你跟這樣的領導在一起,如果說你自己還不在教材上花功夫,是要經常挨訓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是踏踏實實去讀教材,去讀教參。熟讀了教材、教參以后,領導經常告誡我們,這兩樣是我們教師在講臺上的立根之本。那時一般所教的那個年級的第幾頁第幾題全能記住,后來教材改版,單元多了,一般內容就只能對到哪個年級哪個單元。時至今日,這個習慣一直伴隨著我,復習時我經常會說到多少頁第幾題,哪張試卷上見過這樣的題,學生一翻看果真如此,就在那一瞬間還是挺有成就感的。讀教材是因為工作的要求,但我覺得教材是我們做教師一輩子都需要讀的書。
2002年,我參加了縣里、大市里的優質課評比,獲得一等獎第一名,得以有機會推薦參加江蘇省的競賽,短短幾個月實現了三次跨越。從一個村小走到省里,一切真的很突然,此時的我大有“十年磨一劍”的感覺,想想那么多關心和幫助我的領導和老師,我躊躇滿志、暗下決心,一定要拿個一等獎回來。可到了省里上課時才發現,十三個大市十三節課中有七節上的是統計,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的課就成了被比下來的“貨”。沒拿到一等獎自然很傷心,但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從這節課后,我才意識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才真正感覺到我需要讀書,所以從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專業閱讀。《數學教育哲學》《小學數學的掌握與教學》《數學教育心理學》《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我就是數學》《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劉可欽與主體教育》等,越讀下去才越發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越發感覺到需要學的太多太多。如吳正憲老師在書中介紹自己如何培養學生習慣的,時至今日,我一直還在學著用:“首先讓學生聽懂,第二要求傾聽別人發言的時候,雙目要注視著對方,第三,教師講話不要嗦重復……”這些都是金玉良言,劉可欽校長提出的教師的三重境界: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點化生命,如鏡子般時時糾正我的言行,促我反省。很多關心我的師長都多次告訴我,一個教師要有長足的成長,閱讀是必須要翻過的大山。那時都是白天忙完事,晚上回到辦公室,寧靜的校園里唯有一處燈光流淌,獨有我一人浸在書中而物我兩忘。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而那幾年也恰恰是我專業發展上進步最快的幾年,書讀得多了,思考也多了,每年都會有十多篇文章發表在專業期刊上。
靜 心
很感激我曾經的同事和領導,我只是做了分內之事,他們卻給我很多的榮譽和掌聲,鼓勵我繼續前行。而當度過了那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感覺自己發展遇到瓶頸,苦悶于不知何去何從,糾結于面對虛名自己逐漸浮躁無法從容,忙碌于學校事務如旋轉的陀螺,于是在喧囂的塵場漸漸迷失,內心再也無法安靜,浮躁的心加上名利的推動,往往會自我膨脹,雖然還讀書,但品出的味道卻已不同。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一位尊敬的師長的書房,看著他那幾千本藏書,數量之多,古今中外涉獵之廣,真是平生僅見。而他每次讀書還認真做筆記、摘抄、寫感想,平時總見他談笑風生、旁征博引,原來讀書是這么用功,五十多歲的人,無欲無求,惟讀書是樂。于是感嘆自己的膚淺與盲從,真正明白讀書不是為了功名,自此之后,讀書由教學轉向教育,由近代轉向古代,由文史轉向哲學,常看《道德經》、佛經,內心逐漸歸于寧靜。
2014年9月1日有幸調入北京市中關村三小,學校的領導和同事給了我許多幫助和寬容,可生命的河床一旦改變了方向,流淌漫無目的,不知去向何方。所以到三小后,盡管大家(包括我的學生)都熱情幫我適應,但每到夜深人靜,心里的思緒總是不斷暗涌,孤寂、彷徨、焦慮,不斷來襲,以至于我夜里總比白天還要清醒。睡不著覺,實在沒辦法,我就繼續讀書,讀累了再睡,睡不著再讀,一夜不知要經過幾次折騰。讀《莊子》《蘇東坡傳》,一本《蘇東坡傳》是我最喜歡讀的書,讀了多少遍,我都記不清了。蘇東坡曾經說過,此心安處是吾鄉,所以我就想到了:安心是藥,讀書是方。讀,是因為需要讀。
心 得
我的心得:讀書是一種生活。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張可久《黃鐘·人月圓·山中書事》)相信大家都喜歡這樣的意境,其實這樣的意境你也可以擁有,因為“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
選擇了讀書,就選擇了一種生活。
我自己在鄉下的時候,其實是很悠閑的。當時畢業的一些小伙伴,經常打打球,喝喝酒、晚上打打牌,日子過得非常舒服。那個時候,我為自己訂了一本《青年文摘》,雜志為我打開了一扇向外看的窗,每一期總有一兩篇文章讓我非常感動,從中總能找到向上的力量,所以直到感覺自己不再年輕的時候,我才沒訂那本雜志。而今每當晚上萬籟俱靜,月光輝映,一書在手,煩憂皆忘,思接千載,視接千里 ,茗茶一杯,書味飄香,雖身居斗室依然懷揣教育家的夢。
現在的我,每次到外地學習或培訓,都要去逛書店淘書,沒事總喜歡問別人讀什么書,上網也總喜歡去淘淘書,總覺得不斷讀書才能更好地教書。林肯說過,四十歲以后,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我總說買書就是為四十歲以后的自己買化妝品,買書、讀書、藏書,如有機會還會寫書。于是自己的世界因為書而變得純粹與簡單。
心 愿
很希望讀書能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讀書是幸福的事,可以舒緩與放松我們粗糙而又緊張的心靈,能讓我們在風馳電掣的節奏中變得從容與堅定,更能讓我們在喧囂不堪的塵世中變得清醒與寧靜,為我們前行的方向指引光明,但成為習慣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每當想買書時,不得不盤算那點工資去掉衣食住行后還剩幾多銀兩;
有時工作真得很辛苦、很累,每每晚上拿起書時,總想合上眼睛;
有時自己真得很懶,每每想讀,總說明天還行;
偶有點空閑,有時真的無法抵御鍵盤和鼠標的邀請,抽空就想在網上沖浪個不停,還時不時想看看手機微信上誰又分享了什么東西……
于是感嘆不是沒時間讀書,而是自己習慣沒養成。閱讀是一段孤寂的旅程,需要信念,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難成”,閱讀更需要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一個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能走得更遠,希望大家共同閱讀,相互促進,互相激勵,讓閱讀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慣,讓我們在閱讀的路上走得更遠。
古人說:“百年人家無非行善,一等好事還是讀書。”那就讓我們用最初的心,做最好的事,一起讀吧!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