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兆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與數據密切相關的時代。
數據,是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革的晴雨表,是最簡潔明了凸顯新聞的利器。數據在新聞中往往成為受眾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從數據統計中發現規律,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判斷,是對媒介從業人員的更高要求。目前,各類媒介從業人員大多畢業于文科專業,由于高等教育學科劃分的原因,他們大多未修過高等數學課程,未經過系統的統計學、數理邏輯的訓練。在新聞實踐中,他們往往看重新聞選題,而缺乏歸納和梳理數據的技能。其實,統計數據產生的過程也是一個求真的過程,與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屬于同等重要的問題,媒介從業人員能否正確看待和運用數據,也是其職業操守的一個重要體現。目前,以統計學方法為基礎的精確新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新聞報道樣式。這就要求,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媒介從業人員,不僅應掌握新聞理論,還應掌握經濟學、統計學知識。實際上,數據本身具有新聞價值,統計方法也能為新聞報道的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如今,重新認識數據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和作用,改變傳統新聞報道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強媒介從業人員的數據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網絡時代,我們每天都要同各種各樣的數據打交道,同時我們也成為數據的一部分。不論我們想不想與數據聯系在一起,但是數據都會找到我們、覆蓋我們。在新聞報道中,更是離不開數據。無論報道哪個領域,都會不可避免地引用到一些數據。比如,時間、人數、價格、速度、高度、面積等等。數據能夠讓事物更準確地出現在受眾面前,有時候幾個準確、重要的數據,在一篇新聞報道中的作用遠遠勝過上百字的鋪陳描述。一個好的媒介從業人員更應該學會使用數據,通過數據觀察問題,在對它進行感性包裝中使它顯出親切的面容,真正讓數據在新聞中活起來,成為新聞報道中最具說服力的工具,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增加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在我們這個時代,并不缺乏產生“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的題材。如果在這些題材報道中客觀、準確地使用數據,有助于提高新聞的真實性、接近性和說服力,對稿件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去年11月,國內多家媒體連續報道了河北蠡縣中孟嘗村6歲小聰聰救援事件,《新京報》和《燕趙都市報》在報道中通過引用“畫龍點睛”式的數據,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有溫度”。
去年11月6日上午11時許,河北蠡縣中孟嘗村6歲的小聰聰跟著父親在地里收白菜時,不慎掉落45米枯井中。事件發生后,蠡縣公安局、公安消防大隊,保定等地藍天救援隊、120急救和村民自發組織的救援隊、蠡縣各鄉鎮及周邊的社會救援力量紛紛趕往現場,參與到救援中。160多輛車、500多名救援人員、107個小時,大家為了一個平凡的生命而不懈努力。“就算挖穿地球,也要找到孩子”“挖不出孩子,我就永遠不走!”救援人員如是說。“社會就需要這樣的正能量,大家都是陌生人,能這樣努力奮力去營救,不覺得很感動嗎?!”“這是這個冬天里最溫暖的力量”網友如此留言。是的,正是這種人間大愛,彰顯了對生命的尊重,溫暖了這個冬季。對這次生死大救援,被人們稱為“最具愛心的救援”。在這次新聞報道中,各媒體占用大量篇幅、重要位置刊發了大量的消息、通訊、圖片及視頻,深深地感染了受眾。但最能打動廣大受眾、體現這次“最具愛心的救援”的,是《新京報》11月11日的《107小時救援全記錄》和《燕趙都市報》11月11日的《救援數據》、《直播時間軸》。請看這兩家媒體是如何引用數據來說話的:
107小時救援全記錄(《新京報》)
●6日11:00 河北保定蠡縣中孟嘗村6歲的聰聰跟著父親在地里收白菜時,不慎掉落枯井中。
●7日14:00 枯井被挖開27米左右。蠡縣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稱,由于挖掘拓展難度加大,枯井的破拆工作也越來越艱難,急需臂長挖掘機、拉土機。
●7日22:30 已挖掘約30米。40輛挖掘機同時作業,100多輛自卸車轉運渣土,還有10余輛挖掘機待命,附近農村的小型翻斗車已加入救援。
●8日17:00 距井底不到9米。救援人員正架設直徑3米的護壁筒,展開人工挖掘。由于挖土機不斷作業,作業中心位置上方出現5厘米裂縫,救援人員全部撤出,救援工作暫停。
●9日1:00 140余臺作業車輛、500名救援人員仍在現場實施救援,暫未發現男童蹤影。
●9日3:00 救援方案再次改變,由于該井為積土井。考慮到之前運來的護壁管有螺紋,提升使用時阻力較大,連夜更換為平滑的筒壁。
●9日11:30 距井底約6米。挖掘面再次出現一條裂縫,為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在底部參與救援的所有人員再次撤離。
●9日16:00 現場準備了20余竹籃,采用人工向井底部護壁管內部挖土,并在護壁管頂部搭建繩索,將挖出的土用竹筐向外傾倒。
●9日19:00 距井底約有三四米。救援隊介紹,井下環境非常特殊,井口窄、濕度大,目前最新方案是,挖掘至少還需要2到3個護壁管,才能到底。現場一直往井里輸氧,也用鼓風機加速空氣流通。
●10日18:00 現場再次出現裂縫,極力排除險情。據央視報道,蠡縣官方回應,根據預案繼續發掘,只要有希望就繼續營救,如果最終確認孩子不在井內,將轉為刑事案件處理,警方也將介入。
●10日21:40 井壁距泥面尚有1.5米左右。救援隊稱,接下來將提出一節井壁,提出后距離泥面只剩70公分。泥面上沒有發現墜井孩子,只發現了小孩玩具,家屬已經帶走。
●10日23:00 生死大救援結束,墜井107小時后,聰聰被醫護人員從井里抱出。現場救援人員確認,墜井男童聰聰已死亡。
救援數據(《燕趙都市報》)
●整個營救過程中,100多臺機器挖掘出直徑120米、深30余米的漏斗型作業場,共挖掘土方近30萬立方米。其間,出現4次土方裂痕塌方險情和多項技術難題。
●此次救援,來自山西、石家莊和博野、清苑、肅寧、高陽、饒陽、曲陽、任丘、唐縣及蠡縣當地的社會救援力量,自發、無償趕到現場參與救援。其中,有20多支專業救援隊伍和民間志愿團體以及周邊村民自發組織的救援人員共計500余人參與了救援。
●據不完全統計,參與救援的大型機械車輛達165輛,挖掘土方近30萬立方米,共接收社會捐款17萬余元,接收雞蛋2200斤、方便面2100箱,接收水、奶、面包、飲料及其他食品9920件。此外,還有太多沒有留下姓名的熱心人留下捐贈沒有統計。
11月6日小聰聰墜井后,《燕趙都市報》記者趕到了現場,在征得家長同意后,當晚23時,用官方微博“燕趙都市報保定站”開啟了視頻直播救援工作。從那一刻起,這個6歲娃娃的命運就和全國千萬人的心揪到了一起。視頻連續直播90多個小時,超7899萬人次觀看。
直播時間軸(《燕趙都市報》)
●6日:單日觀看人次483萬。
●7日:單日觀看人次1098萬。
●8日:單日觀看人次1365萬。
●9日:單日觀看1983萬。
●10日:單日觀看2970萬。
新聞報道用數據來說明問題,是十分嚴肅和嚴謹的做法。譬如,數據出自何處?提供的時間?數據是如何得到的?都是需要交代的基本因素。但目前相當多的新聞媒體對數據是否準確不以為然,數據不具備權威性,數據使用常常簡單化。在一些新聞報道中,引用者常常表述為“有關部門”,提供時間往往為“最近”,如何得到數據常常是“記者在走訪中得知”,數據出處往往為“據統計”“調查顯示”。這既有媒介從業人員主觀上的原因,也有知識結構等客觀上的原因。
媒介從業人員如何在新聞報道中正確使用數據呢?
第一,數據必須具備權威性。在新聞中使用數據,首選政府統計部門發布的統計公報。政府部門是權威數據的主要來源,這些統計數據均建立在系統化、專業化的調查統計工作基礎上,具有全面性、客觀性和準確性。但是,有些統計數據存在數出多門、相同指標數據不一致等現象。所以,媒介從業人員寫稿時一定要有鑒別力,分清哪個是可信的,哪個是不可信的,甚至要向統計部門核實。
第二,必須弄清數據來源。除了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如果數據來源于非權威機構,那就必須嚴格識別和分析其獲取數據的方法是否科學,調查的樣本量有多大,獲取樣本的范圍有多廣,所代表的是怎樣一個群體等。所以,對于這類出自非官方的數據,媒介從業人員應當運用統計學專業知識和數理邏輯推理方法,對采集數據的可信度進行深入考察。
第三、要辯證地引用各種數據。在新聞報道中,要克服數據使用中的片面性,即在新聞報道中只選擇、引用所謂正面、積極的數據,讓好聽、好看的數據說話,把數據當做標簽來使用。要克服孤立地使用數據的問題,即在新聞報道中只引用某個單一的數據,對其他相互關聯的數據置若罔聞,把一系列有機聯系的數據割裂開來。片面地引用數據只能得出片面的結論,只有互相對比和參照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四,引用數據要做到詳略得當。在一些經濟報道中,引用數據主次不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長串密密麻麻的數字,大量列舉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有些報道甚至就是統計報告的節選。這樣的報道數字雖多,也很準確,但削弱了重要新聞的價值,使新聞報道與受眾的距離越來越遠。
(作者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理學院2014級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