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川
內容提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興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造成了一定沖擊,傳統媒體的前景如何?是否會被新媒體完全替代?隨著政府提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觀點后,引發了各界對于“融合”的大討論,本文擬談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必要性以及融合策略。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互聯網;深度融合;新聞法制建設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由此誕生出的一眾新興媒體,幾乎占據了信息傳播的半壁江山,傳統媒體獨占鰲頭的局面已然成為歷史。新的形勢下,傳統媒體也應與時俱進,做到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黨的事業為準繩,快速適應新時代黨的事業發展對于傳統媒體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傳統媒體要想短時期內完成這一飛躍,與新媒體快速融合、長短互補、共同發展,不失為一種捷徑。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特點
上世紀末以前,我國新聞報道和傳播的主要渠道是報紙、雜志、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互聯網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新興網絡媒體不斷涌現,這種相對更靈活的傳播形式甫一出現,就表現出席卷千家萬戶的氣勢,對傳統媒體構成極大威脅。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已發展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世界互聯網總用戶的六分之一。即便如此,新的傳播媒介仍然在繼續更新,如智能手機、網絡電視 、手機報、網絡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日新月異的傳播渠道勢必帶來不斷增長的互聯網用戶。分析新興媒體的傳播過程,不難看出其三個特點:
第一,大眾化。新媒體的傳播特性之一是其廣泛性,社會的每一個體都可自由參與其中,無論是論壇、博客、微博、還是微信,都可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發布信息。特殊背景下,個人的觀點甚至可以形成重要的社會輿論,由個體發問題變為全社會的問題,甚至上升到政治的層面。這與傳統媒體的互動性差、時效慢,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多元化。新媒體的傳播形式更豐富多元,可以搭載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文本形式。人們可以方便地瀏覽自己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活類信息。當然,它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如網絡上的黃賭毒等有害信息也無處不在。
第三,速度快。新媒體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象,一條信息的發出到被眾人知曉,幾乎可以達到同步的效果。
新媒體在為我們信息獲取帶來便利的同時,它可能潛在的危險因素必須得以正視,事實上,為了傳播自己的價值理念,大量的私人資本甚至外國資本已經介入新媒體,而我國目前對新媒體的管控能力還不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等新媒體快速發展,如果我們不主動宣傳、正確引導,別人就可能先聲奪人。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
二、傳統媒體的現狀分析
傳統媒體的萎縮原因,固然有新媒體的沖擊,但其自身也存在嚴重問題,比如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和形式多年來一成不變,讀者早已“疲勞”。傳統媒體不僅要在能力、技術、形式上創新,還要在觀念上不落后于時代,努力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習近平指出:“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偉大力量?!崩卫伟盐照_的輿論導向,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多宣傳報道社會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是媒體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當然,輿論監督和批評報道也必不可少,對工作失誤和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對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進行批判,也是媒體的重要職責。
三、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客觀來講,傳統媒體習慣于領導思維,將黨的政策、意圖從上而下地灌輸,而不是站在群眾的角度,了解群眾需求,從而自下而上地將群眾的呼聲反映給黨。傳統媒體鞏固自己的主流地位,首先要堅持新聞事業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媒體應充分反映人民的呼聲,讓人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媒體成為人民的輿論平臺,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不能逃避,只有讓人民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主導權,媒體才有可能鞏固自己的主流地位,否則,即使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勝出,也不會贏得群眾的接受。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政治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成員的身份由單位人變成了自由人、圈子人,他們對于以前賴以生存的單位及組織的依附程度明顯降低,許多人將網絡當做自己的生存空間。同時,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沖擊體現在多方面,比如新技術、新形式、新渠道,但最根本的還是內容。傳統媒體要通過理念、技術、手段方面的創新,充分借鑒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的制高點。
四、加強行業管理和新聞法制建設
建國以來,關于新聞事業的管理,我國先后發布了一些行政性通知、意見和規定,但我國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新聞法,對于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法律法規就更加薄弱,而隨著新聞環境的變化,新媒體已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媒介。因此,規范行業管理,加快新聞法制建設迫在眉睫。
第一,新聞立法的緊迫性。充分了解并借鑒國外成功的新聞立法情況,總結并分析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將新聞立法提上日程,盡快出臺完備的新聞法。
第二,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統一管理。目前,我國行政機關對于互聯網的管理主要依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簡稱《辦法》),而《辦法》中關于互聯網作為新聞媒介的功能沒有體現,因此,對互聯網應根據不同性質統一歸口管理,純商業服務性網站由信息產業部門管理,對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網站歸口黨的宣傳部門和政府文化部門管理。
第三,實行新聞發布資格制度:新聞法制建設,應該嚴格新聞發布資格的準入審核和監管,對互聯網信息發布進行規范管理,如商業性網站不得發布經營范圍以外的新聞報道。社會公益性網站發布新聞信息,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和素質要求。所有境內新興媒體信息,不管投資來源和所有制形式,都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
總體而言,媒體的融合發展包括經營和盈利模式的構建,它不是建幾個微信、微博發布平臺那么簡單,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是否具備“造血功能”,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柱。
參考文獻:
[1]馮澤.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研究[J]. 新媒體研究,2016,(21):76-77.
[2]管秀云.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與困境[J]. 管理觀察,2015,(29):101-103.
[3]曹書云. 教輔編輯創新能力培養策略[J]. 中國報業,2015,(16):87-88.
(作者單位:吉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