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明娜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同時采取高危評分系統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一共有21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對照組沒有采取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研究組采取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對兩組患者的出血危險因素給予分析研究,同時評價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的效果。結果 臨床結果顯示,胎盤粘連或者植入(r=2.682)、產道裂傷(r=45.702)、第三產程延長(r=20.326)、第一產程異常(r=15.813),上述四項因素都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研究組患者的產后出血、嚴重產后出血、輸RBC以及輸PL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產后出血的高危產婦采取高危因素評分系統進行篩選,能夠使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臨床操作簡便,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產后出血危險因素;高危評分系統;臨床價值
晚期產后出血指的是分娩24 h以后,在產褥期以內出現的子宮大量出血,大部分出現在產后7~14 d。產后出血是分娩期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造成母嬰死亡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證實,在國內產后出血是最近幾年一直造成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因素,尤其是在落后邊遠地區這一情況更加明顯。產后出血的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因為測量以及收集出血的主觀因素相對比較大,所以,實際發病率更高。在我國產后出血是產婦死亡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為了能夠減少產后出血以及死亡率,初期預測產后出血已經成為臨床相關人員熱烈討論的話題。現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產婦的并發癥和合并癥每年呈現遞增趨勢,其身心狀況也出現非常大的變化,同時對相關疾病知識的認識以及規范有所改變,臨床研究人員也在尋找一個更加有效的手段對產后出血進行有效預測[1]。本文筆者選取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一共有216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一共有216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108例。當中,研究組年齡為20~36歲,平均年齡(22.1±3.4)歲;孕周為37~41 w,平均為(38.2±1.9)w;對照組年齡為21~37歲,平均年齡(22.6±4.2)歲。孕周為38~42 w,平均為(39.4±2.1)w。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①研究組產婦通過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給予產前和產后出血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同時根據評估結果給予相對應的預防措施。對照組對產婦沒有采取高危因素評分系統給予評估,只是采取常規措施給予產前篩選檢查,對發生的異常情況給予常規處理;②選取本文試驗當中只第一產程異常的患者,根據出現的先后順序,每3例患者為1組,在適宜的時候采取不同劑量的宮縮劑,劑量一共分為三個階梯濃度,分別為5×10-3、5×10-2以及5×10-1U/mL。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產后出血發生率、輸RBC發生率以及輸PLT發生率給予記錄和對比[2]。
1.4臨床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評分系統預測產后出血的情況分析 臨床結果顯示,胎盤粘連或者植入(r=2.682)、產道裂傷(r=45.702)、第三產程延長(r=20.326)、第一產程異常(r=15.813),上述四項因素都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服用藥物依從性相關因素情況分析 研究組患者的產后出血、嚴重產后出血、輸RBC以及輸PL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產后出血指的是胎兒分娩出來以后24 h出血量在500ml以上的患者,80%產婦出現在分娩以后2 h以內,其是分娩期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另外,產后出血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道流血、貧血以及失血性休克,如果失血過多則會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癥狀的輕重程度根據失血量、有無貧血以及速度等有密切關系。短期當中大出血會馬上引發休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休克初期因為機體當中的代償機制,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觀察指標也許在正常范圍以內,然而這個時候仍然需要給予密切監測,對風險因素給予有效識別,對出血量給予全面評估,進而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然而一旦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極有可能引發患者死亡,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3]。
本文試驗結果顯示,臨床結果顯示,胎盤粘連或者植入(r=2.682)、產道裂傷(r=45.702)、第三產程延長(r=20.326)、第一產程異常(r=15.813),上述四項因素都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研究組患者的產后出血、嚴重產后出血、輸RBC以及輸PL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以表明具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在胎盤分娩出來之前做好相關預防工作,明確掌握宮縮素應用時間,進而使產后出血量明顯減少,使母嬰生命安全得到保證[4],與此同時,研究組產婦的產后出血、輸血小板以及輸紅細胞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則表明這個評分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對產后出血的判斷以及預知較為可靠,能夠協助對也許出現產后出血的產婦采取相對應的預防以及治療措施,進而將其風險降至到最低,相關報道結果相一致[5]。
綜上所述,對產后出血的高危產婦采取高危因素評分系統進行篩選,能夠使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臨床操作簡便,在臨床當中得以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余俊,馮玲,胡月,等.藥物控制多胎妊娠產婦剖宮分娩產后出血的回顧性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0(4):477-480.
[2]任為.產后出血預測評分及防治機制在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4),625-626.
[3]Gan C,Zou Y,Wu S,et al.The influence of medical abortion compared with surgical abortion on subsequent pregnancy outc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Obstetrics the Offici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Obstetrics,2008,101(3):231-8.
[4]顏建英,黃科華,劉青閩,等.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及高危評分系統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 30(10), 791-792.
[5]陳紅霞.不同縮宮藥物預防及減少剖宮產術中術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18):108-109.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