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升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TNF-α、IL-6和IL-8檢驗在腦梗死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輕、中、重度腦梗死疾病患者各40例,分別定義為研究1組、研究2組、研究3組,再選取40例健康志愿者,定義為對照組。對比TNF-α、IL-6和IL-8水平。結果 研究組3組TNF-α、IL-6和IL-8水平明顯高于研究2組、研究1組、對照組(P<0.05);研究組2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研究1組、對照組(P<0.05);研究組1組各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血清TNF-α、IL-6和IL-8不僅可以用以診斷腦梗死,還可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關鍵詞: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腦梗死
Analysis of Serum TNF-α, IL-6 and IL-8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LV Dong-she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Santa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ianyang 6211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rum levels of TNF-α,IL-6 and IL-8 test applicat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light,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40 cases,1 were defined as the study group,the study group 2,study group 3,and selected 40 healthy volunteers as the control group.Comparison of TNF-α,IL-6 and the level of IL-8.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3 groups of TNF-α,IL-6 and IL-8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2,study group 1,control group(P<0.05);study group 2 group the index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1 groups,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study group each index level of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Serum TNF-α,IL-6 and IL-8 can not only be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but also can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Interleukin-6;Interleukin-8;Tumor necrosis factor-α;Cerebral infarction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型,主要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局部顱內組織或者神經功血障礙引發腦組織缺血缺氧性變性。該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在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更為常見。若腦梗死發病后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將會給患者造成增加死亡風險,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相關的后遺癥也較為常見,如偏癱、語言障礙、認知障礙等。因此在發病早期便應當實施有效的控制才能達到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成效。故而在腦梗死疾病發病的早期階段,對梗死的具體范圍及其發展情況進行判斷的難度相對較大,早期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最大程度上爭取在“治療時間窗”內使患者的缺血腦組織灌流水平得以恢復,使神經元壞死量明顯減少,但再灌注損傷現象的出現可能會使缺血損害狀態進一步加重,因此探索早期腦梗死范圍的客觀“標志”對治療手段的準確選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本次對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三項指標水平檢驗在腦梗死疾病監測過程中應用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抽取我院收治的輕、中、重度腦梗死疾病患者各40例,分別定義為研究1組、研究2組、研究3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病歷資料40例,定義為對照組。入選標準:①研究1組、研究2組和研究3組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而對照組為同時期醫院體檢中心接收的健康志愿者;②均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并自愿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①研究1組、研究2組和研究3組存在嚴重并發癥,對照組既往存在腦梗死病史或者顱內手術史者;②長期服用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藥物者;③存在精神或者交流障礙,難以配合研究者;④存在其他可能引起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異常改變者;⑤拒簽本研究同意書者。研究1組中男23例,女17例;發病時間1~8 d,平均發病時間(3.1±0.4)d;年齡49~84歲,平均年齡(60.7±1.2)歲;研究2組中男24例,女16例;發病時間1~7 d,平均發病時間(3.2±0.3)d;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0.9±1.4)歲;研究3組中男23例,女17例;發病時間1~9d,平均發病時間(3.4±0.2)d;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0.6±1.4)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47~83歲,平均年齡(60.5±1.3)歲。上述自然指標組間比較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病情程度判定標準 核磁等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梗死病灶體積小于4 cm3,定義為輕度腦梗死疾病患者;梗死病灶體積小于10 cm3,但大于4 cm3,定義為中度腦梗死疾病患者;梗死病灶體積大于10 cm3,定義為重度腦梗死疾病患者[2]。
1.3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當天或次日晨起、空腹、靜息狀態下,抽取靜脈血液5 ml,然后在3000 r/min的條件下實施離心處理大約15 min,分離得到血清之后,將標本置于零下20 ℃的環境中保存,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對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三項指標水平進行測定,并對比檢測結果,檢測應該在標本采集后的2 h內完成[3]。
1.4觀察指標 選擇四組研究對象的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三項指標水平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5數據處理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則實施χ2檢驗。
2 結果
研究組3組研究對象的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三項指標水平明顯高于研究2組、研究1組、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在腦梗死病理學狀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血管損傷所導致出現的相關炎癥反應,及該類炎癥進一步導致的血管內皮損傷等病理學變化,在臨床醫學范圍內近年來已經受到廣泛性的關注。通常在腦缺血性應激反應發生之后,相關的炎癥細胞就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分泌出一定量的炎癥細胞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幾種,這些細胞因子的存在可以使肝臟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增高,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可對腦基質金屬蛋白酶的生成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后者又可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和炎性反應水平增強。此外,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是常用的炎癥反應指標,可以用來評估多種疾病狀態下炎癥反應的程度;白介素-6和白介素-8是臨床上公認的炎癥反應標志物。推測在腦梗死患者中由于缺血缺氧性病變導致氧化應激損傷,從而產生微血管炎癥反應,故此導致三種炎癥因子水平異常升高。由此可知,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三項指標可以作為臨床對腦梗死疾病進行監測和診斷的重要指標[4]。
關于炎癥因子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檢驗水平及臨床意義相關研究較多,不同炎癥因子表達水平對此類患者病情評估和預后預測的作用目前已得到臨床上多數學者的一致證實。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均隨著病情加重而逐漸升高,說明腦梗死患者病情越嚴重,機體內部炎癥因子反應程度也越嚴重,血清炎癥因子異常情況越明顯,證實可以將上述因子水平作為評估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輔助指標。而在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一旦發現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升高程度異常嚴重,則應當及時實施對癥支持綜合療法,才能在改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同時達到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目的,提示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檢測對預后評估和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若實施治療后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顯著下降,則說明此種用藥方案較為理想;若患者上述因子水平并無明顯變化,則說明所選治療方案無效,仍需要積極探討更為高效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中對照組、研究1組、研究2組和研究3組每兩組間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且研究3組最高、研究2組次之、研究1組其次、對照組最低,直接證實可以根據血清炎癥因子異常程度判斷和評估指標,值得在臨床中大范圍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在腦梗死患者中表達水平均較高,且可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同時還可用于指導選擇理想的治療方案,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牟方波,郭鵬,盧正海.急性腦梗死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8(2):222-223.
[2]邱彥夫.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30例臨床體會[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1,29(1):102-103.
[3]張清華,崔元孝,劉敬花,等.老年腦梗死病人血清細胞因子含量及其動態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9(18):2310-2312.
[4]鄒積明,韓超,宇仁平.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相關因素與腦梗死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3,7(18):3356-3357.
編輯/溫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