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劉正華
摘要:目的 探討全髖關節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方面的安全性與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94例股骨頸骨折的高齡患者病歷資料,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人工股骨頭置換47例,B組全髖關節置換47例;從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及術后并發癥出現情況等多方面對比兩組患者的狀況;用Harris標準,對隨訪36個月的患者關節功能進行評分。結果 A組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及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優良率顯著高于B組,但住院時長、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P<0.05),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結論 從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效果及安全性來看,全髖關節置換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人工股骨頭置換;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安全效果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衰弱,骨質疏松等,股骨頸易骨折[1]。全髖關節和人工股骨頭置換是髖部外科手術普遍的治療手段,但目前兩種治療手段的安全性治療效果及仍褒貶不一[2]。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治療的94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病歷資料,意在探討和對比全髖關節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的安全性和臨床效果,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的資料。本次參與研究的患者都知情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時簽定了知情同意書,此次效果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依據不同的手術方式,將上述所選患者分為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47例為B組(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患者平均年齡(72.1±6.3)歲,選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患者47例為A組(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患者平均年齡(73.2±7.1)歲,經X片確診為新發股骨頸骨折,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病理性股骨頸骨折、血液功能障礙、高血壓性腦病以及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等其他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兩組病患在臨床特征、男女比例、年紀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組患者施以人工股骨頭置換術,B組患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3],兩組治療醫師臨床經驗豐富。具體操作:對兩組患者依病情配選連續性的硬膜外麻醉或全身性麻醉,患者術中健側臥位,患處開小口,破開關節囊,結合受損關節特征和患者的實際承受能力,選擇適宜的人工假體。術后借助骨水泥恰當的對其固定,留置引流管負壓引流。按病情督促患者定期練習,可依患者的恢復情況判斷是否允許其扶拐下地行走,完成相關訓練。
1.3觀察要求[4] 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手術耗時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情況記錄,用Harris標準對進行不同手術治療的患者的關節功能,隨訪36個月進行評分。
1.4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結果錄入SPSS18.0計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利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相關信息的進行收集,統計結果見表1。
2.2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對手術后的兩組患者進行36個月的隨訪調查,了解其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對手術完成的滿意度對比分析表可見,A組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為優的27例,恢復情況差的為5例;B組的47個患者中,關節恢復情況為優的12例,差9例,A組76.6%的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良好,且對手術很滿意;B組48.9%的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3 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在步入老年階段體質會相對較弱,鈣質流失導致骨質疏松等病癥,多年的勞動導致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群組退化變弱,老年人更易發生股骨頸骨折,又由于股骨頭處的血液循環模式和要求比較特殊,一但骨折會給患者供血過程帶來影響,可能導致股骨頭壞死,甚至可引發部分炎癥及臟器功能的衰竭,導致部分患者仍不能滿足自我照顧的能力,干擾其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在手術難度較大,用時稍長且由于長時間的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相應增加,但可被患者普遍接受;通過術后的不定時隨訪,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好,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被保證,達到預期效果,較比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組的優良率更高,且相對來說關節功能恢復用時、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也遠低于B組。通過比較結果說明,全髖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顯著,可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具有后期疼痛較輕、生活質量較高等優點,整體效果較好,更能滿足患者需要。
綜上所述,在臨床實踐中,兩種手術類型均能很好的治愈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無論是人工股骨頭還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前均需多角度評估患者的身心條件,注意把握好手術適應癥,選擇適應的假體;就當前技術而言,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耗時短,易操作,創傷小,但一般選用的假體無法與患者的髖臼完全匹配,會導致患者活動時疼痛難忍,不斷磨損會影響患者的整個關節的功能,適用于傷前活動能力及全身情況較差的高齡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假體作為一個整體,一般能與患者的髖臼準確相配,有助于使關節功能恢復到術前的語氣狀態[6-7]。隨著人們對術后的生活品質和恢復能力的期望值的提高,在患者經濟條件及自身狀況滿足的前提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對于滿足患者術后高質量生活、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一種很安全的治療方案,可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向春,李春根,葉超,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5):100-103.
[2]鄭金財.全髖關節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的效果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9):1221-1222.
[3]崔玉巖.全髖關節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7):61-62.
[4]馬俊,寧顯明,邵大洪.全髖關節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0,50(3):66-67.
[5]李坤,宋波.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3):45-48.
[6]王立.全髖關節置換和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6):59-61.
[7]唐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8):1363-1365.
編輯/溫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