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華
摘要:生物選修模塊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學習科學探究的課程。實驗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選修實驗很少開展。本文主要介紹選修實驗課的一些實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物實驗 選修實驗 教學實踐與建議
1. 生物實驗的重要性
生物學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課是探究生物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實驗能使學生直接接觸生物,觀察生命現象,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1]當然高中教學的目標是高考,近年來生物高考實驗考查的內容呈現多樣化,有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基礎實驗的內容,也有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的分析,還有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進行開放性實驗設計,并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和分析等各種題型,對考生的實驗能力要求越來越高。[2]而對選修實驗也越考越細,如果沒有親手做過,很多細節的考題都不會做。
實驗在選修模塊中也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選修模塊,《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內容標準部分指出:“本模塊式實驗課,所說的生物技術,是指廣義的生物技術,而不限于現代生物技術。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應用、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和生物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四部分。”這就是說,這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學習科學探究的選修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生物技術實踐”模塊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收集證據等科學探究的能力,增進學生對生物技術應用的了解,適于繼續學習理工類專業或對實驗操作感興趣的學生學習。[3]
2.高中生物選修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于選修模塊的實驗,一方面課題比較新,是比較前沿的科學知識,實驗設備要求比較高,很多學校不具備實驗條件;另一方面,對于教師要求也比較高,很多教師自己也沒有做過相關的實驗,再加上生物教學課時緊張,所以選修的實驗課,往往是教師根據一些考題和自己的理解,把知識點講解一遍。而學生對實驗儀器和藥品一無所知,聽得云里霧里,對一些考點死記硬背,考題稍有變化,便完全靠運氣瞎猜亂蒙,所以實驗課靠講是不行的,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動手來做實驗。
3. 教學實踐與建議
3.1突出重點,講做結合
在“固定化酵母細胞”一節的教學時,我嘗試著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動手來做,由于課時非常緊張,要在一節課中要把內容和實驗都完成,所以要盡量壓縮教的時間。我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酶制劑——洗衣粉引入,讓學生找出其最大的缺點——不能反復利用,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把酶固定下來,即固定化酶。向同學們演示固定化酶的裝置,學生一看就懂了。繼續追問,如果我們要釀酒,能否用固定化酶。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釀酒需要酵母菌細胞中一系列酶的催化,用固定化酶只固定一種酶是不行的。那能不能把酵母細胞固定下來,很容易就可以引導出固定化細胞。即進入主題。
那怎么固定呢?三種方法,可以讓學生自己看書后連線解決。
然后簡要介紹固定化酵母細胞的過程,即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由于時間很緊張,可以把酵母菌的活化,氯化鈣的配置等操作由教師事先準備好,關鍵的操作步驟由學生來完成。在實驗中,讓學生分組實驗,用0.1g、0.4g、0.7g海藻酸鈉分別溶解在蒸餾水中,即不同濃度的海藻酸鈉溶液進行實驗對比;提示學生注射器推的速度快、慢進行對比;注射器舉例液面遠、近進行對比。
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看到了海藻酸鈉、酵母細胞的“真容”,切身體會到加熱是為何要攪拌、要用小火間斷加熱,實驗做好了,自然相關的題目也就不成問題了。
在這個實驗中,當學生把海藻酸鈉和酵母菌的混合后,注入CaCl2溶液的瞬間一顆顆圓滾滾的凝膠珠形成了,當注射速度變快的時候圓珠變成了”面條”。學生在見證科學奇跡發生的同時,也定會愛上生物這門有趣的學科。
3.2 課外實踐,激發興趣
由于生物課課時往往不足,一些對于實驗裝置要求不高的實驗,可以放到課后完成。如在組織“果酒、果醋”的教學時,課上可以介紹制作原理和過程,提示學生可以用一個飲料瓶來做反應裝置,但是為了防止污染,要把瓶子清洗干凈,并晾干。用新鮮的葡萄,先沖洗后去梗,然后放入瓶中,留三分之一的空間。然后把動手實驗作為假期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不僅每個同學都自己做了這個釀酒裝置,還帶來了很多驚喜:有些同學用蘋果、鳳梨等水果代替了葡萄,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嫌果皮不干凈,把果皮削了,另外加了酵母菌菌種。接下來讓學生每天都擰松瓶蓋放氣,十天左右就有同學能聞到酒味,喝上自己釀造的果酒了。這樣不僅解決了課時緊張的問題,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了解了實驗過程,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3.3 化繁為簡,重在體驗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中,雞血取材不方便,我們可以用實驗效果好的菜花來替代,并且簡化實驗步驟。把菜花剪碎,放入研磨裝置中,加入稀釋的洗滌劑和食鹽,研磨并提取濾液,然后加入等體積的冷酒精中,用玻璃棒攪拌,即可得到絲狀的DNA。非常簡便,效果也好。而學生卻在這么簡單的一個實驗操作中,鍛煉了動手能力,又見到了DNA的真面目。
主要參考文獻
[1]嚴靜. 淺談實驗課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J]. 新課程學習, 2011,( 6) .
[2]吳幸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生命教育,2010,3:87-89
[3] 朱正威,孫萬儒,趙占良.生物技術實踐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