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輝
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晚期胃癌應用伊利替康化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4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晚期胃癌患者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5-FU聯合奧沙利鉑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選擇伊立替康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映情況,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于晚期胃癌患者,選擇伊立替康進行化療能有效的促進患者病情的緩解,促進患者較好恢復,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晚期胃癌;伊立替康;化療
晚期胃癌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這種病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的早期并沒有顯著的病情可能,但是當病情較為顯著的時候,便會進入疾病的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1]?;颊咄ǔ2捎没煼椒ㄟM行治療,常見的化療藥物一般為5-FU、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等,臨床有研究表明,伊立替康在給患者治療當中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減輕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研究據此進行分析,結果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效,現將主要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4年9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中,抽取66例患者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并且按照隨機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分組,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3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7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6.8±6.9)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8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32.5±12.4)歲。分組以后,采用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并進行比較,P>0.05,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5-FU聯合奧沙利鉑進行治療。首先將5-FU 400 mg/m2靜脈推注到患者體內,之后選擇5-FU 200 mg/m2混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完成后采用奧沙利柏130mg/m2進行靜脈滴注。
1.2.2觀察組 選擇伊立替康進行化療。首先將伊利替康140 mg/m2混入到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時間約為1.5 h。當滴注完成后采用奧沙利鉑130 mg/m2進行靜脈滴注,時間大約為2 h。
1.3療效判定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實體瘤的相關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將本次研究所達到的療效劃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經過CT和磁共振檢測,患者體內的病灶完全消失評定為CR;患者體內的病灶直徑總和明顯縮小50%~90%,那么評定為PR;患者體內的病灶直徑總和明顯的縮小50%之下,那評定為SD;患者體內的病灶直徑總和明顯增加20%以上,則為PD[2]。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IBM SPSS23.0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效果 觀察組33例中CR 18例,PR 10例,SD 3例,PD 2例,治療有效例數28例,治療有效率84.85%;對照組33例中CR 10例,PR 9例,SD 6例,PD 8例,治療有效例數19例,治療有效率57.58%。對本研究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比較,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血液學不良反應中,貧血3例,白細胞減少2例,血小板減少1例;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中,厭食、腹瀉和手足綜合征均為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18%。對照組血液學不良反應中,貧血5例,白細胞減少5例,血小板減少3例;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中,厭食2例,腹瀉和手足綜合征均為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3.64%。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臨床上對胃癌患者的治療方法一般為手術治療,但對于晚期胃癌患者來說,采用化療能夠有效的確?;颊吒玫幕謴?。已經確認如果患者病情到了胃癌晚期,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便只能夠采取化療方法來延長患者生存率[3]。對患者進行化療的時候選擇化療藥物非常關鍵,臨床上常見的化療藥物一般為5-FU、奧沙利鉑,這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因為這種藥物具有較大的毒性作用,所以容易對患者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發生,因此對于一些老年患者和體質虛弱的患者,治療起來將十分困難。本研究主要分析伊立替康化療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從本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不但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更好,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證明了伊立替康化療對晚期胃癌患者的應用價值。對此進行分析也可以得出,伊立替康是喜樹堿的半合成衍生物。哺乳動物細胞不能有效地修復這種DNA雙鏈斷裂,進而能夠阻止腫瘤的進一步發展,可有效的消滅腫瘤疾病,促進患者的恢復。臨床有文獻表明,人體靜脈注射本品后,伊立替康的血漿濃度呈常指數消除。平均消除半衰期為6~12 h,活性代謝產物SN-38的消除半衰期為10~20 h[3]。因為其內酯和羥基酸是化學平衡的,故活性內酯和SN-38的半衰期與完整的伊立替康和SN-38的半衰期相近。在50~350 mg/m2的劑量范圍內,伊立替康吸收面積(AUC)與劑量呈線性遞增關系,SN-38的AUC增加要小于劑量的增加。在90 min內靜脈滴注本品后1 h內,活性代謝產物SN-38達到最大濃度。伊立替康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為30%~68%,明顯低于SN-38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大約95%)。
綜上所述,對于晚期胃癌患者,選擇伊立替康進行化療,能有效的促進患者病情的緩解,促進患者較好恢復,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艷紅.探討伊立替康在晚期胃癌化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4,04(05):54-56.
[2]張慧卿,何波,萬以葉.晚期胃癌二線化療的研究現狀[J].實用癌癥雜志,2014,05(01):534-536.
[3]張慧卿,何波,蘆珊,等.伊立替康聯合順鉑二線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觀察[J].腫瘤防治研究,2012,16(11):87-88.
[4]Kang Y K,Kang W K,Shin D B,et al.Capecitabine cisplatin versus 5-fluorouracil cisplatin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a randomised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trial[J].Annals of Oncology,2009,20(4):666.
[5]江繼發.伊立替康聯合氟尿嘧啶與四氫葉酸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22):33-34.
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