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晚娣
【摘要】教師要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給學生,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實際生活中體驗“用數學”。通過體驗學習,使學生能夠懂得數學的價值,了解用數學思想來思考并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和現象的優越。
【關鍵詞】做數學 說數學 用數學
體驗學習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能夠通過多種活動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這樣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兒童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兒童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給學生,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因此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做數學”是以學生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方式進行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探究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特征時,設計了“搭框架”的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老師提供的12根小棒為素材,在規定的時間內,動手搭一搭一共能搭成多少種不同類型的長方體框架。學生通過“搭框架”的實踐操作,深刻感受到需要長方體的12條棱分成三組,普通的長方體長寬高不同,特殊一些的長方體有2組長度相同的棱,最特殊的正方體 3組棱都是相等的,也就是12條棱相等。無論哪種情況,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又例如,學生探究了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特征后,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補框架”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將框架做成密封盒,要補6個面,分別要準備幾種形狀的紙片?每種幾張?學生通過小組操作,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相對的面是相同的。學生通過“補框架”操作,深刻感受到需要長方體的6個面分成三組,普通的長方體三組長方形的形狀不同,,特殊一些的長方體有2個形狀相同的長方形,最特殊的正方體 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無論哪種情況,相對的面形狀相同。通過這個活動,為后續求表面積的學習做鋪墊。這樣,通過學生通力合作,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面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先給學生兩道算式:(5+7)×4和5×4+7×4,請學生根據這兩個不同的算式分別提出現實的數學問題,并記錄下來。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編數學問題,編完后,進行學生匯報,每組一個代表上來展示交流。通過交流,學生把兩個數學問題間的聯系溝通起來。
又例如在教學《綠地》《小胖過生日》那一個個熟悉的情景,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它表達出來,通過學生獨立小聲說,同桌互說,四人小組互相說等形式,每個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說出“我認為,我發現,我還有補充”這些語言,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上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又如在教學“統計”這節課時,教師就帶著學生到校門口和大橋路口,讓學生在5分鐘內數出來往的小轎車、大貨車、長安車、摩托車的數量;再回到教室分組討論出收集數據的最佳方法。這樣既實際了解收集數據的全過程,又讓學生感到有趣實用,切身體會到生活與數學“同在”的道理。
三、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成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感到親切,產生對數學的情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和計算”時,我把教室模擬成一個超市,我為學生準備一些實物,請學生做售貨員和顧客,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開展活動。如買一支圓珠筆要1元6角,給你2元,你如何找錢?讓學生說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應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過多種類似場面的出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元、角、分的計算。整節課學生興趣極濃,專注之致,發言積極,表現欲強。切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又例如,我在教學“前后、左右”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辨別位置。利用教室里現有的素材,讓學生去找找書架、講臺,好朋友的位置,并介紹一下你走的路線(向左走幾步,向前走幾步……)。小朋友們立刻熱情高漲起來,一改死氣沉沉的氣氛,而且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是運用的那么熟練。更激發了學生高度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他們自己從事數學探究的能力,成功地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的魅力。
通過體驗學習,使學生能夠懂得數學的價值,了解用數學思想來思考并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和現象的優越性。使學生學會數學交流,會讀數學和討論數學,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闡述或證明自己的研究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