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76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均分兩組,對照組采取臨床常規西醫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予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取得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7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6.3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于對照組(P<0.05);經有效治療后,所有患者肺功能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效果更為明顯,數據符合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狀態,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支氣管哮喘;療效
在呼吸系統性疾病中,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病癥。這種疾病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與肥大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共同參與引發氣道炎癥與高反應性[1]。臨床治療該種慢性疾病,多使用激素與β2受體激動劑。但是根據臨床治療取得的效果,大部分患者的哮喘癥狀并不能有效得到控制,同時不少患者對西藥治療的依從性比較低。基于臨床治療體現的效果,中醫開始逐漸應用于該種疾病的治療中[2]。本文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支氣管哮喘76例均分兩組。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39.6±7.6)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9±1.8)年;觀察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0.3±8.2)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5±1.5)年。經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氣管哮喘的判斷標準。病情分級:輕度48例,中度28例。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胸悶、咳痰咳嗽、大便秘結、喉中哮鳴音、呼吸困難等。對比兩組患者基礎性資料,并無實質性,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應立即脫離過敏原,并盡快緩解阻塞的通道,糾正機體缺氧狀態,促進肺功能恢復。對于急性發作期患者,予以氨茶堿、舒弗美、沙丁胺醇與潑尼松等藥物治療。患者哮喘癥狀持續,應立即吸氧、糾正并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患者使用的氨茶堿與地塞米松或甲潑尼龍采取靜脈注射的方式,沙丁胺醇則通過霧化泵吸入。如患者合并感染情況,應給與抗生素進行治療。對于緩解期的患者,醫護人員告知其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免疫力,原理過敏原,消除病因等常規治療。30 d為1個療程。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予以治療。如患者處于急性期,中藥配方為麻黃12 g,郁李仁14 g,五味子10 g,浙貝母16 g,干姜12 g,半夏16 g,百部14 g,茯苓12 g,款冬花15 g,射干8 g,皂莢6 g,細辛4 g,陳皮9 g,將此藥材用水煎服,1劑/d;對于緩解期患者,中藥配方為甘草5 g,黨參14 g,紫河車15 g,茯苓12 g,川貝母14 g,半夏14 g,黃芪16 g,白術8 g,陳皮12 g,五味子15 g,并用30 ml生姜汁與30 ml竹瀝水兌服,1劑/d,水煎服,分早晚服用。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觀察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即FEV、PEF、FVC;同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顯效:經過相應的治療措施后,患者肺部羅音、胸悶、咳嗽、喘息以及氣促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肺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結束后,者肺部羅音、胸悶、咳嗽、喘息以及氣促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肺功能獲得明顯改善;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并未發生明顯變化,部分患者有加重趨勢。
1.4統計學方法 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采用t檢驗對兩組患者臨床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7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6.30%,觀察組患者治愈23例、有效13例、無效2例,對照組患者治愈17例、有效12例、無效9例,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 經有效治療后,所有患者肺功能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效果更為明顯,治療前對照組患者FEV、PEF、FVC各項指標分別為(1.41±0.24)L、(192.21±14.87)L/min、(2.13±0.49)L,觀察組患者治療前FEV、PEF、FVC各項指標分別為(1.46±0.39)L、(192.34±16.25)L/min、(2.15±0.49)L,治療療程結束后,對照組FEV、PEF、FVC指標分別為(2.14±0.38)L、(228.42±18.97)L/min、(2.96±0.44)L,觀察組患者FEV、PEF、FVC指標分別為(3.15±0.39)L、(253.25±22.15)L/min、(3.98±0.62)L,數據符合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眾所周知,支氣管哮喘病癥的產生,主要是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等各類炎性細胞與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共同作用產生的氣道炎癥[3]。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道高反應,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此種疾病的早期階段主要是氣道炎癥。隨著病情的逐步發展,氣道就會出現痙攣、受阻,由此善生支氣管哮喘。如處于急性發作期,患者就會表現出呼吸困難、痰鳴音,病情嚴重的時候難以平臥[4]。臨床常規的西藥治療方法,主要是止喘,靜脈注射地塞米松。采用這種治療方法會引發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安全系數不高,且用藥時間較長。難以從根本上緩解該種病癥。在中醫范疇中,該種疾病被歸類為“嘯證”,為痰鳴氣喘疾反復發作,因而痰為該種病癥的根源。中醫治療該種疾病的原則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哮喘的急性癥狀為寒痰擾動,應攻邪治標,溫肺平喘。急性發作期患者選擇的各類中藥材,均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如款冬花與百部有利于溫肺止咳,半夏與浙貝母可滌痰、降逆,藥物綜合使用就能夠達到祛痰、止咳的效果。支氣管哮喘患者病久則正氣虛,因而緩解期就應補肺、腎、脾之虛。而選擇的甘草、黨參、紫河車、茯苓、川貝母、半夏、黃芪、白術、陳皮、五味子、生姜汁和竹瀝水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經此次研究活動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與單純的西醫治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狀態,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詹俊英.中醫辨證治療支氣管哮喘患兒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9):78-79.
[2]羅偉賢.中西醫結合對支氣管哮喘治療效果的臨床評價[J].醫藥前沿,2015,16(11):789-790.
[3]張居衛,姜燕飛,張海英,等.復方鞘蕊蘇顆粒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76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6,23(5):90-91.
[4]薩仁花,烏云斯慶,賀西格巴特爾,等.蒙藥八味沉香散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2(40):182-182.
[5]李雷.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68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154-155.編輯/溫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