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榮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紅利的減弱,我國正在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在管理實踐和衛生政策上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醫養結合。治療老年患者不僅僅需要專業精湛的醫療技術,還需要細心全面的護理服務,將這兩者有機結合,就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醫養結合護理模式,這種模式不在單純的是一種醫療模式和養護模式,而是一種全新的醫療、養護相融合的模式,是改變傳統的醫療護理理念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是解決老年患者醫療養護的創新之舉,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研究了醫養結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與分級護理和護理實踐的相關性,以完善老年患者醫養結合分級護理的標準。
關鍵詞:醫養結合;老年患者;自理能力;分級護理;護理時間
從1999年開始,我國就在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近幾年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我國的各種社會問題凸顯。《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就指出我國在2014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已經達到了2.12億人,占據全部人口比例的15.5%。同時根據WHO預測,我國在2050年將會有超過35%的>60歲的老年人,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的老齡化國家[1]。可想而知,這必然會給我們國家的醫療養護行業帶來極為嚴峻的挑戰,也是考驗我國對于老年患者醫療和療養護理的管理和執行能力。特別是我國多見于內、外、婦、兒、重癥監護等科室關于臨床護理工作中操作工時測量方面的的相關性研究,對于老年患者在在病房的人力資源測定則鮮有報道,特別是在現在全新的醫養結合模式下,護理工作的范圍和內容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加上目前臨床護理的分級標準是自 2009 年 7 月 1 日起實行,由原衛生部于 2009 年頒布的《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試行)》建立,已經不能和實際的護理工作量與患者需求相聯系起來了。同時還存在著大多數的臨床醫護人員并沒有經過專業性的分級護理培訓,導致醫護人員會根據慣性思維和主觀臆斷進行分級,具有非差大的隨意性[2]。張彩云[3]等研究發現,醫囑護理中I 級護理醫囑護理級別準確性符合率為 85.31%,II 級護理為 77.19%,III 級護理為 90.60%,與患者的實際生活護理需求有較大差異。因此本文通過綜述相關的醫養結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裕分級護理和護理實踐,以完善老年患者醫養結合分級護理的標準。現報道如下:
1 相關概念解析
1.1醫養結合與患者自理能力 醫養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概念,也稱之為醫養融合,是一種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護理模式,它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關于醫療和養老的概念,將老年患者的健康和醫療置于首要位置,并且對老年患者的養老服務進行了拓展和延伸。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醫療服務和養老護理的有機形結合[4]。患者自理能力是指患者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如吃飯、睡覺、清潔衛生等方面,是患者對于疾病的自我護理能力的一種體現[5]。
1.2分級護理與護理時間 分級護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確定并實施不同級別的護理。它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護理人員配置和收費的的重要依據,也是保障護理工作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分級護理制度是自1955年開始建立的,并且一直沿用到現在[6]。護理時間是指護理人員根據分級護理的標準確定的對于患者的有效護理時間,通過測量工時可以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時也是確定護理工作的基本方法[7]。
2 醫養結合模式下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與分級護理、護理時間的相關性
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相比于相關的診斷程序或臨床診斷建立在其認知功能因素及身體物理因素基礎上的評估系統比更為合適。老年護理制度較完善的國家是美國,他們有一項調查顯示,在養老院中生活自理能力很好地老年人的護理需求遠遠低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嚴重依賴他人的老年人。因此,通過不同的等級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進行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從而科學合理的分配人力資源和醫療資源。侯巖芳[8]等 研究發現應用生活自護能力對護理工作進行分級護理,能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基礎護理質量。李麗傳等[9]提出滿足患者日常生活中生活自理能力需求的一種客觀的測量工具和指標是護理工時數,它能夠很好地測量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患者的實際被照顧和護理的需求。而護理工時數數的測量則是通過一定的Barthel數據量標實現,如我國學者盧慧芳[10]等研究指出,對于我國老年人來說Barthel 指數量表可用于評定其功能的高低。而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在實際運用中,我們會發現,它不僅能夠用類似預測治療結果和預后以及評定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況,進而提示實際需要護理的程度,還可以對因評估者主觀判斷而造成的護理級別偏差進行彌補,這是因為應用標準量化的評估護理方法之后,不同評估者可以得出相似性很高的評估結果。高小芬[2]等研究也發現護理級別和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呈現正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患者的病情程度的輕重;同一護理級別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直接的護理時間呈現負相關性,即直接護理時間越久,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3 分級護理和護理時間存在的相關問題
我國的分級護理主要存在著幾個方面的問題:①醫囑護理級別實際評定符合率低。張彩云等研究指出,護理級別準確性符合率的調查結果為特級護理 89.84%,一級護理 85.31%,二級護理 77.19%。②患者實際護理需求和醫囑護理級別存在差異。眼報道指出,約有90%的護理人員指出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與給定的護理級別不一致。③醫護人員對于護理分級的界別認定不同。畢慧敏等[11]對274 名護士調查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對級別的認定分歧達到了有 52.55%,特別是學歷越高的護理人員則與醫生的分級更嚴重。④分級護理的相關政策法規嚴重滯后,護理內容不夠明確。⑤分級護理的質量管理和評定系統減少也相對遲緩。而分級護理舉動了護理時間的多少,因此必學首先明確護理分級管理規范,制定相關的條例。
4 建議
制定完善的分級護理制度,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明確分級護理的內容;加強關于分級護理和護理時間界定的相關的專業性內容只是的培訓,開設針對臨床醫護人員的相關講座,增強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力,協調統一他們關于護理分級的認知,進而建立一個有效地分級護理和護理時間評定系統。通過科學全面的綜合多種文獻和專家討論,建立合適的護理時間測量量表,以使項目更加全面和科學合理。從而使分級護理和護理時間能夠在全新的醫養護理模式之下與老年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機結合,進而提高喊著的生活能力和康復進度,改善預后影響。
參考文獻:
[1]佘瑞芳,謝宇,劉澤文,等.我國醫養結合服務發展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7):7-9,66.
[2]高小芬,于衛華.醫養結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與分級護理、 護理時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4(3):249-253.
[3]張彩云,石貞仙.分級護理醫囑準確性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9, 23(3):629-630.
[4]陳慶琳.南京市醫養融合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4(12):1973-1974.
[5]何潔,王筱蓊.醫養結合護理模式對多病共存 老年患者自護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5):2086-2088.
[6]鄒優蘭.我國分級護理制度發展現狀[J].醫學信息,2013(7):582-583.
[7]李冰玉.時間護理對老年患者護理質量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4(20):167-169.
[8]侯巖芳,刁振明.應用ADL量表實施分級護理對基礎護理及分級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60-62.
[9]李麗傳,明勇.護理管理[D].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125-126.
[10]盧慧芳,王惠珍,高玨琳.養老機構老年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68-69.
[11]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11):966-968.
[12]朱冬梅.醫養結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與分級護理、護理時間的相關性研究[J].醫藥,2016(1):29.
[13]高小芬."醫養結合"模式下老年長期護理等級劃分臨床實踐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4.
編輯/溫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