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摘要:目的 討論單孔腹腔鏡下前列腺癌術后老年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方法 選取我科行單孔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的老年患者60例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最終對兩組患者首次通氣時間及排便的時間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后的老年患者首次通氣時間以及排便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針對單孔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的老年患者進行及早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明顯能夠縮短首次通氣時間及排便時間,減輕老年患者術后腹脹腹痛的痛苦,加快康復速度,減少住院時間。
關鍵詞:單孔腹腔鏡;老年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護理干預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球癌癥發病第5位。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而在美國,前列腺癌發病率約占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的29%,居男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1]。近幾年,單孔腹腔鏡技術具有更小創傷、更快恢復率等優點而更加廣泛地應用與普及于我國泌尿外手術中,但由于術中人工氣腹的建立及麻醉藥物的使用,加上前列腺癌手術患者老年人居多等因素,術后普遍發生胃腸功能恢復緩慢而引起腹脹腹痛 、腸麻痹等癥狀,給患者身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通過何種方式盡快恢復前列腺癌術后老年患者胃腸功能便是我們護理人員刻不容緩的責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我科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行單孔腹腔鏡術后的老年患者60例進行分析,年齡在68~78歲,平均年齡為73歲。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其中觀察組30例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程度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為 ①術前有效咳痰 、床上肢體鍛煉及床上大小便的鍛煉;②術前1 d進食流質,避免進食牛奶、淀粉、豆制品等易產氣的食物,術前晚進食12 h、禁水8 h;術前晚沖服方法聚乙二醇電解質(和爽)2包;③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講解關于但可能腹腔鏡手術的方法和優點,告知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惑,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④術后早期鍛煉:麻醉清醒后即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運動(踝泵運動、屈膝抬臀、直腿抬高),30°側翻身,R 型枕支撐,1~2 h更換臥位[2];⑤靜脈補液;⑥環形按摩腹部。
1.2.2觀察組實施穴位貼敷結合穴位刺激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2.1穴位貼敷 術后6 h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即給予貼敷療法。穴位一般選擇中脘、雙足三里、雙側三陰交,貼敷藥物選用大黃粉、小茴香、艾葉、吳茱萸[3]等比例調和,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用白醋調為糊狀,制成小藥丸,,將其平攤于穴位貼的中央;貼藥時間為 4~6 h,1 次/d,連續 3 d[4]。如果藥貼發生脫落要進行更換。
1.2.2.2穴位刺激 術后6 h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護理人員使用拇指指腹對患者中脘、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5]進行按、壓、揉等按摩動作,每個穴位按壓時間為各2 min,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感覺得氣(感覺酸、脹、微痛)后再按壓10 s 為宜,于每日早中晚共進行3次[6]。
1.3觀察指標 觀察術后老年患者首期肛門排氣時間及排便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施相關護理干預措施后,其首次排氣時間以及排便的時間均早于對照組,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單孔腹腔鏡手術常用氣管插管靜脈+吸入復合麻醉的方式,易導致胃腸道蠕動受抑制,腸腔內積氣不能排出,人工氣腹的形成,加之前列腺癌手術的復雜致手術時間長均可造成 CO2的吸收增多,老年人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變化,常伴有其他系統疾病,CO2形成的高碳酸血癥導致的低血鉀,更加容易引起老年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緩慢,而老年人手術后臥床時間長,手術耐受性差,更加容易使胃腸蠕動恢復時間延長。
3.2中醫理論認為,由于手術使機體氣血虛損、脾胃失和,加上瘀血阻滯腸間,經絡脈道被離經之血阻斷,從而氣血的運行受到了影響,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腹氣不暢,大便不通,故治療宜攻補兼施,以健脾行氣、祛瘀通便為主。大黃粉性寒、味苦、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活血化淤的功能,且對腸道平滑肌上的M受體有明顯興奮作用,同時可阻礙鈉離子的吸收,增加腸內滲透壓,使腸蠕動增加[7];小茴香,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和胃理氣的功效,其含有的茴香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因其能穿透皮膚腠理,在肌肉組織中更易被吸收,從而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作用,加快蠕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艾葉,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血,逐寒濕的功效;吳茱萸性辛, 味苦、熱,有溫中止痛、疏肝下氣、燥濕降逆之效,可緩解術后腹脹。中脘穴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降逆止嘔之功效;足三里穴具有通經活絡、補中益氣、 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的作用,對其進行刺激能夠使胃腸內的多種消化酶活力得到提高,從而促進胃腸蠕動。三陰交能調治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等。通過點按、壓、揉中脘、雙足三里和雙三陰交五個穴位,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酸的分泌、加快胃腸功能恢復。臨床發現,護理人員通過穴位貼敷結合穴位刺激的干預性的護理措施,能夠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不同程度減輕患者的不適和痛苦,刺激神經系統,促使腸胃運動從而自行排氣排便。
參考文獻:
[1]韓蘇軍,張思維,萬青,等.中國前列腺癌發病現狀和流行趨勢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4):330-334.
[2]許莉萍,龔妹,陸愛玉.穴位貼敷治療腫瘤患者腹脹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光明中醫,2016,31(10):1477-1479.
[3]廖羽.體位活動指導對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8):765-767.
[4]莫惠萍.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的護理成效[J].醫藥前沿,2016,6(21):331-333.
[5]楊杰,韓莉.中藥穴位貼敷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緩解的護理研究[J].新疆中醫藥,2015,31(6):70-71.
[6]姚翔,張東霞,俞舂生.大黃膏神闕穴貼敷治療阿片類藥物引起的便秘80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5,22(2):194.
[7]張淑媛,顧銀燕.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2):1111-1114.
編輯/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