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五位一體的行動框架,讓氣候傳播真正成為社會共識全民行動”,這是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在18日閉幕的“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上表達的觀點。他說,自在“2013年氣候傳播國際會議”上我們提出要“讓氣候傳播真正形成氣候”以來,如今氣候傳播在我國已逐漸形成氣候,今后我們將朝著新的更高的目標努力。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和中國傳媒大學綠色低碳發展與品牌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廣告研究院聯合主辦。來自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中國工程院、國務院新聞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氣象局、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樂施會、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普華永道、深圳航都文化公司、創綠中心、能源基金會、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以及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江蘇師范大學、新疆財經大學、青島大學、新鄉學院、閩江學院,以及康奈爾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和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頻道、中國經濟導報,及《東岳論叢》《采寫編》等單位的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研討會。十余名代表在17日上午于職工之家舉行的開幕式和大會發言環節中發言。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生態文明建設所作的指示中再次強調:“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而不久前閉幕的馬拉喀什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的行動宣言則為全球落實《巴黎協定》,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行動要求。抓緊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已是刻不容緩。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此外,曾揚言要退出《巴黎協定》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也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蒙上一層陰影。
在此背景下舉行研討會,與會者認為,要使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氣候傳播需要“巧動口舌”,提高“音量”,形成“合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杜祥琬指出, 氣候變化是科學,應對氣候變化事關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引導全球綠色、低碳發展,這個大趨勢,是改變不了的。然而,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陰謀論”也在提醒著我們,氣候變化科學需要傳播,需要多費口舌,不僅對公眾,也包括大人物。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鄭保衛表示,近年來中國在氣候傳播方面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傳播效果也越來越好。今后,加強氣候傳播要緊扣“氣候、傳播、互動、共贏”四個關鍵詞。政府、媒體、NGO等利益相關方應通過互動來增進彼此的溝通和了解,形成以政府為主,媒體和NGO為輔,各方通力合作的氣候傳播機制,使影響力最大化。他提出應建構起“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五位一體的應對氣候變化行為主體框架,五者相互配合、支撐和互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和保障。
“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氣象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認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應通過氣候傳播展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讓更多的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
開幕式上,還播放了耶魯大學氣候傳播項目主任安東尼教授發來的祝賀視頻。他回憶了當年同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合作在北京舉辦“2013年氣候傳播國際會議”的情況,并分享了他在馬拉喀什聯合國氣候大會后做的全美公眾認知度調查,指出69%的美國人支持美國繼續履行《巴黎協定》,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充分表明了美國公眾愿意和全球伙伴一起,采取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意愿。
開幕式最后,舉行了中國傳媒大學綠色低碳發展與品牌傳播研究中心的揭牌儀式。鄭保衛教授、馬勝榮教授、潘進軍主任、丁俊杰教授為中心揭牌,這標志著一家專門以綠色低碳發展傳播研究為任務的高校研究機構的成立。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廣告研究院院長丁俊杰教授在揭牌儀式后說,氣候傳播不僅僅是科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應當有多個學科的介入。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社會、一個公民個體,其對綠色發展的態度決定了他(它)的品質,對綠色發展的行為決定了他(它)的素養,對綠色發展的觀念決定了他(它)的文明程度。他表示,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和國家廣告研究院將全力支持研究中心的工作。
在大會開幕式之后的大會發言環節,7位來自政府部門、媒體、研究機構和企業的代表作了發言。
國務院新聞辦詹安玲處長談到,我們的氣候傳播在推動氣候變化談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應該多邀請一些媒體、新聞宣傳主管部門、政府部門的人來參加這樣的研討會,要像鄭保衛教授所講的那樣做到“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她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加大對氣候傳播研究、指導的力度,推動和促進氣候傳播,使其能夠提高水平和質量,講好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故事。
長期利用天氣預報平臺傳播氣候變化知識的中央電視臺著名氣象主播宋英杰認為,對氣候傳播而言,重要的是傳播“氣候變化+”。所謂“氣候變化+”,就是要融合民間語言和傳統思維,讓公眾從日常生活的實例中感受到氣候變化,使氣候傳播更加接地氣,更易于接受;同時還要緊密聯系現實問題,“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要以萬變應萬變。”
中國新聞社經濟部主任俞嵐提出,要改善氣候傳播的效果,須學會講好故事。在氣候傳播實踐中應把握新聞報道的“溫度”、“深度”、“硬度”和“廣度”,用有血有肉的人物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用有思想、有深度的問題為受眾答疑解惑,用硬新聞回應關切,同時還應擴大氣候傳播的視角,跳出會議寫會議。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環境、氣候、能源高級顧問楊富強建議,氣候傳播要善于講故事,應講好綠色“一帶一路”的故事,講好中國如何更好發揮領導力的故事。此外,媒體和NGO應當學會和歐美同行競爭,勇于擔當領導角色,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出更大聲音。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和能源項目署理總監陳欣認為,今后應推動更多國際合作與交流,鼓勵年輕人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隊伍中。
普華永道思想領導力小組經理、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研究員藍瀾談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氣候傳播提供了新角度,綠色金融、碳市場發展、氣候相關金融信息披露等問題都值得媒體關注。
深圳航都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素平表示,該公司正在加大綠色影視和平臺建設,其制作的主題系列紀錄片《綠·道》,從綠色建筑、綠色城鎮等不同角度切入和展開,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當天下午的氣候傳播研究進展及學術成果分享專題發言環節,與會者就如何實現有效的氣候傳播等問題進行了互動。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團隊集中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項目中心聯合發起人王彬彬對比分析了目前國內外氣候傳播的研究現狀,她認為未來氣候傳播的研究要加強跨學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借鑒和相互驗證,并在學習吸收國際研究成果的同時,貢獻更多本土的視角,使研究真正在本土生根。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綜合部副主任張志強介紹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的工作情況,并提出要匯集各方力量,通過調查、數據、理論、實踐,多平臺發力,推動我們的氣候傳播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文竹通過風險傳播中的一個網絡輿情案例,在微觀層面探討了環境風險傳播中的議題框架設置問題,提出了識別受眾心理、關聯受眾身份、平衡框架體系和具象話語形態四個風險傳播理念。
中國新聞社記者李曉喻認為,聯合國氣候大會已成為討論全球政治經濟問題的一個“氣候版達沃斯”,成為在氣候、環境和可持續經濟這些議題上爭奪領導力的一個舞臺,中國媒體要提高主動出擊能力,積極策劃熱點議題,在氣候傳播中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
人民日報記者楊柳就中國媒體氣候傳播策略問題作了闡述,她認為,新聞媒體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議程設置和建構能夠提高民眾的認知,媒體要加深對氣候變化的理解,提高議程設置的水平,豐富話語信息量,提升氣候傳播的效果。
創綠中心氣候變化項目官員薛一和能源基金會(中國)傳播總監荊卉在發言中表示,他們要利用各自的資源和優勢,通過積極的實踐,為氣候傳播多做貢獻。
在“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究專題討論環節中,學者們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現了目前氣候傳播研究的現狀及成果。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徐紅教授指出,政府氣候傳播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傳播策略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在政府低碳傳播過程中,要堅持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組織網絡和媒介網絡相結合、理念傳播和行為傳播的結合、常態傳播和熱點傳播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提升傳播內容的品質。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部門經理楊光星介紹了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應對氣候變化,進行低碳傳播的實踐探索,他期望有更多的人關注低碳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黃河從環境傳播的政策、觀念、目的、主體、思路、議題、渠道等方面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的環境傳播的新特征,并指出,要器、道結合,將環境傳播和氣候傳播做得更好。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黃浩明,從民間組織的角度與大家分享了對馬拉喀什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感受,強調我國民間組織一定要參與到全球治理中去,要學會同各種利益相關者打交道,提高民間組織協同合作的能力。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賈鶴鵬研究了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及其影響公眾態度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因素,并通過對社會心理因素影響人們氣候變化認知與態度的分析,闡述了氣候傳播研究的未來方向。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賈廣惠副教授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霧霾報道為例分析了媒體在霧霾議題框架建構中所呈現的變動過程,強調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清責任者,引導霧霾公共治理的落實。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于文欣、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葉瓊、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殷美香介紹了各自的調研成果,表達了青年學生對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問題的關注。
18日上午的大會首先舉行了天津市精武鎮與中國傳媒大學綠色低碳發展與品牌傳播研究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簽字儀式。研究中心主任鞠立新介紹了合作的緣起過程,表示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打造精武特色小鎮。天津市精武鎮副鎮長扈樹燕介紹了該鎮近年來在品牌和低碳傳播方面的做法,她對同傳媒大學合作寄予期望,愿意共同為實現合作目標而努力。鄭保衛教授對這一合作給予高度評價,他提出非常希望這項合作能為氣候傳播提供一個范例和模式,推動氣候傳播走向社會和民間。
在此后進行的大會討論環節,與會學者圍繞未來如何推進氣候傳播理論研究與行動實踐,如何創新氣候傳播合作模式,如何完善氣候傳播策略方法等問題進行了互動和交流。
山東社科院《東岳論叢》雜志編輯王源和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采寫編》雜志總編輯白太明表示,要加強與氣候傳播學術團隊的合作,積極提供平臺,促進氣候傳播研究。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姜昕、河南新鄉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祁曉霞與實驗中心主任楊`建宇、深圳航都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婷、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艾美華、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的王艷艷介紹了各自單位在開展氣候傳播方面的情況,表示要加強對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的關注,努力開展實踐,為推動氣候傳播助力。
在閉幕式上,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顧問、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名譽院長馬勝榮充分肯定了氣候傳播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并對今后的氣候傳播提出了要“直面問題、善于描述、行動起來、厘清概念”的四點期望。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顧問、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理事長黃浩明總結了此次研討會取得的積極成果,提出要將氣候傳播做成像高鐵一樣的中國名片,成為提高中國軟實力的一個主力軍。
最后,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作了《讓氣候傳播真正成為社會共識全民行動》的總結發言。他認為,這次研討會為全國關注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的專家學者及各界朋友搭建起了一個學術平臺,與會者踴躍參與,廣泛交流,充分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此次研討會,我們聚集了隊伍、壯大力量,擴大了影響,可以說氣候傳播在中國已逐漸形成氣候。與會者通過分析形勢、溝通思想,凝聚起了共識,同時謀劃了未來氣候傳播的發展之路。他提出,今后的氣候傳播要進一步廓清概念,統一認識,明確任務,自覺行動,要筑牢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五位一體”的行動框架,要讓作為“主導者”的政府更加主動,作為“引導者”的媒體更加盡心,作為“推助者”的NGO更加積極,作為“擔責者”的企業更加盡力,作為“參與者”的公眾更加自覺,大家齊心協力,讓氣候傳播真正成為社會共識和全民行動。
(作者:李文竹,新聞學博士,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