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11年初,騰訊率先推出一款能快速發送文字和圖片、支撐網民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那就是微信。自2012年4月正式上線至今,微信因其包月包年打電話玩微信價格便宜,加之手機又是隨行必備的通信工具,深受廣大網民的青睞,空余時間刷刷朋友圈、指尖點贊、瀏覽閱讀、聽音樂等,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新常態。面對微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本文嘗試在免費大餐中試行設置付費閱讀以凈化微信傳播生態。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好文章
微信作為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如“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經覆蓋全國 90% 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叁萬億。據2016版《微信數據化報告》顯示,我國現有6.97億微信用戶,61.4%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瀏覽微信公眾號。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每天在微信上花費的時間大約1小時以上,主要用于與朋友親人聊天、微信群互聊與搶紅包、瀏覽閱讀朋友圈文章、微信代替電話用,等等。所有上述內容是彼此相互關聯的,一般在晚上或節假日期間進行。如果是單獨一人,多數都會瀏覽朋友圈的文章,遇到好的文章點贊或重新轉載到朋友圈或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而朋友圈的文章除了網友曬照片外,多數都是轉載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
一、微信公眾號捷足先登搶先傳播的新聞信息產品,多數都是摘編、綜合、歸納、轉載傳統媒體網絡版內容,缺乏原創性,必須積極探索走傳統媒體內容產品來源付費之路,以此吸引作者提供獨家好作品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國各地新聞單位順勢而為,彼此都建立自己的網站、“三微一端”和開發運用360度相機、VR、AV、H5等技術,展開傳播技術的比拼競賽。然而,有的為了搶占先機,趕時髦、應發展,率先建立以網站為主體的新媒體平臺,簡單拉郎配、急就章,營造“形象牌”,借助傳統媒體內容優勢發展自己,大篇幅轉載、綜合、摘編、歸納吸引民眾眼球的作品,將傳統媒體內容發揮得淋漓盡致。有的媒介融合在形式上建立網站、開發客戶端、制作二維碼,但是在內容上處于刊、臺、報與網、微信相對分離的狀態,將新媒體作為一種門面來支撐,圖的是爭彩頭,達到你有我也有的目的。有的即使刊發原創作品,也是傳統媒體被淘汰下來的質量不好的文章,還不支付作者稿費。如此一來,作者撰寫的好文章也不會直接先投給新媒體單位:一是沒有稿費;二是如果投稿被新媒體刊發,再投給傳統媒體就不會被其第二次用搞。所有這些,致使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缺乏原創性,傳播的新聞信息產品除了新媒體單位自己采寫的文章外,多數來源傳統媒體的內容。當你掃描二維碼,點擊關注后瀏覽發現全國媒體單位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不同終端捷足先登搶先傳播的新聞產品,往往都是摘編、綜合、轉載、歸納傳統媒體網絡版過時的內容,幾乎很少見到獨家原創文章。近年來,雖然新舊媒體進入互動、融合發展的關鍵階段,但基本上還未走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內容生產、采集、傳播“兩張皮”的怪圈。與點擊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相比,傳統媒體具有其無法比擬的原創內容和質量優勢,這也是傳統媒體蓬勃發展的“生命與靈魂”。目前,全國多數新媒體單位刊發原創作品寥寥無幾,況且還不支付稿費、不算個人學術成果,即使支付稿費也僅有100元左右,非常影響作者投稿的積極性。基于此,微信公眾號要吸引讀者、增加點擊率:一方面采集刊發即時性文章,特別是社會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新媒體編輯記者點鼠標、敲鍵盤,線上拼一拼、線下改一改,實現即時傳播、海量傳播、立體傳播,甚至達到新聞首創首發首播,擴大受眾群體,提高時效性;另一方面,新媒體逐步取代傳統媒體原來在廣告市場占據的主導地位,如此一來新媒體單位就有大量資金來源支付原創作者的稿費,吸引更多作者投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改變以往晉升職稱必須在傳統媒體發表論文的頑癥,為學術科研單位作者在新媒體單位投稿提供政策保障。
二、微信公眾號數量繁多,傳播資源形散且神散,有些內容產品多次重復傳播、交叉重疊,必須整合微信公眾號媒體資源,走集團化發展之路,解決內容傳播同質化問題
新媒體時代,微信是交流互動空間,集休閑與娛樂、媒體與增值服務、交流與互動、答疑與解惑為一體的移動平臺,微信閱讀呈現出“微閱讀”“淺閱讀”“碎閱讀”“快閱讀”“跳躍讀”“視覺讀”等特點,促使我們通過閱讀瀏覽、溝通交流去尋找美的享受、心靈的洗滌。
微信公眾號是開發商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應用賬號,該賬號與QQ賬號互通,通過公眾號,商家可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微信公眾號閱讀方式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相比,自然有其特色,使得不少人成為微信閱讀粉絲、愛好者。然而,有時在掃描二維碼,點擊關注后瀏覽發現,多家微信公眾號同時傳播同一事件,盡管標題不同,但是內容雷同,交叉重疊。更有甚者,有的同一個微信公眾號一篇文章內容既通過文字傳播也通過圖文、配音樂用歌曲傳播,有的歌曲反復在不同文字中出現。也就是說,同一內容通過一家、多家載體制作和轉發,特別影響網民的視覺和聽覺。當前,全國從事輿論宣傳的單位主體較多,各家單位基本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雖各具特色,但也存在資源配置分散、傳播渠道多、傳播終端多元、端口交叉重疊等問題,非常影響輿論宣傳整體層次和品質的提升。有的傳媒集團開發不同的傳播渠道,同一渠道載體中也有不同的傳播終端,對同一新聞事件往往出現多家傳播內容的同質化。2016年全國兩會審議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指出,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運行平臺,基于云計算技術實現資源統一調配、統一管理,把多渠道采集的信息,通過云端把內容發布到報紙、網站、手機、平板、電視、兩微、APP等媒介,實現全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基于此,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堅持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循序漸進、分步實施,逐步探索、局部突破,全面深化、深度融合,通過制度改革、采編流程再造、媒體組織重構,推動組織機構、傳播體系、采編流程一體化,實現人員、技術、管理、運行、機制的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達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由相加到相融的轉變。近年來,為改變媒體資源“小而全”“低而散”“內容重”的媒體格局,一些主流媒體為了擺脫受新媒體沖擊可能導致紙質報刊名存實亡的困境,彼此拉開內部資源整合的大幕,紛紛建立一些規模較大的報刊集團,解決了部分各自為政、條塊分割所造成的資源配置低下、結構松散、管理粗放等問題。人民日報現已打造了一個集報紙、雜志、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10多種載體的全媒體方陣,建立“中央廚房”和融媒體中心,實現記者一次采集,終端多種生成,多種渠道向外發布的采編流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按照“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要求,建立廣播云采編系統,再造全臺和61家廣播電臺、2300多名編輯記者行業協作的新聞采編流程和共享機制,實現了廣播主要頻率和央廣網采編團隊的深度整合,跨體制機制建立起全媒體內容創新中心。求是雜志社、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中國日報社以及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中央媒體,通過整合內部組織架構,調整采編流程,設立全媒體或融媒體機構,解決媒體資源傳播同質化問題。
三、微信公眾號即時推送的免費大餐有時還存在虛假、侵權、“標題黨”等問題,可信度不高,必須恪守職業道德,凈化微信傳播生態,在免費大餐中試行設置付費閱讀原創作品等套餐
2017年1月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2016年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年檢工作情況通報》顯示,237家網站依法準予通過年檢,責令8家網站限期整改,2家網站被注銷許可。此后,為進一步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打擊亂改標題、歪曲新聞原意等“標題黨”行為,國家網信辦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依法處罰了存在突出問題的5家網站,并對互聯網新聞信息標題制作制定了專門規范。
“標題黨”“假新聞”,說白了就是新媒體單位在網絡競爭中故意用較為夸張、聳動、“虛假”的文章標題以吸引網友眼球,增加點擊率,擴大自己的受眾面、影響力。而微信是新媒體的佼佼者,微信公眾號是競爭的生力軍。目前,大量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產品都是免費的,即使繳費也是比較低廉,只計算所產生的流量費。況且,現在家庭、單位、會議、餐廳、賓館等不同場所都提供流量免費服務。微信又是一個強大的媒體平臺,據騰訊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微信8.06億的活躍用戶可以在朋友圈、群聊和一對一聊天中發布并共享其他網站和應用程序的鏈接。每個用戶都可以是新聞內容的提供者和創造者,都可通過微博、微信等發布信息。這就使得微信產品的審核和管理變得愈加困難,由此衍生出來一些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一旦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點”就會被網民轉載傳播,如有失實,就演變為假新聞。隨著我國寬帶網速越來越快,手機終端越來越強大,4G、5G的發展方興未艾,微信公眾號必將成為一個更大的輿論空間。一些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VR、AV、360度相機等新媒體技術,為微信推送搶時效,蹭熱點,不注重查證,有可能對假新聞泛濫進行推波助瀾,為網民制作一頓全視角、零距離、面對面的“假微信大餐”。據悉,微信在去年9月份處理了110萬條有關非法有害信息的投訴,這些信息從色情作品到政治信息和欺詐。雖然我國互聯網公司對新聞和用戶發帖進行例行過濾,但是,微信在去年11月底的一份報告中稱,到11月底為止,已經累計處理“謠言”鏈接數超過120萬條,刪除謠言文章20多萬篇,處罰造謠傳謠賬號約10萬個。
維護新聞真實性、凈化網絡生態,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更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微信只有做到有序發展,才能健康前行,推送的信息產品進而贏得網民的信任。針對個別新媒體錯誤信息較多,虛假信息真偽難辨,轉載不實,用戶更信任紙媒內容的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移動互聯網創新發展,強化移動互聯網驅動引領作用,防范移動互聯網安全風險,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可以預見,微信公眾號即將步入完善體制機制,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安全策略,有針對性地補足移動互聯網發展中存在的“短板”,使移動互聯網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快車道。2016年北京破冰首次開啟數字新聞系列職稱評定工作,為進一步規范新媒體傳播提供人才支撐。
微信開始時提供免費大餐如同飯店開業一樣,開業優惠招攬顧客,后來開始逐步不打折扣。微信提供免費大餐,各個新媒體單位要嚴格遵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新聞出版的有關規定,轉載、摘編、歸納傳統媒體內容,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詳細注明稿件時間、來源和作者、單位,為用戶提供可信度高的免費大餐。免費大餐不能天天有、年年送,天上不會掉餡餅。去年春節過后,微信就開始實行零錢提現收取0.1%的手續費,打開微信收取零星付費的大門。 據媒體介紹,有的知識類平臺向付費讀書轉型,探索知識付費的可行性。不管你愿不愿意,未來想要獲取微信公眾號免費大餐恐怕不再容易,因為信息知識的傳播復制成本較低,但新聞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獲取成本在逐漸提高。新媒體單位記者編輯也要獨立生存,不能靠傳統媒體養家,這是新媒體從業者的苦苦追求。有的積極探索點擊微信公眾號中的原創文章付費閱讀之路,在發布系統后臺設置微信公眾號收費閱讀選項,編輯頁面將添加“付費閱讀設置”,公眾號作者可以決定免費閱讀的部分內容,也可以決定付費閱讀原創內容或網絡沒有傳播的內容。當然,這種付費如同微信群搶紅包一樣,數額不多(開始5—10元錢左右)。據微信相關工作人員披露,付費閱讀是未來扶持原創的重要功能,不過目前還沒開始。也可能直接向用戶做私人訂制大餐,讓用戶愿意付出金錢,購買知識和經驗。2017年1月17日消息,《2016知識青年報告》稱,70%在線學習者在過去的一年中為在線學習付費,這一數字在2015年僅為26%。
參考文獻:
[1]陸地,高菲.新媒體的強制性傳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黃傳武.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4]麥尚文.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梁益暢.從兩會報道看傳統媒體謀變[J].北京:《中國記者》雜志,2015年第5期,第34-38頁.
(作者簡介:魏岳江,中共北京市委新媒體中心、首批數字新聞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