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淶水縣,同首都僅有一河之隔,距天安門也不過七八十公里的距離。這里旅游資源豐富,但以往交通條件不便限制游客到此一游。自從首都環線高速和京昆高速修通后,淶水成為京津居民十分青睞的夏季避暑勝地。
淶水旅游業,雖發展較早,但旅游行業無序、低質競爭嚴重,沒有充分發揮它的富民帶動能力。2015年,淶水縣在精準識別分析中發現,有80%以上的貧困群眾分布在山區5鄉鎮,而這些貧困鄉村恰恰是山清水秀、極具旅游開發潛質的區域,完全具備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脫貧的條件。為此,淶水把旅游扶貧作為帶動山區徹底脫貧的核心任務,確立了“雙帶四起來”的旅游扶貧思路,即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把群眾組織起來,把產業培育起來,把利益聯結起來,把文化和內生動力弘揚起來。
中央決定打脫貧攻堅戰后,淶水縣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河北省委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機遇,在旅游資源豐富,基礎較好的三坡鎮和九龍鎮的33個村啟動旅游扶貧特色村建設。目前,33個旅游扶貧試點村已全部編制完成旅游規劃并納入旅游總規劃中,正在逐步打造一批新的旅游亮點。
普通山村變身七彩小鎮
太行山下,拒馬之濱,百里峽藝術小鎮隱藏其中。雖然是一個剛剛誕生不久的旅游地產項目,但人氣已經爆棚。前來京西地區旅游的游客,都愿意在此這里踩一腳剎車,帶著老人、領著孩子、挽著愛人,感受清新的空氣,體驗山間藝術的魅力。
告別青磚紅瓦,百里峽藝術小鎮仿佛被潑上了各色的油彩。這里原是一個普通山村——茍各莊村,就在百里峽景區的正對面。淶水縣聘請中國中建研究院對全村進行整體設計改造,將該村打造成集產業美、色彩美、精神美和生態美于一體的特色藝術小鎮。現在已成為集接待服務、特色餐飲、文化創客、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休閑部落。小鎮重點打造了六街兩區四點,分別是濱水酒吧街、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街、工藝美術品街、臺灣民俗街、旅行裝備街和土特產街六條街;創客街區、老故事街區兩街區;圍繞小鎮文化和作家鐵凝文學作品打造香雪咖啡屋、村史館、香雪廣場、蚊子電影院四大地標點。六條業態街道充分結合小鎮現狀布局規劃打造,其中濱水酒吧街將小鎮沿拒馬河流域的濱水景觀界面同建筑業態相互結合,使濱水區域成為一處集可觀、可游、可玩、可吃于一體的綜合游覽街道。
茍各莊村主要采取“政府主導、村民參與、市場運作”的方法。由野三坡美麗鄉村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作為融資平臺,村集體成立農宅旅游專業合作社,農宅旅游合作社作為建設、運營的主體,在保證農戶利益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
除了百里峽藝術小鎮,淶水在半年時間內還建起來四季圣誕小鎮和月亮灣健康小鎮兩個特色小鎮,游客的選擇余地更多了,靠旅游富起來的農民也更多了。2016年“十一”黃金周,率先推出的15個省級重點村已經成為鄉村旅游新熱點。
從景點旅游變全域旅游
2016年,河北召開首屆旅游發展大會,淶水境內的野三坡景區成為重點推介景區,而野三坡景區已與淶源縣白石山、易縣清西陵等保定西部知名景區的核心景點共同組成京西百渡休閑旅游度假區。原有的景點旅游變成了全域旅游。如此一來,野三坡景區由500平方公里擴展到700平方公里,沉寂的山村變成了特色村鎮。
為此,淶水縣充分發揮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施景區帶村。縣政府一次性投入1000萬元用于野三坡百里峽景區建設,投資轉化為山區扶貧對象股權,每年由當年景區門票收入中提取1000萬元,扶貧對象年底前一次性領取股權收益1000元。
針對旅游從業門檻低、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淶水建立了5個培訓基地,帶動貧困群眾融入各種鄉村旅游新業態。截至2016年10月中旬已培訓16期580人次。同時針對貧困群體設置特殊崗位,四季圣誕小鎮通過提供特殊崗位實現600人就業。
此外,淶水充分發揮原有旅游從業者的力量,支持他們帶動更多農民加入旅游行業。淶水大力引進工商資本和旅游管理公司,通過流轉土地、農宅,吸納就業等形式,與貧困戶實現利益聯結;成立股份制合作社,貧困人口全部入社參股,帶動增收。截至2016年底,法人已帶動貧困群眾2417戶、5250人。制定出臺政策,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并帶動貧困群眾就業。
良好的旅游發展態勢帶動了更多人加入到旅游致富中來,截至2016年底,野三坡大景區已有159名貧困人員回鄉創業。一些先富裕起來的農戶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手把手培訓旅游技能,已帶動貧困群眾905人。旅游扶貧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和貧困戶的生活條件,更帶動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和人文素質的整體迅速提升。
(供稿單位: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