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
曾經的山西不僅被貼著“一煤獨大”的標簽,也因貧瘠的土地、惡劣的生態,在經濟嚴峻下行壓力之下,飽受經濟增速全國末位、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排名全國靠后的困擾。
這對山西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和巨大的挑戰。山西要徹底擺脫“資源詛咒”與“貧困魔咒”,簡單提“壯士斷腕”已難起作用,只有通過推動新一輪改革創新,盤活資源優勢,以多元化的產業發展為抓手,易地搬遷扶貧、培訓就業扶貧、生態補償脫貧、社會保障兜底、社會力量幫扶等一起發力,讓老百姓在政府引導、企業幫扶、金融支持、能人帶動之下,自力更生,開拓創新,才能實現經濟上的“浴火重生”,才能實實在在地走出一條脫貧攻堅與增收致富共贏、公共服務提升與創新發展并重的小康路。
眼下,在經濟艱難轉型與精準脫貧攻堅克難的雙重重壓下,山西莊嚴承諾:以“人心齊,泰山移”的決心和努力,用“山西解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世紀決戰。
解法一:問題導向激發機制“大創新”
革命老區多、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山西省的兩大基本體征,特殊的省情決定了山西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
山西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出臺系列扶貧政策的同時,創新“自選動作”和“施工圖”,明確提出堅持“一個指引、兩手硬”,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以問題為“透視鏡”,創新扶貧開發路徑。在省市兩級和有脫貧攻堅任務的102個縣,全部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省市縣鄉四級黨政一把手“雙簽”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書和幫扶責任書,層層傳導和壓實責任。同時,還組織四級書記進村入戶,一線發現問題、一線解決問題、一線推動整改,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補好短板,務求實效。
用“困”在哪里,就在哪里“念經”,哪里有優勢,就在哪里發力的“靶向療法”,志在長期穩定脫貧。例如,左權縣立足當地優勢,把“小核桃”變成了“金蛋蛋”,使貧困老百姓脫貧增收有了長足的保障。不光是左權縣,在人杰地靈的三晉大地,如“隰縣玉露香梨”、“武鄉小米”、“臨縣紅棗”、“吉縣蘋果”、“神池胡麻油”等特色扶貧產業,早已聲名遠播,花開朵朵,碩果累累。
解法二:產業扶貧增強“新活力”
如果將民生工程視作精準扶貧的兜底工程,那么產業扶貧在精準扶貧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些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單一,缺少產業推動,市場化程度低,非農收入增收渠道不多。因此,對山西而言,想要拔窮根,更關鍵的是抓好產業扶貧。
但事實上,像山西這樣守著“小雜糧王國”美稱的省份與全國大多數貧困地區一樣,制約其發展的難點之一同樣在于無產業支撐。一個地方的快速發展,一定伴隨著產業的崛起,而做好產業扶貧這篇文章,不僅要突出產業扶貧重點、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優化產業扶貧內容,還要體現地方特色、體現“少而精”。眼下,山西產業發展正朝著這個方向和目標努力邁進。如發展規模養殖、蔬菜花卉、干果經濟、雜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利用荒山荒坡和農業設施等建設光伏電站,讓陽光變財富;實施鄉村旅游,開發利用移民搬遷舊村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讓好風景給貧困群眾帶來“好錢景”;建立電商扶貧孵化基地、培訓平臺,鼓勵能人大戶創業創新,讓貧困地區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借助互聯網賣上好價錢……
近年來,山西依靠資源經濟積淀了大量資本,培養了很多具有經營頭腦的企業家,在政府引導下,這些資本、人才與脫貧攻堅完美對接,使大量企業紛紛參與扶貧,支撐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這也就是山西早在2013年就啟動的“百企千村”產業扶貧工程的現實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有資本、管理、技術、市場的優勢,貧困地區有土地、勞動力、特色資源優勢,企業在帶動產業、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旅游則旅游,差異發展、錯位競爭,選準產業主攻方向,優化產業開發結構。如山西樺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陽曲縣大盂鎮、高村鄉等林地、牧場自然資源優勢,實現種植、養殖、加工三產融合發展。2016年一年,該公司就通過“拉、幫、帶”的扶貧模式帶動近140戶貧困戶增收近200萬元,實現初步脫貧。其中,通過提供長期就業帶動35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近45萬元;基礎建設和季節性用工帶動20戶實現收入近18萬元;飼草訂單收購草料帶動20戶實現增收近6萬元。
“產業布局要突出重點,覆蓋所有扶貧對象。建設內容要突出產業鏈條的連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必須立足‘增收可持續,千方百計讓富民產業興起來,讓廣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杰語重心長地說,把小雜糧、中藥材、文化旅游等山西的優勢產業和精準脫貧相結合,已成為山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條新路。下一步,山西產業扶貧將進一步抓好特色產業,融合一二三產業、貫通上下游的全產業鏈;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扶貧帶動作用;加強涉農技術培訓和實用技能培訓、應時培訓,培養更多真懂會干的農民,同時扶植企業創建產品品牌,下功夫推進電商扶貧。
解法三:資產收益扶貧展現“新亮點”
沖破貧困的桎梏,撕掉貧困的標簽,目標從未改變,方式不斷創新,步伐愈加堅定。
中央提出要探索 “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2016年年底,山西出臺了《關于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的指導意見》,并確定長治市以及寧武縣、天鎮縣等17個國定貧困縣為全省資產收益扶貧試點,探索建立“資產(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
如果說產業是精準扶貧的“鐵抓手”,那么資產收益性扶貧就是精準脫貧的“發動機”。長治市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以資產股權為紐帶,通過財政扶貧資金和政府貼息貸款入股形成股份等模式,賦予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更加充分、有保障的資產收益權,拓寬了貧困村和貧困戶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也探索出了一條長效扶貧之路。
“貧困村將資金、土地入股公司,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用工難的問題,一舉多得!”平順縣今和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起貧困戶受益時,格外自豪。武鄉縣蟠龍鎮龍湍村村民郝留旺去年入股了村集體的肉雞養殖小區,同時擔任飼養員,如今除了工資,還有1200元的年底分紅。“集體經濟從零到有,這可是村里20多年來的第一筆收入呀!”武鄉縣大有鄉河西溝村收到大山禽業合作社的1萬元分紅后,黨支部書記郁存印感嘆。
據了解,截至目前,長治市的422個貧困村共整合產業資金1.87億元,實施資產收益項目422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69萬戶4.9萬人;已有222個村實現收益分紅,合計分紅694萬元,戶均增收410元,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又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獲得感。
與此同時,山西還利用光照資源充足等優勢,開展光伏扶貧工程。近年來,在光伏扶貧試點基礎上,山西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方式,瞄準深度貧困人口和缺乏集體經濟的貧困村,在具備條件的貧困縣全面推進光伏扶貧,引導企業參與建設農光互補電站和地面集中電站,支持貧困村借“光”發展,幫助貧困戶借“光”脫貧。2016年,全省光伏扶貧開工建設村級電站783座、地面集中電站10座,惠及1800個貧困村、5.7萬貧困戶。
臨汾市吉縣是2014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30個光伏扶貧試點縣之一的貧困縣。目前,該縣已利用閑置的山坡地為4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設裝機總容量為10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力爭2017年實現全縣61個貧困村全覆蓋,2018年實現全縣79個行政村全覆蓋。眼下,建站最早的屯里鎮窯渠村電站發電量大,收入多,已與國家電網并網運行,日均發電量388.9度,年發電收入14余萬元,2016年底收益達20萬元,按規定,收益的60%將用于村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生活補助。因此,2016年窯渠村152戶、52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了人均227元的生活補助,而剩余的8萬元收益則用于扶持村級產業發展和擴大貧困人口受益面。據悉,預計到2018年,吉縣正在建設的集中式地面電站,所得發電收益將用于兜底扶持全縣3600名深度貧困人口,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解法四:易地扶貧打造“新形象”
站在歷史變遷的路口,處在貧困線上的貧困老百姓,無不牽掛著山西人民的心,脫貧攻堅的每一步,無不考驗著山西智慧、山西能力、山西意志。實踐證明,易地扶貧這場規模浩大的搬遷工程,是精準扶貧中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頭號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資金、土地、戶籍等多個方面。而山西規劃的搬遷實施方案每向前一步,都用人民安居樂業的尺子去丈量,旨在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有著“中國扶貧移民第一鄉”之稱的大同張岔鄉,搬遷10年,讓搬遷戶享受“好上學、好吃水、好看病、好掙錢、好花錢”的“五好”待遇,深受老百姓滿意。
晉中左權縣堅持走“開發式”移民扶貧路子,成立專門機構,整合政策和專項資金,破解土地確權、林權改革等難題,通過引導農戶、企業和社會力量將已搬空的“山莊窩鋪”、舊村舊屋發展成生態農場、莊園經濟,將閑置的山村土地重新利用起來,搞綠化,搞旅游,搞農家樂,讓農民的“死地”變成了“活錢”。
長治壺關縣堅持移民搬遷與產業開發項目同步推進,從大山里搬出的農民有的安置在工業園區周邊,有的安置在旅游區鄰近村莊,有的安置在城鎮附近,有的安置在中心村,實現了移民群眾家家有活干、有錢賺。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還注重創新思路,整合資源,探索出臺了資金投入、土地使用等辦法,有效解決了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等問題。這種以財政補助為導向,群眾投入為主體,相關部門通過多渠道整合資金,最大限度地減輕群眾負擔的方式,讓資金支持與政策扶持相結合,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了農民搬遷的積極性。
忻州五寨縣則圍繞易地扶貧搬遷既要“安居”,又要“樂業”的理念,探索出了“城鎮建設拉動型”“產業園區帶動型”和“美麗鄉村推動型”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搬遷工作伊始,五寨就注重通過政策引導、有效舉措,力助搬遷群眾走上宜農、宜工、宜商的多樣化致富路。據統計,目前,五寨縣移民新村已經有70%左右的勞動力融入城鎮服務體系,依靠建筑、餐飲和運輸業等發展增收。約有10%的勞動力自主開發舊村資源,發展規模種植、養殖業,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0%左右的勞動力通過參加各類培訓后,外出打工,經濟收入顯著提高。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山西全省還有45.2萬貧困人口需要通過易地搬遷實現脫貧。如何精準選擇好搬遷戶和安置點,精準掌握搬遷實情,精準鎖定搬遷對象,精準選擇安置方式,精準加強動態管理,扣好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粒“紐扣”,如何嚴格把握好建設標準關和工程質量關,嚴控建房標準,嚴防因房返貧,嚴保工程質量,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如何努力讓每個搬遷戶一步住進新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這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都將考量著山西的智慧、勇毅和擔當。
解法五:金融扶貧推出“新舉措”
脫貧攻堅,金融支持不能缺席,為破解“貸款難、貸款貴”的瓶頸,山西省早在2015年就開始嘗試創新金融產品的方式參與扶貧開發,由扶貧部門聯合農信社、郵儲銀行等金融合作機構,把金融富民扶貧工程列入全省十項強農惠農政策之一,在58個貧困縣開展面向貧困戶的“富民貸”和面向貧困地區產業扶貧企業及項目貸款的“強農貸”,支持貧困地區企業、農戶實施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目前該項工程已初見成效。
近年來,吉縣把金融扶貧作為撬動山西全省率先脫貧摘帽的杠桿,引導全縣各金融機構圍繞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戰略規劃,采取靶向定位、“五力”齊發的工作措施,主動作為、破解難題,精準施策、解決短板,彰顯了金融助力脫貧攻堅的職能作用。人民銀行吉縣支行會同財政、扶貧、農信社、郵儲銀行簽訂了《精準扶貧信貸支持合作框架協議》,逐步優化吉縣“扶貧資金+金融資金+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對貧困農戶發放無抵(質)押、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的“富民貸”。農信社通過精準扶貧貸、產業扶貧貸、強農貸、富民貸、倉儲貸等信貸品種,通過上門服務,簡化貸款手續,推行“陽光信貸”,一次授信、分次使用等措施,向“十大龍頭企業”、“百片蘋果園區”、“千個精品果園”、“萬戶專業果農”實現點對點精準服務,千方百計降低貧困戶和涉農企業融資成本。近年來,全縣累計發放“蘋果倉單質押貸款”、“扶果貸”1077筆9.28億元,帶動18276戶農戶參與生產。2016年共發放7000多萬元的扶貧再貸款用于脫貧攻堅,有效增加了扶貧信貸資金來源。
作為山西全省金融扶貧小額信貸示范縣之一的隰縣,設立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試點村,由試點村建立村級產業扶貧金融服務中心,組織出臺村級管理辦法及相關制度、職責與流程,成立評級授信小組宣傳動員貧困戶,開展村級評級授信、貸款審核推薦等工作,積極配合鄉鎮、縣扶貧、金融部門審核和考察等工作,保證金融扶貧項目從開始到確定、到落實都有機構、有人員始終跟進,確保金融扶貧的“杠桿式”作用發揮最大化。
不僅如此,山西省扶貧辦、財政廳和金融辦三部門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健全金融扶貧風險分擔和防控機制,旨在守住老百姓貸款的風險底線。可以說,金融機構與財政部門的互動,在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引發資金流動的同時也是山西探尋農村金融機制改革的嘗試。據了解,下一步,山西將繼續大力創新推動金融扶貧工程,確保貧困戶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逐步富。
解法六:干部幫扶躍上“新臺階”
“山岡上有我們的腳步,小河邊有我們的理想。天地間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樸的老鄉……”一曲《我把他鄉當故鄉》,唱出了萬千幫扶干部的心聲,也觸碰了他們心底那根最柔軟的心弦。
有人說,幫扶干部是精準扶貧的“滴灌渠”,是脫貧攻堅的“突擊隊”。為進一步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山西以“幫扶工作的精準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干部幫扶的責任感,提升群眾的獲得感”為核心目標,向貧困村選派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三支隊伍”,使這些干部把加強基層組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升治理水平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緊密結合,真抓實抓,親力親為,切實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增收。這一舉措,不僅密切了干群關系,而且促進了貧困農民脫貧增收,可以說是一招走活了“兩盤棋”。
據了解,截至目前,山西全省共選派1.16萬包村干部,2.8萬駐村工作隊員,9395名第一書記,組織25.6萬名黨員干部開展幫扶工作,落實“兩包三到”精準幫扶聯動機制(單位包村、領導包帶,工作隊到村、黨員干部到戶、第一書記到崗),推動幫扶責任人和幫扶對象精準對接,幫助232萬貧困戶實現脫貧。
2014年9月,“核桃縣長”程萬軍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口扶貧干部被派到山西臨汾市永和縣任掛職副縣長。在永和調研一段時間后,程萬軍第一個想法就是通過網絡幫助鄉親們打開特色農產品銷路。為此,他通過眾籌在網上幫助農民賣核桃,30天籌集資金86萬元,銷售核桃1萬公斤,每公斤實現增收6元到10元,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了“互聯網+”的神奇,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核桃縣長”。
核桃、紅棗等特色農產品是永和縣重點發展的富民支柱產業。2016年10月12日,為加大網上銷售力度,程萬軍又聯合永和縣、隰縣、臨縣、吉縣、神池縣等5位掛職副縣長,發起“呂梁山區特色農產品網上展銷”活動,并親自為當地特色農產品代言,阿里巴巴集團也特別開設“特色中國呂梁山館”,這是第一個以國家扶貧片區作為區域概念開通的淘寶特色中國館。
程萬軍們“抱團取暖”,通過品牌宣傳與推介,將貧困地區老百姓的勞動價值放大,從而實現增收致富。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干部幫扶工作的真正效用與價值體現,正體現在用心、用情、用力為貧困群眾辦的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