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濤
忻州市是山西省唯一橫跨兩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大市,14個縣(市、區)中有11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全省脫貧攻堅最大的主戰場,屬于典型的區域性整體貧困重點地區,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眾所周知,脫貧攻堅越往后越艱難,忻州將如何實現再戰再勝?本刊記者專訪了忻州市委書記李俊明。
《中國扶貧》:忻州市地跨燕山-太行山、呂梁山區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目前,忻州在全省脫貧攻堅戰中處于怎樣的地位?
李俊明:2017年是全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再戰再勝的目標要求,這是最硬的任務。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脫貧攻堅是忻州最大的民心民生工程,最大的政治任務。我們就是要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脫貧攻堅,推進脫貧攻堅;就是要從全國全省的視角審視忻州的脫貧攻堅任務,找準方位、準確定位。
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忻州橫跨2個;忻州14個縣(市、區)均為一類革命老區,屬于典型的貧困老區。在2.52萬平方公里面積中,89.46%的面積屬于干石山區和冷涼地區。在全國的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忻州是貧困程度深的重點地區,是全省脫貧攻堅最大的主戰場。
要實現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三大目標,我們必須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堅決打贏忻州市的脫貧攻堅戰!
《中國扶貧》:據了解,忻州市確立了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并編撰了市直機關和縣、市、區兩套《忻州市脫貧攻堅統攬全局實施方案匯編》(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請問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
李俊明:從講政治的高度看,脫貧攻堅統攬全局,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貫徹,同時也是由忻州的基本市情決定的。脫貧攻堅系統工程的屬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兌現“軍令狀”的要求決定了必須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
依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2015年12月28日在忻州市委三屆七次全會上,我們提出了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1661”發展戰略和以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為主要內容的“3659”脫貧攻堅策略,在脫貧攻堅統攬全局上出實招、求實效,并專門制定了《實施方案》。
統攬全局,不是一句空話,要靠體制、機制和制度保證。截至去年10月,市四大班子、34個系統、442個單位根據各自職能職責,制定脫貧攻堅統攬全局的具體工作舉措,在此基礎上,14個縣(市、區)細化出臺統攬舉措。全市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延伸的脫貧攻堅統攬大格局,脫貧攻堅的政治合力、主體合力、社會合力日益匯聚、日漸強大。
統攬全局,就是要一事當先堅持“四個一切”,即:一切為了脫貧、一切圍繞脫貧、一切服務脫貧、一切服從脫貧。在工作推進上,做好“五個保障”,即:做決策,優先脫貧攻堅;辦事情,突出脫貧攻堅;動資金,保障脫貧攻堅;用干部,掛鉤脫貧攻堅;抓考核,強化脫貧攻堅。
統攬全局不是為了聽、為了看,而是為了干。《實施方案》就是“軍令狀”。對完不成任務,工作不主動、不作為、慢作為,如期脫不了貧的,特別是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的,要嚴格問責追責。以軍令如山、令出紀隨的剛性約束落實《實施方案》,兌現軍令狀。
《中國扶貧》: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全國各地區都通過多種形式加強了扶貧工作人員的配備,去年忻州也對扶貧干部隊伍進行了調整,各鄉鎮均增派了專職負責扶貧工作的副鄉(鎮)長,這樣的安排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李俊明: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鄉鎮就是那根針,鄉鎮干部就是針眼。鄉鎮是最基層一級政權,鄉鎮干部是黨的政策落實的最基層力量,所有的事都要從這個針眼穿過去,發揮著上接縣、下管村的“橋頭戰堡”作用。
我在農村調研時發現,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責任人,由于必辦事務過多、過雜,難以一心一意撲在脫貧攻堅上,存在分心分力,精力不夠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從脫貧攻堅統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考慮,加大脫貧攻堅一線領導力量,對脫貧攻堅任務重、貧困村多的鄉鎮,配備了上掛黨委委員、下兼扶貧工作站站長的脫貧攻堅專職副鄉鎮長157名,實現了脫貧攻堅任務重的鄉鎮全覆蓋。這個崗位,有名有實、有責有權,保證了鄉鎮干部以脫貧攻堅為主業,全身心聚焦脫貧攻堅,做到焦點不偏、鏡頭不換。我們規定,脫貧攻堅任務重的鄉鎮書記、鄉鎮長和所有配備的專職副鄉鎮長不脫貧不罷休,不摘帽不調整。
《中國扶貧》:向基層選派第一書記,在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因個人能力、工作態度和其他原因造成工作不力,會直接影響一個地區脫貧攻堅的成效。今年,忻州市對第一書記的管理出臺了哪些新的政策和制度?
李俊明:自2015年起,國家和省市縣四級在忻州市共計派出第一書記1811人,加上扶貧工作隊員,共達6992人,“三支隊伍”在脫貧攻堅中起到了大作用,但要真正管好用好這支隊伍切實發揮其作用是一篇大文章。
我們在去年實行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召回撤換制度,今年制定了對派出單位主要領導實行問責的制度,就是對于被召回撤換隊員的單位“一把手”進行約談,在年度干部考核中實行一票否優,取消其評優資格,從源頭上保證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伍的質量和素質。截至2016年底,忻州市共召回不稱職的第一書記29人。
《中國扶貧》:2016年忻州市又提出了《關于整合資金統籌用于戶籍人口50人以下行政村整村移民搬遷的實施意見》,其意義是什么?
李俊明: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是忻州市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2015年8月我到忻州任職后,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全市的14個縣(市、區),調研過程中發現忻州最大的特點是村多、村小、村散、村窮的問題,全市有2222個貧困村,占全省27.8%。其中:忻州市戶籍人口50人以下行政村306個。這些村莊普遍存在立地條件較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滯后、群眾自主脫貧意識和能力弱、因病因學致貧返貧現象嚴重、村集體經濟薄弱且發展后勁不足,屬于“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部分村莊偏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成本、運營成本、維護成本較高。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娶妻難、增收難等問題相當突出,群眾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已不具備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生產的條件,成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而這些留在山村里的基本上都是沒有能力搬遷的特困戶。
另一方面,這些行政村雖然村子小、人口少,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卻一樣都不能少,造成大量的公共服務和設施的閑置,形成了“人往城里走,錢往村里投”的逆向流動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提出了50人以下行政村整村搬遷的解決方案,按照住新拆舊、整村搬遷,政府主導、群眾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產業扶持、穩定脫貧的原則,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集中供養安置等方式,全力推進整村搬遷、土地復墾、村莊銷號、人員妥善安置,并已經成為省級試點工程。
我市符合戶籍人口50人以下貧困行政村整村搬遷條件的行政村共有306個,涉及4192戶、84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1戶、3645人,隨同一起搬遷的非貧困人口4853人。我們預計用五年的時間完成整體搬遷任務,去年已經整村搬遷106個村。
通過移民搬遷,將逐步解決忻州市村多、村小、村散、村窮的問題,實現搬遷對象生產生活條件根本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避免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的閑置和浪費,搬遷戶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實現社會、生態、經濟“三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