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潔


摘 要:從周思聰所處的社會背景、師從關系,以及藝術創作中的四個階段入手,分析其各個階段的重要代表作品,并通過對比分析每個階段的創作理念與周思聰所追求的藝術語言、藝術思想、藝術風格及筆墨語言的轉變,呈現出他對當代現實主義繪畫做出的巨大貢獻。
關鍵詞:周思聰;藝術創作;《礦工圖》
周思聰[1]在她的短篇《自傳》里寫道:“我的經歷簡單而幸運,說來話短。”一生淡泊的謙謙君子之風便可昭然,溫婉的笑容亦仿佛如在眼前。果真簡單亦或幸運?相對而已。在歷經繁復后說簡單,盡棄悲傷后說幸運,無奈也寬容。周思聰走過了充滿煩惱而頗有韻味的生命歷程,她留下的,是含著歡樂與苦澀的藝術。
該文寫作以《礦工圖》為中心,源起于周思聰的筆墨應用,她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杰出的女性畫家之一。
一、生平及師承關系
周思聰,1939年1月(農歷戊寅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一個舊式大家庭里。祖父是一位小學校長,外祖父是一位名醫生。父親周之楷,極其重視對兒女的教育,為此他舉家遷居北平,改變了周思聰兄妹的學習、成長環境。周思聰的母親李佩琴是一位中國式母親的典型代表,她對周思聰的影響很深。
周思聰自幼熱愛美術,在小學就發表過作品。1955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的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學習,她曾看過《原爆圖》系列作品,此次畫展震撼了她的靈魂。兩年后她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有幸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以及其他名師的諄諄教誨。
她在上學期間成績優異,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畫院。從此她投入了藝術生活與創作,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生前曾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因身體原因,周思聰于1996年在北京逝世,終年57歲。
二、藝術創作的歷程
周思聰、盧沉二人于1964年相識于北京畫院,之后同行之間經常碰面切磋技藝。1969年5月兩人結婚,婚后喜得一兒一女。周思聰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生活上的負擔是極繁重的,但她沒有因為困難而動搖。在周思聰創作的一生中,對于她在每個時期的作品,我個人認為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從1973-1979年,她創作了《人民和總理》《長白青松》等作品,這是她中年時期的兩幅代表作品,在風格上趨于一致,所以歸納為一個階段創作期。這個階段作品都以寫實的手法為主,表現內容多以政治題材為主,作品也表現出周思聰卓越的水墨寫實能力。
《人民和總理》以悲情色彩入畫,作者通過寫實的手法進行描繪。畫面給人以莊嚴、凝重的視覺感覺,用寫實的方法進行描繪,人物的表情惟妙惟肖,這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周思聰很會利用素材,具有創造性的想象能力并且修養非常高,可以根據照片等素材來改編,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組織畫面內容。[2]
(二)第二階段
是她以全部精力和才能投入其中的組畫《礦工圖》的創作時期,被歸為第二階段的原因是繪畫語言形式的變革和表現內容的特殊。在這組畫中初步運用到了變形手法,但也嫻熟,用得恰到好處。變形構成與寫實手法相互交錯、交疊、交融,形成了藝術語言的精彩融會,同時也是她的繪畫藝術質的飛躍一個的體現。
《礦工圖》組畫(1980-1984)是崇高的悲劇美之成型力作。最早是由盧沉提出的創作方案,之后夫妻合作,重新構思,并一起到遼源煤礦深入生活,畫了大量的寫生。周思聰訪問《原爆圖》畫家后,對她的觸動很深,使其把作品立意定于“表現中國人民苦難的歷程”這一主題。組畫還未完成,盧沉就由于身體原因病倒了,之后周思聰獨立完成了一部分作品,但組畫最終未能徹底完成。
《礦工圖》通過描繪農民礦工生活生產場景,表現與揭示侵略者的罪行。畫面運用了很多夸張變形的處理方法,外表顯得“丑”,卻有內在的力量。她揭示現實本來的面目和真相,以及直面人生的態度,針對當時中國藝術中一味美化現實、美化勞動者的創作方法進行了改造。她把現代的西畫中的構成法成功地運用到自己的構圖中,用分割畫面、形象重疊等手法,表現新時空觀念,她認為這是她當時心情和感覺的最好體現。
(三)第三階段
上世紀80年代初,以彝族勞動婦女和兒童為題材的創作組畫,是大量社會題材轉向于普通人民和平凡的生活,畫面極其生動和富有審美的韻味,也延續了變形手法,而且手法運用到非常成熟的境界,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畫面多描寫彝族青年女子的日常生活,如拾柴、負重、收獲、采果、放牧等。這些作品由《礦工圖》的沉重與使命感轉換到輕松恬淡,人物勞作的場面與自然融為一體。負重的女人形象,畫面的空間逐漸開闊了,精神的負累減弱了,撲面而來的壓抑減輕了。
(四)第四階段
她人生中最后一個創作高峰期,就是晚年在病痛的折磨下潛心創造的《荷》系列作品。
1985年后,周思聰始終生活在病痛之中。在足不能出戶、手難以握管的境況下,她渴望重返大自然,陸陸續續畫了許多荷花和山水風景小品。這些作品尺幅不大,大都隨意潑寫。[3]如果說《彝族女子系列》是對人生淡淡的描寫,在荷花中悄悄繼續著,其味更淡,且罩了一層霧氣般抒情的憂郁,那么《荷境系列》實則是她自我內心世界的寫照。
三、藝術成就
周思聰的探索成果給我們以許多啟示,中國畫的筆墨和意象造型可以與西方的寫實造型和現代語言進行某種融合,創造出有藝術感染力的屬于中國畫范疇的人物畫來。
周思聰在山水方面也頗有建樹,從早期的《頤和園一角》到墨色渾然濃重的大型山水《曦微》,風格與技法不斷完善,這幅山水畫作品與之前的人物創作在技法上有很多共同之處。
周思聰的藝術成就以《礦工圖》為起點后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民生現實的生活畫卷,同時身為女性藝術家,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同時代的中國文化藝術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她的藝術成就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周思聰的畫與她本人很像,所謂畫如其人。從第一階段的寫實型作品到之后的《礦工圖》組畫,她把變形的處理方法運用到畫面之中,運用了一些構成的構圖方法。這也是她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彝族女子系列》最后落實在簡練寧靜的人物形象和淡而澀的筆墨上。而《荷境系列》則是造型上力求自然簡潔,在筆墨方法和韻味上力求豐富。畫幅由最初的大型創作《礦工圖》逐漸演變為《荷境系列》小品,這一轉變與畫家風格和心境以及身體狀況密不可分。
盧沉、周思聰在藝術與生活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激勵,一生中不斷探索進步,在繪畫語言方面不斷嘗試,堪稱當代美術界的驕傲,也是我們藝術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注釋:
[1]聰華天雪.周思聰[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聰華天雪.周思聰[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4.
[3]郎紹君.寄至味于淡泊——周思聰作品的內涵與風格[J].美術家,1991,(79).
參考文獻:
[1]華天雪.周思聰[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思聰.自傳[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
[3]郎紹君.周思聰畫集[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
[4]郎紹君.周思聰的繪畫歷程[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
[5]周思聰.幸運的選擇[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
作者單位:
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