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洋
摘要:目的 探究藥物治療新生兒低鈣血癥的臨床。方法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低鈣血癥患兒,回顧性分析患兒一般資料,依據原發病給予常規治療(糾正酸激平穩紊亂、維持電解質平衡、補鎂、營養支持等),采用個體化補鈣方案。結果 早產、低出生質量、高膽紅素血癥、代謝性堿中毒為疾病主要因素;早產兒65例(54.2%),足月兒55例(4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胎齡<30 w患兒41例出現低鈣血癥,30~36 w患兒36例,說明胎齡與低鈣血癥存在相關性。結論 鈣離子是維持機體各項活動的重要離子,新生兒低鈣血癥需明確病因,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避免出現原發病,保障新生兒生命健康安全。
關鍵詞:新生兒低鈣血癥;早期診治;臨床特點
各項生理活動中鈣離子必不可少,可有效對細胞膜兩側生理電位進行維持,還對肌肉伸縮、舒張功能、神經-肌肉傳導有著維持與調節作用,更作為體內激素作用的中間遞質有效維護機體內環境穩定。低鈣血癥是新生兒常見病,病因較多,與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巨大兒、早產、新生兒窒息等有關。新生兒出現低鈣血癥后表現為抽搐、腦損傷等,嚴重威脅到患兒生命健康安全。研究選取本院部分新生兒低鈣血癥病例,分析影響因素與臨床特征,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低鈣血癥患兒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71例,女49例;早產兒65例,足月兒55例;患兒血鈣含量<2.0 mmol/L,或者游離鈣含量<0.8 mmol/L。均出現了抽搐、驚跳、震顫、驚厥、偶爾呼吸暫停、腱反射等臨床表現。繼發性低鈣血癥患兒容易誘發腹瀉、肺炎、膽紅素升高、腦膜炎等疾病,并出現相應臨床癥狀。
1.2方法 詳細記錄患兒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分娩方式、出生時間、體質量等,出生后12 h內使用生化分析血生化(貝克曼KX-20)與血氣離子分析儀(GEM Premier 3000)對游離鈣進行監測,3 d后對血生化進行復查,對低鈣血癥患兒臨床表現密切觀察,依據病情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營養支持、糾正電解質失衡、補鎂、抗驚厥、營養心肝等[1-2]。給予個體化補鈣方案,1~2 ml/kg的10%葡萄糖鈣稀釋1倍后靜脈滴注,1~2 次/d,連續治療5 d,如果患兒血鈣水平恢復,可改用口服維生素D(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672),0.25 g/次,2~3 次/d。治療過程中對患兒心率密切監護[3-4],如果治療后血鈣值未恢復正常,可補充鎂劑,在靜脈滴注葡萄糖鈣后靜滴3.5%硫酸鎂,3~5 ml/次,1 次/d,連續治療4 d。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檢驗,計數資料使用t檢驗,χ2檢測統計結果,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新生兒低鈣血癥的相關因素分析 對新生兒原發病,包括肺炎、新生兒窒息、高膽紅素血癥、低鎂血癥、代謝性堿中毒及新生兒一般資料(分娩方式、性別、體質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早產、出生體質量低、高膽紅素血癥、代謝性堿中毒為主要因素,而與性別、羊水糞染無相關性,見表1。
2.2胎齡對低鈣血癥的影響 依據以上回歸分析結果,結合新生兒一般資料,早產兒65例(54.2%),足月兒55例(4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胎齡<30 w患兒有41例出現低鈣血癥,30~36 w患兒36例,說明胎齡與低鈣血癥存在相關性,胎齡越小,低鈣血癥發生率越大,且發病時間越早,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低鈣血癥多發生在出生后2 d,母體糖尿病、新生兒窒息、體質量均是誘發此病的危險因素。發病機制總結為:①妊娠期鈣離子轉運機制特殊:妊娠期胎兒體內鈣離子經由胎盤甲狀腺激素受體產生的環磷酸腺苷、二羥基維生素D3形成,可促進鈣離子更快進入到胎兒體內,胎兒出生后,這一機制消失,從而使血鈣降低。②新生兒各器官發育不完全,尤其是甲狀旁腺發育不良,使鈣泵功能衰竭,減少了ATP,不能對細胞外鈣離子濃度有效維持。③原發疾病影響:原發病可使蛋白分解與糖分解加快,促使細胞釋放更多血磷,加大了鈣離子在細胞內轉運,從而使血鈣降低,更容易引發機體缺氧或者腦損傷。
鈣離子是機體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離子,機體缺鈣,人體興奮機制將受到破壞,心臟節律出現改變,本組患兒中,有部分患兒出現了房室傳導阻滯,補鈣后恢復[5-6]。本次研究對低鈣血癥患兒實施個體化補鈣方案,葡萄糖鈣靜脈滴注,但是靜脈推注鈣劑容易出現局部壞死,需要在治療中密切觀察病情,進一步優化補鈣措施。但是本次輸液治療未見嚴重異常,無一例出現外滲,但在注射時依然要加強注射部位有無異常的觀察,為了防止出現鈣濃度過高,可使用心電監護心率變化。口服葡萄糖鈣的患兒未發生嚴重異常,說明口服補鈣更為安全。通過回歸分析發現早產、低出生質量、高膽紅素血癥、代謝性堿中毒為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需要在新生兒出生后加強檢查與診斷,及時補鈣、補鎂,防止疾病惡化。
綜上所述,鈣離子參與生理活動的作用日漸顯現,促使鈣離子得到人們廣泛關注,低鈣血癥臨床表現存在差異,早期診斷與治療意義重大,值得進一步研究與實施。
參考文獻:
[1]雷鳳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療法不良反應的分析[D].南方醫科大學,2013.
[2]陳佳琳.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合并低鈣血癥的臨床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0,01:51-52.
[3]李雪琴,張璋,熊虹.3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合并低鈣血癥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11:102-103.
[4]譚慶瑜,萬勝明,張壽斌,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合并低鈣血癥56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2010,06:990-991.
[5]蔣春英,馮海軍,戈清鳳.新生兒低鎂血癥合并低鈣血癥88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0,03:41.
[6]陳玉蓉,黃麗秀,鐘斌.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與低鈣血癥72例臨床分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0,03:128-129.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