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婷
摘要:目的 了解腦梗死治療過程中中藥的用藥規律,為提高臨床中醫藥治療效果,保障中藥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 收集2014~1015年99例腦梗死患者中藥用藥信息,運用Excel建立現代腦梗死用藥數據表,采用頻數分析方法探尋高頻中藥和中藥種類,并用聚類分析方法探尋關系密切的藥物組成的藥對和聚類方,總結腦梗死的用藥規律。結果 99例病例,共使用213味中藥,用藥總頻數為1790 次,藥物頻數在5次以上的藥物共有71味,總頻率為89.5%。在常用藥物涉及15類藥物。對使用頻數在20次以上的24味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得出5個聚類組和8個藥對。結論 平肝息風,清熱養陰,益氣活血通絡,通腑泄熱,燥濕化痰是現代醫家治療中風病的常用治療方法。
關鍵詞:腦梗死;中藥;用藥頻率;聚類分析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病,屬祖國醫學“中風”范疇,近年來更有高發的趨勢[1]。本病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該病的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嚴重的頭暈頭痛、半身不遂、耳鳴甚至昏迷等,因患者體質的區別在臨床表現上有較大區別[2]。在腦梗死的治療過程,臨床西醫治療的同時,常伴隨中醫藥的使用。因此,了解腦梗死治療中臨床中醫藥的使用情況對防治該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采用挖掘技術分析腦梗死的用藥情況,為臨床醫生研究疾病用藥規律提供參考,并通過這些結果的分析,以及回溯查詢,能夠從整體上梳理出中藥處方治療腦梗死的用藥規律,為認識疾病,更新知識,制定疾病的臨床指南等方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為腦梗死的科學研究提供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6年1月腦病科(神經內科)符合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病例99例。
1.2方法
1.2.1納入標準 ①出院主要診斷為“腦梗死”;②住院期間有使用中藥湯劑。
1.2.2排除標準 ①短暫性缺血發作;②資料填寫不全、無法補充導致無法進行數據分析的患者。
1.3數據采集 收集病例中處方信息,用excel建立數據表。
1.4規范藥名 參考高等院校第七版教材《中藥學》對收集的藥名進行更正,保證其規范統一[3]。所有別名及俗名,包括加工炮制后的藥名,都統一規范使用正規通用名。
1.5統計分析 采用MATLAB及SPSS軟件,分別對中藥復方制劑的治法、種類、頻數以及配伍使用情況進行頻數分析及聚類分析。
2 結果
2.1藥物頻數分析結果 使用MATLAB軟件,對99個病例中收集的213味藥物進行頻數統計,計算得出總使用頻數為1790次。其中使用頻率不低于20次的藥物有24味,用藥占總頻次的63.2%;使用頻率不低于10次的藥物有46味,用藥占總頻次的80.8%[4-6]。由數據可見,用藥相對集中。見表1。
2.2藥類頻數分析結果 有71味藥物使用頻次在5次以上,用藥總頻數為1602次,總頻率為89.5%。將71味藥物依功效按照《中藥學》分類,歸類后得出15類藥物,見表2。
2.3高頻藥物聚類分析結果 使用頻數在20 次以上的24味藥物總頻數1131次,占據總用藥數目的63.2%,選用此24味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用Excel表格建立高頻藥物數據庫,將各病例中出現的藥物記為“1”,未出現的藥物記為“0”[7-8],應用SPSS 統計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5 個聚類組(以C1-C5標記),8個聚類藥對(以P1-P8標記),見表3。另外得到16 個常用藥對,見表4。
3 分析與討論
3.1常用藥物頻數和藥類頻數分析 通過統計結果顯示:常用藥物為川芎、紅花、甘草、當歸、石菖蒲、茯苓等,使用靠前的藥物有甘草、川芎、茯苓、桃仁、紅花、當歸、陳皮白芍半夏、石菖蒲、枳實、牛膝,以上藥物的使用頻次均為40次以上。通過藥類頻數分析常用藥類為活血化瘀藥、補益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理氣藥等。前三類藥物分別為活血化瘀藥、補益藥及化痰止咳平喘藥。
3.2高頻藥物聚類分析 通過對藥物聚類分析得出關系密切的藥物組成的5個聚類組方,聚類方1(C1)方中赤芍、黃芩等藥物清熱瀉火,加入熟地、白術、黃芪以補氣養陰生津,故此聚類方的治療原則為清熱瀉火養陰;C2方中天麻、地龍均為平肝息風藥,主要功效為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牛膝、桑寄生、白芍雖然這三位藥物的分類不同,但都同時具有補益肝腎的作用,并且牛膝可活血通絡,因此該聚類方共達滋陰潛陽、息風通絡之治療大法,是最常用的配伍之一;C3主方為補陽還五湯加減,治法為益氣活血通絡;C4方以通腑泄熱化痰為配伍原則;C5主方為二陳湯加減,治法為燥濕化痰。
3.3藥對聚類分析 通過聚類分析得到8個常用藥對,包括益氣活血通絡、清熱養陰、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燥濕化痰等治法,可見現代中風病治療的多樣性,同時反映中風病發病的復雜性。在中醫臨證實踐中,藥對是較為固定的藥物配伍形式,是藥物配伍的最小單位,在中藥配伍中具有重要地位[9]。經聚類分析得出8 對常用藥對。
以活血為主的藥對主要有藥對P1(赤芍-紅花)、P3(當歸-黃芪)、P4(牛膝-生地黃)。藥對P1赤芍配紅花,兩藥均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要用于血熱導致的氣滯血瘀之證;藥對P3當歸配黃芪 ,當歸補血活血,黃芪補脾肺之氣,為補氣要藥,吳鶴皋云:“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10],故兩藥合用共達補氣生血之效;藥對P4 牛膝配生地黃,兩藥分別為補益肝腎藥與清熱養陰藥,二者配伍主治肝腎虧虛[11]。
藥對P2(半夏-枳實)、P5(竹茹-陳皮)、P8(石菖蒲-膽南星)皆為化痰理氣開竅之品。首先P2中半夏配枳實,實為相須為用燥濕化痰,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枳實破氣除痞、化痰消積;藥對P5 竹茹配陳皮,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兩者合用亦可行氣化痰[12];藥對P8石菖蒲配膽南星,石菖蒲辛溫,開竅寧神、化濕和胃,膽南星苦涼,清熱化痰、息風止痙,二者合用可增強化痰開竅的作用,用于中風痰熱蒙蔽清竅之證[13]。
藥對P6是補益藥中的常用藥對,白術配人參,白術補氣健脾,人參大補元氣,兩藥合用有補氣健脾之效,常用于脾氣虛弱的患者[14-15]。
藥對P7是平肝潛陽、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常用藥對,天麻配地龍,兩藥均可平肝潛陽、息風止痙。
4 存在的的問題
在病例收集中發現存在中醫藥病歷臨床處方書寫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方面的問題,具體體現在:①處方名的遺漏:病歷中常常只見處方,不見方名,或者方名與處方不一致,如方名寫的補陽還五湯,實為天麻鉤藤飲; ②藥名的不規范:比如如麥冬,又叫麥門冬;這個問題的產生來源于中藥史的發展變革,隨著朝代更迭及各家各派發展,同一藥不同名的情況多有發生[16];③病歷中使用藥物有的使用炮制名。比如黃芪,常加上炮制名則成炙黃芪。
希望臨床提高中醫藥臨床病歷相關信息的標準規范化要求,擬為提高中醫藥數據的分析挖掘質量,提高中醫藥治療效果提供更真實準確的數據。
參考文獻:
[1]王林英.古代中風醫案用藥規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4-6.
[2]謝華編.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3]李心機.傷寒論通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4]呂志杰.金匱要略注釋[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
[5]陳文霖.淺論中風的急性期辯證分型[C].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0:497.
[6]岳丹.缺血性中風病辨證分型規律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1:11-13.
[7]《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臨床檢驗報告[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7-59.
[8]《中風病證候學與臨床診斷的研究》科研協作組.《中風病證候斷標準》的臨床驗證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6):41
[9]周仲瑛.中風芻議[J].天津中醫藥,2005,4(2):92-97.
[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66.
[11]黃如訓,郭玉璞.2000年廣州全國腦血管病專題研討會腦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療(建議草案)[J].現代實用醫學,2003,15(9):592-594.
[12]李曉,李金成,蘇業軍,等.中醫藥治療急性腦梗死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9):54-55.
[13]謝樂軍,黃富強.半夏白術天麻湯隨證加減治療風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8).
[14]羅新,董學敏,劉志宏,等.鉤藤天麻膠囊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風火痰瘀互結證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7):1047-1049.
[15]趙寧,鄭光,譚勇,等.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分析中成藥和西藥治療腦梗死的基本用藥規律[J].中醫雜志,2012,53(6):513-515.
[16]周魯,張慶,宋航,等.治療中風的復方用藥規律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7,37(1):8-9.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