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素銀
摘要:目的 觀察與探討斷指再植組織血循環的護理。方法 本文選擇了2015年2月~2016年2月來我院收治的30例接受斷指再植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5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15例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更科學、更全面的斷指再植組織血循環的專科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成活率為91.67%,對照組患者成活率為68.1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嚴密監測斷指再植患者術后的組織血循環情況,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科學的手術期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斷指再植術;血循環;護理
在顯微外科中,斷指再植手術是將斷離的手指在顯微手術器械的幫助下移植回原位的手術,該器械操作輕巧、嚴格,使手術的精確性得到了很大提高[1]。但手術能否成功不僅依賴于手術器械與操作,術后的精心護理及對組織血循環的嚴密觀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護理不當,觀察不到位,無法確保血管通暢,就會造成手術失敗,降低肢體的存活率[2]。為提高我院斷指再植手術的治療效果,本文對28例來我院治療的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了2015年2月~2016年2月來我院收治的28例接受斷指再植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齡17~46歲,平均年齡(31.9±1.6)歲,斷24指,16指為完全斷離,8指為不完全斷離;對照組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齡19~47歲,平均年齡(32.1±1.8)歲,斷22指,14指為完全斷離,8指為不完全斷離。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其他相關因素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患者血循環的觀察
1.2.1.1皮膚顏色 若再植組織血循環通暢,其皮膚顏色呈現出紅潤狀態,和健側皮膚顏色相同或是較健側皮膚略紅。若皮膚顏色泛白,考慮可能為早期的動脈痙攣,若變白程度逐漸加重,則為動脈栓塞,若皮膚顏色變暗,則考慮為早期靜脈栓塞,若暗紫色皮膚上存在黑紫斑點且呈分散性分布則說明栓塞程度加重[3]。
1.2.1.2組織張力 術后再植組織若狀態正常,則具有彈性好、輕微腫脹的特點,且有清晰皮紋。但靜脈回流若不暢通,動、靜脈的吻合數不成比例而產生栓塞時,該處皮膚則會有明顯腫脹且皮紋消失,若腫脹程度嚴重,則可能出現張力性水泡。若出現血管痙攣,動脈得不到充足供血,即為動脈危象,再植組織無彈性且觸摸時發生塌陷,表明張力低。
1.2.1.3毛細血管的充盈時間 這是對再植組織的血液循環情況判斷的直接標準。正常情況下,皮膚顏色呈現出紅潤狀態,用手按壓變白,移去后2~3 s恢復紅潤,否則為充盈時間延長。若動脈痙攣得不到充足供血,則充盈時間縮短。若動、靜脈發生栓塞,則可能導致充盈消失。
1.2.1.4皮膚溫度 通常傷側皮溫和健側相同或較健側溫度略高1℃~2℃,若兩處溫度相差超過2℃,可考慮為動脈血流不暢,若再植組織皮溫突然降低3℃,可考慮為動脈栓塞。
1.2.2護理方法[3-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專科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斷指不僅使患者的身體感到疼痛,情緒上也會出現很大波動,護理人員應給予其精神上的鼓勵,緩解其緊張情緒,防止出現動脈痙攣;②體位護理:在患者術后7~10 d應叮囑其多臥床休息,將患指放置于較心臟略高的位置,有助于再植組織的靜脈回流,若患處動脈供血較差,可將患指放置于較心臟略低的位置;③病房環境:保持病房清潔、通風,室溫控制在22℃~28℃,濕度控制在50%~60%,每日進行兩次紫外線消毒;④飲食護理:禁煙酒、濃茶等辛辣食物,防止出現血管痙攣,多食用維生素、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助于組織修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9.0進行統計學方面的分析,所有組間數據應用χ2檢驗,相關數據以(x±s)表示。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成活率為91.67%,對照組患者成活率為68.1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日常生活中因不慎或意外而造成的斷指情況經常發生,及時有效地開展斷指再植手術對成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術前記錄好患者的基本情況,將斷指用無菌紗布包扎,防止感染,盡可能在傷后6 h內開展手術[6]。護理人員還應熱情主動地與患者溝通,平復其情緒,避免由于情緒過于激動而影響到治療效果。通過全面、精心的護理,對動靜脈危象予以及時、正確的處理,患者可取得較好的恢復效果,與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相比,術后斷指成活率較高。
術后護理人員應每隔1 h對患指的皮膚顏色、組織張力、血管充盈情況及皮膚溫度進行檢測、觀察。若患處皮膚顏色由紅潤轉為蒼白,或是由紅潤轉成淺灰色,再植組織皮溫突然降低3℃,且血管充盈時間出現延長或消失,患指指腹張力出現下降趨勢,可考慮為動脈危象。當患者出現動脈危象時,需先對敷料包扎情況進行檢查,查看是否因包扎過緊導致,有無血痂對傷口造成壓迫現象,若存在則可即刻排除,并將病房溫度調高,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緩解,持續1 h的動態觀察,若患者情況得到改善則可用該方法繼續治療,若無顯著好轉則即刻采取手術探查,依照病情給予恰當治療[2]。
若患者患指處皮膚顏色呈紫暗,且皮膚溫度降低、皮紋減少或消失,將患肢抬高未出現花斑,血管充盈時間減少,指腹張力加大,指端一側切口的出血情況活躍,血液顏色初為淡紫色,之后呈鮮紅色,則可能為靜脈危象。此時可在小切口處進行小劑量滴注肝素,效果較好。對動、靜脈危象予以及時有效地處理,無法確?;颊吣軌蛲耆祻?,還需密切關注患指的膚色、皮溫、組織張力及血管充盈時間情況,做好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體位護理及病房環境等??谱o理,以提高斷指的成活率。
綜上所述,嚴密監測斷指再植患者術后的組織血循環情況,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科學的手術期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海微.循證護理在斷指再植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31(04):489-490.
[2]宋艷麗,郭俐宏,陳德森.護理干預對斷指再植存活及功能恢復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6):1492-1494.
[3]吳仁梅.斷指再植組織血循環28例觀察與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19(08):236-237.
[4]王東雪,李秋菊,郝東梅,等.舒適護理在斷指再植護理中的運用分析[J].吉林醫學,2015,33(18):4200-4201.
[5]王日娟,甘秋萍,劉卓紅,等.預見性護理在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6,41(02):450-452.
[6]王娟.探討優質護理在斷指再植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8(31):250-252.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