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燕
摘 要:美術新課標中闡述:“欣賞·評價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關鍵詞:美術;農村特色;欣賞課
《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認識藝術的基礎,是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土文化的美。”農村中小學應根據農村學校的特點,挖掘美術欣賞素材,采用合適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地體驗、欣賞生活中的美,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一、農村美術欣賞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級130名學生中,有26名學生認為美術欣賞課是副課,且沒有考試,即使不及格也不影響升學;有30名學生認為老師教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用不到,所以不感興趣。但是,還有74名學生是喜歡美術欣賞課的,只是他們不愿意接受教師的那種傳統的照本宣科,填鴨式、灌輸式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他們不甘心那種被動地靜聽、靜觀和靜思,特別是現在的中學生,信息來源多而廣、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農村地區對美術課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沒有專職美術老師,更不用說美術欣賞課了。大部分美術教師在其理論水平上存在著缺陷,常常將自我視為中心,在課堂當中只是一味地強調自身的學識,忽略了學生自身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這種單調型授課模式,自然會致使學生對于這堂課的懈怠。具體原因如下:
(1)由于美術欣賞課在學校里面被視為副課,所謂的主課擠占了美術課的空間。
(2)在美術欣賞課的課堂之上,教學形式過于單一,部分教師在授課態度上也存在不端正的現象,對于學生聽之任之。
(3)對于美術欣賞這一門課的評價方面,其標準過于單一。片面地強調美術的技能技法,對于實際認知和情意卻是基本未曾提及。如果是按照傳統評價方式來判別的話,就是由任課教師對學生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而大多數的美術教師在評價的過程當中,僅僅只注重甄別與選拔這兩方面的功能,學習能力、態度等方面的評價卻是極少提到,這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4)美術教師大多理論水平有限,以致于就算是教師本人也無法對美術進行欣賞,更別提指導學生欣賞;在美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常都會先入為主地進行一大串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在感受。所以這樣的課堂氣氛顯然是并不和諧的。
在農村美術欣賞課上,以上所述問題基本上都是存在的?;诖?,人們必須立足于農村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盡可能地將農村資源優勢發揮出來。
二、農村美術欣賞課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自然景物的欣賞
農村學校在這方面與城市學校相比,有著天然優越性,農村中可以說無處不是景,處處皆是畫,讓學生自己采用調查、匯報、參觀、討論的方式來欣賞、認識、分析、評述家鄉的自然美??梢宰寣W生自帶風景照片或圖片,欣賞他們喜歡的家鄉自然景物。讓學生找尋生活中的美術作品,對鄉土文化中蘊含的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是切合農村孩子認知實際的一種好的做法。
根據這些有利的條件,我開出了這節課。組織學生校內寫生,記錄學校的風光。在課堂上教師出示多角度校園風光畫,讓學生欣賞,相互評述自己與他人的作品,從而體驗自然之美。對農村學生來說,如果所選取的素材都是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識,對他來說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使美術欣賞課的對象在自己平時生活的環境中進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民間美術作品欣賞
在美術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提出了要“理解、欣賞農村里常見民間相關美術作品,與此同時,也可以對造型以及色彩進行深層次的感受”。除此之外,當前農村擁有獨具特色的民間美術工藝,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間美術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如八年級上冊第六課《藍白之美》,我以學生收集的奶奶的頭巾、圍裙、襯衫等作為素材,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講出圖片里的內在含義并且要試著設計出來。課堂氣氛很是活躍。學生進行回答時,我通常一方面著力在回答結束后更深入地為學生講解其中有關的人文歷史和傳統,并且幫助學生更深一層地對作品進行詳細的分析,而這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毫無疑問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作引導,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審美的眼光,而這些方法的實際應用完全可以讓一堂普通的美術課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農村美術欣賞課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
(一)學生掌握基礎的美術語言
對于學生來說,對美術語言的了解就是他們第一步要掌握的內容,美術語言涵蓋了點、線等美術要素,且審美形式規律一般為: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也稱為“組織原理”,就像文學中的“語法”。學生只有在習得美術語言的基礎上,方可步入對線條、國畫以及光色等進一步美術欣賞的探索。
(二)學生了解基本的藝術文化背景
學習任何一門學問,都要深入鉆研其后的背景。美術也不例外。在研習美術時,學習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畫家的作畫過程、畫家的生活經歷、作品的文化底蘊、美術的歷史形態以及其后深層次的故事和內涵,對于教授美術欣賞課時,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在文化背景的故事講解中,應思考所講解的故事對作品欣賞本身具有怎樣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深入挖掘有趣的內容及作品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同時,挖掘到畫家及作品深處更具生命力的東西,對美術欣賞教學,無疑是有啟迪意義的。
(三)利用音樂進行情感的熏陶
情緒的調動是欣賞美術不可或缺的要素,通常來說降低欣賞效果的原因,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的揮發感情的作用,這樣以來學生沒能得到完美的情感體驗,它們的認知也隨之降低。美術剛好可以用形象來抒發情感,如果可以把音樂和美術欣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中一定可以達到聲色俱全、圖音并茂的效果,學生跟著音樂的旋律起伏,感情跟著在不斷改變,眼前的景和情也在慢慢改變,這樣他們對于作品的內涵就會有著共鳴性的了解。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可以搭配一首曲子,營造一種和諧的藝術氛圍,這樣,慢慢培養學生的審美態度,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美的藝術殿堂,在非常濃郁的欣賞氛圍里遠離外界的干擾和實用的功利觀念。
(四)教給學生欣賞的方法
對學生來說,美一定是漂亮的。在美術欣賞上,他們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說是根本不了解的。因此,教師要引領、幫助學生認識美是什么,教會他們什么是美術欣賞,告訴他們怎么欣賞作品。課堂上應該讓同學也來評畫、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在美術作品有與其他人有不一樣的想法的時候,我們都要給他肯定與鼓勵。要從他們能夠了解的方向去了解這個問題,嚴謹的說就是參考性的材料,目標是教會學生能夠正確地了解它們。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學生自我個性的培養,教師也需要認真、耐心地聽一下學生們的看法和意見。
如果想要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的話,主要根據美術的五原則來比較,第一就是畫面的變化與形成,第二就是畫面的比較與和諧度,第三就是畫面的比例,第四就是畫面的圖案是否對稱,第五就是畫面的韻律是否統一。
學生只要了解了欣賞的方法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欣賞美術作品,在課堂上失去的核心內容也能很好地糾正過來,在美術理論知識邊緣盲目的瞎轉情況也會減少這種現象。如果老師只是講理論知識而不配合作品一起欣賞的話,不運用到實際當中去欣賞,對于這部作品的欣賞還是盲目的。而且老師在教學生欣賞方法的時候,千萬不能過于著急,一定要細水長流,學生學會了之后再教給學生其他的欣賞方法,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老師一口氣教了學生很多鑒賞的方法,學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很多種欣賞的方法讓學生對于欣賞更加的盲目,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五)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習興趣
如果想要當一名標準的美術老師的話,特別是那種農村的美術老師,不僅應該有過硬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應該具備一些自我健康的審美觀點,而且還應該了解一些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理論知識。針對美術欣賞來說,不應該僅僅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應該多管齊下,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的話,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而且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是相當有必要的。在課堂當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話,打敗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打敗了傳統的地區性限制,從古至今,學生可以通通地了解到美術的作品,全國各地的美術信息完整地都會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審美觀點也會逐漸增強,比傳統老師的講課模式強多了,教學的效果也會不斷地提升。教師在上美術教學欣賞課時,要注意多運用新媒體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跟所講內容相關的課件,以便學生學習起來更好地進行理解。同時,這樣的課,既愉悅身心、心曠神怡,又能實實在在地讓學生了解欣賞課的核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上一層樓。除了運用課件,在美術欣賞課中,還可以整合其他學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所以,我覺得針對于農村的美術欣賞課的重點不應該是政治課或者是歷史課或者是語文課,應該把欣賞這兩個字重重地落在美術方面,讓學生更徹底地了解一些美術作品,讓學生了解到美術的構思和美術的規律法則,結合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觀點,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生活當中的美,學生對美術則會更有興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常周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