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莎



摘 要:在現、當代的鼓勵創新的背景下,藝術創新成為整個文化創新的重要部分。吸收非本土文化和藝術的成果以刺激或啟發我們自身的藝術創新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現試圖通過對于 “博特羅風”的分析和解讀,博特羅作品的那些具有標志性特征的因素是如何在一個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并帶動整個藝術在某一地域的未來發展方向的。
關鍵詞:藝術新生態
當越來越多新的藝術視覺信息涌入街頭,當越來越多新的藝術作品擠進展覽館,當越來越多未曾見過的藝術讓世人駐足,我們發現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走進了藝術世界的新生態。
一、藝術新生態概述
我們生活在當代,那么就會接觸并且設身在當代,譬如“中國當代藝術界F4”:方力鈞以光頭潑皮的玩世寫實主義,成為他的創作符號;張曉剛以黑白記憶照片為背景的當代寫實主義創作的系列作品,成為他的符號;岳敏君的張大嘴笑的重復,成為他的符號;王廣義的以革命時期的宣傳畫為題材的被命名為“政治波普”的藝術作品,成為他的符號。最近上海在展的《博特羅在中國》同樣也具有作者費爾南多·博特羅本人的符號——圓鼓鼓的身軀,渺小到失去比例的五官。宗教的詼諧之圓,和貴族們的體態之滿,也都活脫脫的給我們展現了另一種情感不同的視覺效果。
在現當代,藝術作品已不再是比誰更具象,比誰更寫實了。轉而向新生態發展,轉向不同尋常的繪畫形式和意想不到的表現手法。審丑的出現,以及各類波普藝術的流行。無一不在表達著物質需求的時代已經過去,欲望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次在上海的“博特羅在中國”展,精選了博特羅先生從70年代至近年來極具代表性的137件作品,包括84幅油畫、44幅素描以及9件大型雕塑作品。于1月22日至5月8日在上海展出,他的系列作品:拉美生活、宗教系列、靜物系列、馬戲系列、斗牛系列、經典再現、素描作品、雕塑作品八大系列,展示了博特羅先生在不同時期的重要主題和藝術歷程。
二、詳解藝術新生態
在中哥建交36周年的背景下,費爾南多·博特羅應邀先后在北京、上海進行展覽,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涌入我們眼簾、刻進我們腦海的是一只一只的似球狀的人和物。
靜物系列中,脹的幾乎要爆炸的橙子、梨、西瓜和香蕉(如圖一《水果靜物》、圖二《西瓜》),讓人看后極其想捏在手里蹂躪,如同孩子們手里把玩的毛絨玩具,似乎有著一種擠捏它便會叫出響聲的錯覺。畫面看似涂法平薄,沒有太多筆觸,但物體仍舊立體,仍舊不乏體積和光影。切開的橙子看其顏色一些仿佛很酸,一些又仿佛很甜(如圖三《橙子》),可見作者的顏色運用是多么的恰到好處,達到了視覺通往味覺的奇妙感受。就連圓潤的懷疑切不開水果的水果刀,都會有使人錯看成另一種水果的嫌疑。最令人欣賞的尚屬和哥倫比亞國旗有著一致顏色的黃花、藍花、紅花三聯畫,單色中色調細微之差別,使得博特羅從中表現出了高超的技藝與對色彩和諧的精準掌控。
馬戲系列中,《馬戲表演》一畫里(如圖四《馬戲表演》),這匹壯實的馬仿佛是被自己背上的胖胖女人驚到了,翹起前蹄,鳴叫著,身體剛好處在構圖中成斜對角的方向,展現了動感與不穩。在馬背上胖女人險些要摔下來,但高超的技術使得她不但沒有摔下來,還做出高難度動作,博得場下觀眾的掌聲,舞臺的深度也通過地毯和幕布充分暗示空間的存在,從天而降的繩和女人的身體構成了從左上通往右下的對角線,加之馬從右上通往左下,兩條對角線交之于中點,將畫面的焦點匯聚在主體物上,引領觀者向畫面中心看去。這樣的構圖略似《最后的晚餐》,將主要角色通過焦點的方式突出,卻又不完全一樣。
經典再現系列中,《瑪格麗特公主像》再創作,將委拉斯凱茲筆下的小瑪格麗特公主夸大膨脹。這樣的靈感來自作者在佛羅倫薩受到一位對體積感興趣的畫家的影響,而后便選擇了這種畫法,并將之貫穿在自己的創作中。
作者堪稱是藝術界最著名的健在畫家之一。博特羅1932年4月19日出生于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安蒂奧基亞省會——麥德林。他從小就迷戀上了繪畫,但是觸發他靈感的并不是美術作品,而是當地婦女精致的手工刺繡和蛋糕上誘人的圖案花紋,從那以后便動手涂抹起來。中學時因為發表了在校長看來是異端思想的文章,加之作者倔強的反抗性格最終導致被學校開除。在那以后,年輕的博特羅在歐洲學習,并先后舉辦了幾次畫展,可是卻屢遭打擊。他回到自己的故鄉,感受著故鄉人給他帶來的熟悉和親切,潛心創作,最終創作出很多帶有自己故鄉的作品,如拉美生活系列。博特羅認為:拉丁美洲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尚可出現奇跡的地區。之后,博特羅也印證了這句話,創造出了唯他獨有的“博特羅風”的藝術作品,享譽全球。
三、藝術新生態的發展
時間的飛逝,時代的更替,信息時代的到來,無數形形色色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向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被大量的信息包圍,如同空氣,無處不在,視覺信息也如影隨形。
在這樣的壓力刺激下,“美”已經被人們審視疲勞了,大街上既瘦又高的穿著絲襪、濃妝艷抹,堪稱白富美而又飄飄長發的摩登女郎,帥氣逼人奶油小生如萬人心里的白馬王子般的長腿歐巴是,這些都是公主們或王子們的心馳神往的對象,而這已足以。大部分畫家開始了新的探索,例如張曉剛、蔡錦、岳敏君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題材不是我們能夠天天看到的美人美物,取而代之的是不在場的精神、記憶和欲望,一種心靈的喚起。
博特羅的藝術恰恰也突出了這一點,沒有以瘦為美的絲襪女郎,沒有像照片紀實那樣的寫實素描,更沒有隨大流的傳統意味的寫實雕塑。他的夸張不是那么的夸張,他的寫實也不是那么的寫實,但是卻洋溢著一絲我們未曾觸過的柔軟的實在感,水果再繼續長下去就會爆掉,女人再繼續胖下去就會嫁不出去,仿佛在他的畫作中向我們警示著什么,是當代社會人們健康的丟失?是時間的流逝洗去了人們的童年記憶?是不注重外貌的人性的贊揚?還是無理由的反諷?還是......
參考文獻:
[1]孟堯.標簽之下的博特羅:一個人的拉丁美洲[J].畫刊,2016,(02).
[2]方敏兒.博特羅在中國——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簡讀[J]美術,2016,(03).
[3][哥倫比亞]費爾南多·博特羅著.博特羅在中國——上海[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