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康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教學質量的好壞,不但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所以,創新性的語文教學是時代的需要,學生學習的要求。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小學教育教學規律,研究創新性的教、學、評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基本環節,大膽改革,大膽創新,努力提高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創新能力,構筑以創新性為特色的學科教學體系,從而結合學科把創新教育的觀念具體化,真正落實到創新教育之中。
一、教學過程的改革
學生不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且也是自身素質發展的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強調“學生本位”,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應主要是組織、指導,激勵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創新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主體、主導的角色也就隨教學方法由單純的“系統講授型”向“探索研究型”等多樣化的啟發式教學轉變。例如:我在教《金色的魚鉤》一課時,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方法,逐段逐句問的方式為“抓線索啟導式”教學,緊緊抓住課文預習部分“在一個長滿紅銹的普通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光芒,你可能覺得很奇怪吧?”這時候,我就提出了三個自學要求:1. 細讀課文,注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2. 在使你最感動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簡單地寫上體會;3. “燦爛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這樣教師的指導,指出了學生閱讀的方向和目的。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深刻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著眼于學生發展來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有興趣,學得主動,學有方法,學有所得,學有創意。
二、教學形式的開放性
創新性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課堂上對學生所積累的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拓展,也就決定了課堂教學形式必須注意學科間的橫向聯系,課堂外聯系,學科課與活動課的聯系等。例如:在教學低段看圖學文《春天》一課時,我把語文、自然、音樂、美術等知識融為一體,聯袂形成“春天序列”教育,唱春天之歌,繪春天之景,使學生深刻了解春天的自然知識和其他方面的知識。學生運用課內知識,指導課外閱讀,豐富了知識內容,拓寬了知識面。在我安排的“周三”朗讀會上,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既鞏固了課內知識,又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趣,還有創新能力。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創新素質的提高。
三、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現代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當代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中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媒體的形、光、聲、色等信息輸出功能來主體式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無疑將使學科教學達到最大優化,收到好的效果。例如:一年級口語交際《我會畫》一課時,我就充分運用展示平臺將學生自己的畫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拓展為“我的名字叫×××,我畫了×××,因為××,所以我畫了這幅畫。”“你喜歡哪幅畫?為什么?想提什么意見?”這樣的口語交際練習,孩子們覺得饒有興趣,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又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我就運用了大屏幕展示畫面,從靜態、動態的角度展現了北京北海公園的美麗景色:清波蕩漾著小船,綠樹和紅花倒映在水中,優美的歌聲回蕩在整個畫面上。孩子看著聽著,入情入景效果極好。教學手段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學、思、議、練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意義上的高效率的教學就是創新教育的教學。
四、教學氣氛的和諧性和民主性
學生只能在民主和諧的環境中才能激發創新的興趣,培養創新能力。教學中教師始終要運用藝術的評價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關注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心境達到創新的最佳狀態。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性的教態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并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態度的培養等。這樣,學生個性得到了解放,他們在一種良好的心理環境中獲得了想象、發現和創新的信心,思維始終處于積極自由的狀態之中。
作為教師。理應為學生的成長創設一個施展才華的大舞臺,讓他們主動探索,積極進取,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得到充分的發展。特別是語文教育“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材于課外”。在我二十幾年的教學里常常根據年級的不同特點增設“周三”讀報活動;“周三”朗誦活動;“周一”匯報活動等,學生興趣盎然。特別是周一”的匯報活動,主講人走上講臺,或講新聞,或訴見聞,或講笑話,或訴喜悅,或訴煩惱,內容五花八門,學生表達順暢流利,感情得到了釋放,同時也為同學們寫周記、小練筆提供了寫作內容,作文水平悄然提高。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