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玲
外語素養不完全等同于外語學科核心素養。我們不僅要研究外語素養,更需要研究外語學科所能承擔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
在我國,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才剛起步,許多專家學者對此做了探索與研究。魯子問提出:“一直以來英語學科關注方向多在于語言學習,未來應更關心學生素養的養成。就教師角度而言,建構核心素養的中心是從重言傳到重身教。”王薔認為:“英語學習使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學生在理解與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建構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學會學習,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程曉堂、趙思奇指出,“中小學的英語學科和英語課程,除了使學生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來學習之外,還具有多重的育人價值”,“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就不能理解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內涵”。梳理專家學者們的觀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一、教師要正確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根據修訂中的新課標,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既包括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語言意識、交際身份意識等。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包括知識、觀念、態度和行為的品質”。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對文化意識進行滲入式培養,讓學生可以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吸收和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理解和批判接受外國文化,能夠順利進行跨文化溝通。核心素養中的思維品質與英語學習過程緊密相關,以辨析、分類、概括、推斷、分析等方式呈現,并體現其在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特點。學習能力指學習者主動拓寬英語學習渠道,積極運用學習策略以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學習能力體現在對學習能始終保持較高興趣,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有效獲取學習資源并選擇適當策略進行合理學習。
二、教師要改變觀念與發展自身能力
教師應該認識到,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幫助學生提高全面素養。英語課堂中的教學活動,不能只以語言能力和考試分數為最終目標,而需要考慮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等目標。英語教師要正確理解英語學科對培養學生整體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轉變觀念,改變局限于語言知識傳授的教學設計。此外,教師還需要學習更多的先進教學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接觸不同的文化,開闊視野,不斷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 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
修訂中的英語新課標明確,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基本內容是“課堂教育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實踐活動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在講授課本內容的同時,要以課外實踐活動作為延伸,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相互交流,可以指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解決問題。
四、教師要在各種不同課型滲透核心素養
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最重要的課型。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將閱讀素養定義為“為了實現個人目標、積累知識、開發潛能、參與社會活動等目的,理解、運用、反思及主動閱讀文本的能力”。王薔指出,“傳統的閱讀能力的概念逐漸被閱讀素養的概念取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分側重詞匯學習與難句講解,只強調掌握語言點,而應該在導入、讀前、讀中、讀后以及作業布置各環節設計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活動。比如,加強語篇分析,讓學生既可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與大意,又可以在語境中理解具體詞匯的意義和細節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思維邏輯性。又如,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和感受英語文化;同時,教師給學生適當的指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長句,教師可以從中外思維方式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白,英語在表達較復雜的思想時通常開門見山,先把主語和主要動詞呈現出來,再運用各種關系詞把補充說明主語謂語的成分放在后面,而漢語則慣于按照先后順序或邏輯關系逐步交代,層層展開。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心理的差異。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