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絲路遺產陜西段遺產點美術資源研究的基礎上,進而從美術文化的角度,對作為絲路起始段的陜西交融性地域美術文化資源各構成子板塊進行研究,最終進行綜合性、系統化的資源凝練和精粹。申遺成功開啟了絲路線性遺產美術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聯動與共享的新篇章,從保護原則、管理措施、開發戰略和產業途徑四個方面需要進行統籌研究,進而促進陜西省高效保護和利用絲路美術文化資源,使之轉化成文化競爭力的軟實力。
關鍵詞: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美術文化資源
[本文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6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為:2016Z090和2016年度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項目 項目編號為:JHD2016S06]
從啟動申遺到申遺成功,八年來有關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的學術研究風生水起,跨越政治、歷史、文化、經濟、藝術等不同的學科門類均將研究的視角集中于此,掀起了新的研究高潮,其中從美術與文化交叉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成為了新的研究視域。
一、關于陜西絲路遺產美術文化資源的旅游產業開發。旅游產業是美術文化資源開發應用較為集中的行業,馬秋芳認為根據主題視覺圖片進行分析,歷史文化遺址主題(25.79%)在九個主題中排列第一,是陜西旅游視覺圖片的第一主題。李巧玲從歷史美術文化資源融入旅游形象設計的角度,認為西安應突出絲綢之路上的周秦漢唐盛世之都的都城文化和黃天后土埋皇上的陵墓文化,將標準色確定為黃色、綠色、紅色,強調簡練、藝術性強、識別度高的視覺符號識別系統的設計。
二、關于陜西絲路遺產美術文化資源的不同藝術產業開發與保護。米高峰認為從絲路文化資源中挖掘、開發可以啟迪中國動畫原創的文化藝術資源,豐富自身藝術形式并形成鮮明特色。胡瀟認為絲路文化在藝術作品中得到挖掘、拓展與延伸,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聯合展覽,由國內著名畫家組成的“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絲綢之路萬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等。[1]
三、關于陜西絲路大遺址保護的展示及規劃設計。劉克成解讀了唐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及遺址公園的總體設計規劃。燕連福總結了大明宮遺址所擁有的物質文化資源特點及其文化產業轉化策略。王新文強調發展“符號化”旅游,文化內涵需要轉化成易于理解與接受的美術形象、設計符號等,將其內在精神在旅游參觀的瞬間展示出來。
四、關于陜西絲路宗教遺跡的美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常青和樊娟介紹了大佛寺石窟遺產點的洞窟雕刻、石窟造像、彩繪壁畫等藝術奇觀。李淞從歷時態的發展視角較為全面的總結了歷代陜西石窟藝術的特點和流變。傅敉邦對以大小雁塔為代表的陜西古塔的建筑藝術特征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五、對于絲路遺產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杜曉帆指出絲路作為整體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表現的尤為突出。其一,文化景觀存在時空差異。其次,價值判斷上也需要形成一致觀念,如絲路如何調和普遍價值與保護管理方面的矛盾。燕連福指出宮殿大遺址觀賞性比較弱,遺址內缺乏山水體系,可利用景觀元素稀少,其可視性不強。
上述諸多研究成果證明,在“一帶一路”宏觀政策背景之下,該領域已經出現一些專門的學術研究成果,但是仍未形成明顯的學術研究焦點,研究內容較為分散,研究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對有的遺產點還缺乏專門性的美術文化資源相關研究,通過絲綢之路進行串聯的線性宏觀研究鮮見。
2006年陜西省政府正式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通知精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積極做好跨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陜西段)世界文化遺產相關工作”,正式啟動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歷經八年,終于2014年6月,經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會議表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原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在中國公布的22處絲綢之路遺產點中,陜西省有7處,分別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騫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2]
絲路文化遺產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藏,申遺成功遠非終點,而是成為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的新的起點,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術文化資源。絲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的美術文化資源包括但不限于體現在7處遺產點中,是對陜西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積累的藝術活動的資源凝練和文化生化,是一種被稱為“詩意的棲居”的地域化的以中華文化生長繁衍為主干,具有多重文化交融藝術特色的文化個體及知識存在,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成為擺在人們面前,具有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研究意義的重要課題,需要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研究。
第一部分:首先以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的申遺歷程為線索,提出絲路遺產陜西段美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研究對象,進而展示其理論和現實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文化產業對相關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和評價,并對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和美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等基本范疇進行界定。
第二部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美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總體概況。1.歸納與總結遺產點的美術文化資源特點。2.介紹美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3.辯證分析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基本關系。4.指出線性遺產美術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聯動與共享,強化遺產點美術元素和美術文化資源研究與開發,絲路歷史文化視域下的遺產點美術資源開發,絲路遺產美術文化資源的綜合性文化產業保護與開發等目前陜西絲路遺產保護與開發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第三部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陜西段遺產點的美術資源分析。1.漢唐宮殿大遺址,地表遺存滅失殆盡,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筑遺存較為缺失,可觀賞性差。然而遺存數量眾多、整飭典雅的畫像磚和瓦當,載于其上的紋飾和文字仍然保留了歷史原貌,蘊含著豐富的美術訊息。且兩遺址考古發掘僅及其一隅,其美術資源仍未完全彰顯。兩外,遺址附近的墓園以及史料記載中,壁畫、墓俑、雕塑等均可以作為重要的宮殿遺址附屬美術資源。2.“三塔一窟”宗教建筑遺址均是佛教遺存,大雁塔、小雁塔和興教寺塔分屬唐慈恩寺、薦福寺和興教寺,證實了絲路佛法東漸、佛學興盛的歷史。大小雁塔塔型輪廓優美,延絲路自西舶來,“磚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經像”,已經成為西安標志性的設計元素。彬縣系絲路西出長安東段北道第一站,彬縣大佛寺石窟造像在歷史上曾被謬歸為敦煌系統,其大佛洞、千佛洞、羅漢洞雕塑精美,標志著最純正的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風尚。石窟壁畫主題鮮明,色彩艷麗,場面宏大,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宗教渲染力。3.張騫“鑿空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張騫墓最具美術價值的是墓前一對西漢殘存的石翼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刻遺物之一,氣魄深沉雄大,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3]
第四部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陜西段的美術文化資源分析。絲路遺產陜西段的美術文化資源不應僅及于7處遺產點所蘊含的美術資源,他們雖瑰麗豐富,但仍不能涵蓋絲路遺產在陜西,尤其是古長安的藝術遺存和文化特質。因而絲路遺產的美術文化資源還應從美術文化的視角,沿著歷史坐標下的絲路造就的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對皇家、宗教、外邦、民間、園林、名人、遺跡等構成陜西地域美術文化寶庫的子板塊所蘊含的歷史美術文化元素展開研究,并在分項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和凝練,以資對其保護與開發提供資源前提。
第五部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陜西段的美術文化資源保護的基本原則和管理措施。1.保護的基本原則應當包括:保護先于開發、線性遺產的集體保護、原始風貌保存和完整性保護原則等。2.保護的管理措施應當以政府宏觀調控下的藝術文化產業保護與開發利用為基本思路,可以通過政府主導文化產業集團運營的管理模式、政府機構及其所屬單位直接投入直接運營的國有文化產業模式、民營文化企業投資保護的模式進行保護,具體的管理內容應當包括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專業管理等方面。
第六部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戰略。1.市場主導的美術文化配置途徑及其優化;2.政府宏觀調控的美術文化資源開發管理與監控;3.積極培育市場,利用絲路美術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相關產業發展;4.強化美術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和財政支持,完善投融資機制,整合政府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建立擔保補貼、保險補貼和風險補償機制。
第七部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美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產業途徑。1.影視業;2.文化旅游業;3.文化娛樂業;4.文物與藝術品業;5.藝術教育培訓業。
參考文獻:
[1]介永強.唐都長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2]劉克成.解說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暨遺址公園總體規劃[J].中國文化遺產,2009,(04).
[3]王新文.基于保護的考古遺址公園旅游產品設計初探[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8).
作者簡介:
杜艷,碩士,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美術系教師,主要從事學前美術及設計藝術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