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華
思維導圖是英國學者東尼·博贊( Tony Buzan)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創,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可視化的方法,目的是使人的思維方式更貼近大腦自身的思維方式。筆者以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為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在系統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更獲得語言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思維導圖作為知識呈現工具,能增強學生記憶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并不是獨立、單一活動的,而是綜合、整體性的活動。在教學廣州版六年級上冊Module 6〈Festivals〉中Unit 11 〈The Spring Festival〉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課文對話,其語用任務為在節日的主題語境中,學生能借助關鍵詞和語言框架,簡單介紹春節。在授課中,教師通過以下的思維導圖呈現教學內容,顯化思維過程。如圖所示,學生能清晰地看到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把復雜的語篇可視化,這實際上是為學生的思維搭建了一個“腳手架”,幫助學生實現“呈現語篇→整合語言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固定文本框架”的過程,更是學生思維顯化的過程。
二、思維導圖作為加工工具,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作為加工工具,把新舊知識進行對比,多個知識點進行關聯,可幫助學生從紛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
如在教學Module 6〈Festivals〉第三課時〈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中,對于我們中華民族這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其傳統的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要想理清這些內容也非易事,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能把搜集到的知識梳理,并制成思維導圖,這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通過預習,借助思維導圖把所需學習的知識清晰地呈現出來,有效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使學生看到工具圖帶給自己便利。實踐證明英語高年級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有助于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記憶效果及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
三、思維導圖作為展示工具,能促進學生組織能力的發展
在Module 6〈Festivals〉中Unit 12〈Christmas〉教學中,由于有了〈The Spring Festival〉前面三課時的學習基礎,學生對于節日的日期、節日時的活動和食物句型也有了一定的詞匯量和句型積累,本課依然延用前幾課時的思維導圖模式讓學生學習圣誕節的相關信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發揮思維導圖的展示功能,通過搭建“節日文化大比拼”的展示平臺,讓學生交流分享,從而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學生思維方法的創新。為此,教師在Warming up環節通過復習中國的節日后,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小組“分享交流”的形式開展新課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新知、繪制導圖過程中,學生借助思維工具迅速地從紛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制作形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理清圣誕節各個信息之間的關系,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從而將知識記憶、吸收、內化。最后,在小組展示匯報環節,孩子們在自己所制作的思維導圖的幫助下,有效地通過自己的語言清晰準確的介紹圣誕節,完成本課的語用任務,促進學生思維方法的創新和組織能力的發展。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