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永不衰竭的動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則是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運用多種教學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境,觸動創新之弦
情境對于語文教學必不可少,它是連接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紐帶。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課文《詹天佑》時,教師可不直接說明開鑿居庸關、八達嶺隧道的方法,而通過畫兩座山勢高、薄厚不同的的山(居庸關、八達嶺),向學生展示居庸關、八達嶺的險峻,并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讓你們設計開鑿隧道,你們如何設計?”這樣一來,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欲望被調動起來,課堂立刻變成了商討、辯論的陣地,為學生創設了情境,學生自覺進入角色。這樣,既讓學生學會了詹天佑的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師,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應多鼓勵,嘗試引導他們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在這富有創造性的氣氛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觸動學生的創新之弦。
二、鼓勵質疑,激發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途徑應該是多方面的。創新始于質疑,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無疑是一條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切創造從疑問開始,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從而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地讓學生質疑,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以便學生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為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中“澠池之會”一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提出“澠池會上斗爭,是打成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的思維由此展開。再如,在教授《小馬過河》一課時,對媽媽“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的做法,引導學生提出“是不是每件事我們都要親自去試一試”的問題。這個問題立刻引起學生的注意,此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作進一步探討。
三、啟發想象,開拓創新之路
想象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需要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的調動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講述《美德在我身邊》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什么才是美德,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他們身邊存在的美德,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后要求學生用逆向思維去思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再如,在講述《我的未來》時,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將自己內心中的想法真實的講述出來。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思考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等眾多方面。
四、營造氛圍,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可以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想談談……”“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等。只有這樣讓學生言論自由,讓課堂成為“百家爭鳴”的場所,在這樣的情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擊出創新思維的火花,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場所。例如在教授《秋天》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外去觀察樹木、田野、天空等,使學生感受到秋天的氣息。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為什么有的樹秋天不落葉?”“為什么家鄉的秋天和課本里的不一樣?”在這樣的氛圍中,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黃日暖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