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華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也參考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逐步建立教學評估等質量保障體系。但這種評估還比較簡單,更多偏重的是學校的硬件設置、專業課程、教師和教學管理等硬性的指標。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畢業要求等難以衡量的“軟性”指標則權重較低,并且主要依靠大學自身來控制,對學生畢業應達到的能力要求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標準。
以本科為例,從法律層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四條規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一)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這是從國家法律層面上對本科生能力要求的限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并沒具體列明需具備哪些基本技能、初步能力。
而在實踐層面,1985 年原國家教委頒布《關于開展高等工程教育評估研究和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對學科課程、工科院校等方面進行評估的試點工作,確定了以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為重點的工作思路。1990年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科評估制度;2004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2011年又發布《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逐步建立起以教學評估制度為基礎的質量保障體系。
在普通高校教學評估制度中,教育部制定了相應的指標體系進行評估,但其中并沒有對高校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進行直接、具體的要求。2004年的《評估方案》沒有直接出現“畢業能力要求”的表述,涉及到學生能力要求的間接指標有三個方面:一是在辦學指導思想(一級指標,下同)中對培養目標的界定;二是專業建設與教學效果中,培養方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利于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提高,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教學效果,從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道德修養、體育、社會聲譽、就業六個方面來衡量學生學習成果,是《高等教育法》要求的具體化。這一方案偏重于從“教”方面衡量,與學生學習成果是不同的,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門對本科畢業能力要求仍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而是簡單理解為各個學校自主控制和保障,而學校的控制則進一步下放到任課教師(考核和評價)手中。這是一種粗放的質量控制方式,不僅無法提供框架式的質量標準,更無法為質量的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從國家法律法規及教育行政部門的評估兩方面來看,我國對于高等教育畢業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是比較模糊的,操作性較低,各個高校、學科和專業要求同質化嚴重。在實踐中以評估的方式,將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權限下放給了高校,容易引起高校為了通過評估或者在評估中取得較好評價而降低學生畢業要求,例如在考試評分中提高學生分數等。而在評估中則主要依賴于評估專家對學校提供的材料,在審核基礎上的個人主觀判斷。這就使得我國大多數大學的本科培養目標文字簡略,內容簡單,沒有具體說明一名合格本科生應該具備哪些方面、何種程度的知識、能力、素質,而是將培養目標變成了一種政治口號式的宣傳,或者與碩士生、博士生的要求同質化,不能為本科教育活動提供具體的評價標準,可操作性差,影響了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而這反過來又會影響學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方式等各個環節。
對大學畢業生能力的要求和衡量反映了對高等教育培養人的價值取向,也是評價大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應該參考美國、英國、日本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進行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能力要求的研究,制定國家層面上的本科畢業能力要求標準,從而為高校人才培養和質量評估提供依據。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