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域創新的動力
——基于創新與吸收能力的互動演化視角

2017-04-24 09:07:51朱俊杰
財經問題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科技區域

朱俊杰

(西南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區域創新的動力
——基于創新與吸收能力的互動演化視角

朱俊杰

(西南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筆者以2000—2014年29個省份省際面板數據為基礎,采用面板誤差修正模型及脈沖響應分析對創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內部動力及其互動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區域內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創新投入與科技產出的互動形成了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人力資本及創新開放程度的互動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內在動力;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兩個維度在長期中的互動演化是區域創新的動力根源。進一步分析區域創新動力空間差異,筆者認為要保持區域創新持續動力,需要實施差異化的創新路徑,并在保持創新政策連續、增加創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區域開放度、加大人才培養等方面注入新動力。

區域創新;創新能力;吸收能力;互動演化

一、文獻回顧

大量文獻對區域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進行了研究。關于區域創新能力,熊彼特[1]認為,經濟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知識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上存在著微觀多樣性,而知識增長又集中地反應在創新能力的高低上。Furman等[2]認為,創新能力取決于一個地區開發創新產品的潛力,影響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為R&D存量。通過企業、政府的R&D投入,鼓勵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從而提升創新能力中的R&D邊際收益。李習保[3]通過專利數據實證分析了區域創新產出能力,指出影響中國區域創新產出能力變化的原因,除了關注創新投入因素的作用外,還應重點分析創新主體、主體之間關系等因素。邵云飛和譚勁松[4]認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演進是區域內對創新能力孵化、提升及達到高水平的動態過程。關于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5]認為,吸收能力是一個企業不斷識別和消化外部新知識并最終加以應用的一種能力。他們進一步指出吸收能力包含識別、消化和應用三個維度,并認為吸收能力具有一定路徑依賴性和時間累積性。Lane等[6]則將吸收能力劃分為探索性、轉化性、應用性學習三種連續的動態過程,并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而從影響吸收能力的諸多因素來看,大部分學者認為知識共享有著積極的影響。他們認為,知識共享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新知識,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升其吸收能力。Kelly[7]研究指出,貿易量的發生以及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利于技術和知識通過多種途徑加以傳播,并有利于促進創新的不斷增加,而知識的傳播可以通過私人模仿而發生,技術進步率取決于共用相同知識網絡的創新人群的規模。Corrocher等[8]通過對專利的研究也證明,在創新過程中來自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以及不同技術的知識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研究都說明了區域對外貿易和人力資本是決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關于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互動,Kaldor[9]認為,由于知識和技術難以流動,投資和技術進步會通過不斷吸收,形成經濟收益從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并帶動經濟增長。Cohen 和Levinthal[5]指出,吸收能力對于外部知識有著正向推動作用,可以將其轉化為創新效益,并能顯著提升創新能力。此外,Fosfuri和Josep[10]利用面板數據對西班牙2 464家企業的潛在吸收能力進行了實證分析后指出,潛在吸收能力有助于創新效益的提高。關于區域創新的動力,Doloreux[11]將區域創新系統的內部機制描述為基本動力,它包括互動學習、知識生產、地理臨近和社會根植等四個方面。此外,新熊彼特主義學者們也認為區域間和跨區域間的知識流動、技術成果的轉移和擴散是區域創新組織間相互關系演化的動力源[12]。如Romijn和Cani?ls[13]研究發現,要促進創新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不斷推動技術創新能力、社會持續投資、經濟環境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變異和演化。

二、區域創新動力分析及研究假設

一般而言,技術創新是區域創新主要功能,區域創新能力的高低充分地體現在創新投入及技術產出上。一方面,根據投入—產出機制,創新投入及其密集度影響著科學與技術的產出能力;另一方面,科學與技術的產出能力通過技術進步“反哺”創新投入,刺激企業及其他研發機構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持續創新動力機制。吸收能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外部知識和信息的篩選甄別;二是對于技術擴散和知識溢出的轉移和應用。由于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本身存在區域“黏性”和緘默知識,因此,作為促進、吸收知識溢出和消化技術創新的關鍵要素,人力資本將起到橋梁作用。企業員工或研發機構團隊成員等通過對外部知識的感知、學習和吸收,形成共用相同知識的創新人群網絡,提高了區域對于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并進一步形成了區域創新的吸收能力。此外,區域內的科研機構、企業等對于區域外部創新環境的適應程度也關系到區域對于新技術、新應用吸收能力的高低。吸收能力通過與非當地企業的往來以此間接地帶動區域內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14],具有更高創新開放度的區域將具有更高的創新轉化能力,這使得區域內部各創新主體更易于接受外部知識溢出,并在自我創新過程中加快關鍵環節的吸收速率。現有文獻已經證明,包括人力資本、對外貿易、基礎設施、社會治理和經濟差距等因素對區域內技術的應用和吸收能力有著廣泛的影響,而筆者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區域創新的開放程度及人力資本兩個要素對于區域吸收能力提升所產生的聯合動力。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區域創新能力來自創新投入和技術產出兩個維度的互動演化,吸收能力來自人力資本及創新開放度兩個維度的互動演化。

從區域創新與吸收能力的互動演化來看,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會激勵區域內的研發機構去提升其自身對于外部知識及技術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區域內技術孵化的成功,尤其是創新產品的出現取得一定的商業壟斷利潤后,就會吸引大量的金融資本在相關領域內實現集聚,以至于進一步吸引創新人才聚集,增強創新活動與外界的聯系。創新活動及其成果可能會隨著時間對區域吸收能力產生持續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力資本質量、創新開放度隨著時間不斷提升,將提高區域對于新技術的吸收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各研發部門的產出能力。通過長時期的吸收嵌入,形成區域創新的內在動力,從而促使創新活動的不斷繁殖。不斷提升的區域吸收能力也會隨著時間給區域創新能力的增強帶來持續動力。因此,筆者基于區域創新與吸收能力伴隨時間的長期互動演化機理,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區域創新的動力源自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兩個維度的互動演化。

三、模型設定及數據說明

(一)模型與研究方法

為了防止長期關系偏差在規模及數量上的擴大,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反映誤差校正機制和短期調節行為。為了克服傳統計量經濟模型偽回歸以及差分模型導致的樣本缺失和信息不足等問題,筆者建立如下面板誤差修正模型:

(1)

(2)

(3)

面板誤差修正模型一般形式如式(1)所示。其中,yit表示研究所需的各變量向量;αit表示個體效應項;Г表示系數矩陣;D表示一階差分運算;i表示各省市自治區;t表示年份;j表示滯后期;k表示最長滯后期。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對于一個給定的省份誤差項可能相關,而對于所有省份則不相關。通過∏yi,t-1差分項提供了一種檢驗變量間長期關系和短期調整的方法。根據本文實際情況將模型具體轉化為式(2)和式(3),其中,ecmi,t-j表示長期均衡誤差項, 把lntmit(科技產出)一階差分項作為模型(2)的因變量,xit依次代表lnrd(創新投入)、lnedu(人力資本)、lnhte(創新開放程度),所有變量均做對數化處理。對于面板誤差修正模型,當拒絕ρ1、ρ2等于0的原假設時,表明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各變量間存在長期因果關系,反之則不存在;當拒絕δ1j、δ2j時表明變量間存在短期因果關系,反之則不存在。

(二)指標及數據說明

1.創新能力變量

創新投入(lnrd):研究與實驗發展(R&D)投入不僅能夠對當期創新能力產生影響,而且能夠進一步影響下一期的創新活動。衡量創新能力中創新投入主要包括科研人員投入及研發經費支出。筆者選取R&D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區域創新投入,以此來代表某區域對R&D及相關創新活動所付出的努力。

科技產出(lntm):科技產出代表著一個區域內高校、企業及相關研發機構技術及相關創新活動的實施情況,衡量著一個區域創新能力的高低,科學與技術產出水平的指標表現形式多樣,通常有科技論文發表數、專利授權數和技術市場成交額等。考慮到數據代表性強且權威,筆者選取技術市場成交額(萬元/萬人)來衡量。

2.吸收能力變量

人力資本(lnedu):人力資本是衡量區域吸收能力的關鍵要素,新興領域的技術創新、知識流動往往是圍繞著一批高水平的知識分子所展開的,人力資本要素代表了知識在人身上的根植和累計[15],它不僅有利于促進知識在區域內外間傳播,同時也進一步通過互動學習完成創新能力的區域“鎖定”。筆者選取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年)來衡量區域人力資本水平,并按照中國當前教育實際采用將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專以上按6、9、12、16學年計算區域受教育總年數后,再除以就業總人口數得到,即平均受教育年限(edu)=小學比重×6+初中比重×9+高中比重×12+大專及其以上比重×16。

創新開放度(lnhte):區域開放度代表著區域系統對于創新的吸收能力,區域開放度越高,對于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在時空上的吸納則更有效率,該區域對于創新的吸收能力則越強。筆者選取區域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占總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來衡量創新開放度。一方面,代表著區域創新體系的開放度和包容性;另一方面,旨在衡量出口商品對于高新技術創新的吸收能力。

本文所有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4)、《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0—2014),中國科技統計網。各省份就業總人數來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0—2014)。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及統計口徑考慮,只選取了29個省市的2000—2014年的面板數據(不包括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西藏和新疆)。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面板單位根檢驗及協整分析

變量面板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面板單位根檢驗結果

注:*、**和***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同。

由表1可知:創新投入(lnrd)、人力資本(lnedu)的水平值和一階差分能夠顯著地拒絕原假設。科技產出(lntm)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不完全拒絕原假設,此變量為非平穩變量。而創新開放度(lnhte)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則無法拒絕原假設,變量非平穩。當所有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后檢驗,均顯著地拒絕原假設,說明面板數據中的所有變量存在一階單整(趨勢平穩),可以進一步檢驗各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Westerlund和Edgerton[16]構造了兩個組統計量Gt和Ga,說明在允許面板異質性的條件下存在協整關系,原假設為H0:至少有一個統計量不存在協整關系。在某些檢驗結果中,兩個組統計量中可能有一個無法拒絕原假設,對此Westerlund和Edgerton[16]認為也是可行的。筆者通過Ga統計量檢驗結果顯示無法拒絕原假設,而Gt統計量檢驗結果顯示強烈拒絕原假設,因此根據Westerlund和Edgerton[16]的結論,筆者認為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各變量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二)面板誤差修正模型檢驗

根據設定的誤差修正模型,我們做了誤差修正模型檢驗,如表2所示。

表2 創新能力、吸收能力面板誤差修正模型檢驗結果

注:括號內為臨界值z值,下同。

表2的檢驗結果顯示:ecm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為負,證明誤差修正機制成立,吸收能力及創新能力各變量是彼此相互提升的長期原因。對于創新能力中的創新投入而言,其中人力資本(lnedu)及創新開放度對創新投入(lnrd)的增加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而長期內科技產出(lntm)對創新投入卻產生微小的負效應。這可能是由于長期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各區域創新投入的積極性,使得社會對于持續性的創新投入產生了“懈怠”。

對于創新能力中的科技產出而言,創新投入(lnrd)及人力資本(lnedu)對科技產出(lntm)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而吸收能力中的創新開放度(lnhte)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長期來看,區域創新開放度的提升所產生的吸收能力對科技產出并無明顯影響,這可能是由于長期以來依靠單純的技術引進尚未有轉化為區域內實質性的自主創新能力。

對于吸收能力中的人力資本而言,創新開放度(lnhte)的提升對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而創新投入(lnrd)與科技產出(lntm)系數并不顯著,說明長期內創新能力的提升并未有像前文所分析的那樣,對人力資本有著明顯的作用。這可能與長期以來產學研一體化的滯后發展有關。

對于吸收能力中的創新開放度而言,長期來看,創新投入(lnrd)與創新開放度的關系并不顯著,而科技產出(lntm)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對于外界創新知識的吸收能力,而人力資本(lnedu)的不斷提升,卻對創新開放度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長期以來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認知能力的提升,會在區域相關領域內形成世界領先技術,從而減少了對區域外相對成熟知識的關注。另一方面,優秀人才的大量聚集使得區域創新要素達到相對飽和,從而減少了國外優秀人才的引進規模。

(三)脈沖響應及方差分解分析

1.脈沖響應分析

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分析當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以此來刻畫變量之間的交互影響。通常我們用脈沖響應分析來描述這種動態影響,即給隨機誤差項施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沖擊并觀察其對變量當期值和未來值帶來的影響。本文脈沖響應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各變量一階差分脈沖響應圖

從圖1可以看出:首先,給創新投入(lnrd)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創新開放度(lnhte)呈現較為顯著正向影響并在第4期達到最大值,之后開始對創新開放度呈現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力資本(lnedu)呈現較為顯著的正響應,且在前2期增長較快,在第6期達到最大值后正響應值開始遞減;科技產出(lntm)會產生持續顯著的正向影響,并在第10期后正向作用趨于平穩。其次,給科技產出(lntm)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創新投入(lnrd)短期內表現為遞增的正向影響,并在第6期達到最大值,第6期后科技產出對創新投入產生微小的抑制作用,在第9期后科技產出對創新投入的持續正向作用趨于平緩;人力資本(lnedu)一開始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并在第5期達到最大值,第5期后開始出現一定的抑制作用;創新開放度(lnhte)從一開始便呈現明顯的正向作用,在第4期達到最大值后,逐漸出現抑制作用。再次,給人力資本(lnedu)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創新投入(lnrd)在短期內迅速呈現遞增的正響應狀態,第1期后遞增速度趨緩,并在第4期達到最大值,第4期后開始逐漸下降;科技產出(lntm)呈現正響應狀態,在第3期達到最大值后,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并在第8期后趨于平穩;創新開放度(lnhte)呈現微小的正響應。最后,給創新開放度(lnhte)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創新投入(lnrd)呈現微小的負響應,并在第6期達到最大值。第6期后負響應逐漸減小最終趨近于0;科技產出(lntm)和人力資本(lnedu)則呈現持續遞增的正響應。

2.誤差項方差分解

對面板數據進行方差分解,是為了獲取不同方程的沖擊響應對變量波動率的方差貢獻率,以期進一步描述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互動影響程度。筆者分別對第10和第20個預測期的誤差項進行了方差分解,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誤差項方差分解

由表3的結果發現: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四個變量的誤差項分解結果表明,在第10 期和第20 期的分析結果影響總體相差不大,說明經過10個預測期后,創新系統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四個變量的波動主要都來自變量本身,創新投入(lnrd)、科技產出(lntm)、創新開放度(lnhte)、人力資本(lnedu)的自身貢獻比率分別約為85%,80%,90%,75%;lnhte、lnedu、lntm對lnrd誤差項解釋能力分別為10.70%、7.40%、0.10%,說明創新開放度和人力資本能顯著地影響創新投入,在增加創新投入的時候除了考慮自身R&D投入外,還應該多考慮充分發揮高水平人才的作用,以及重視區域創新開放度的變化。而科技產出對創新投入的解釋能力則比較低下;lnrd、lnhte、lnedu對lntm誤差項解釋能力最強的是人力資本,達到14.60%,其次為創新開放度達到4.30%,說明區域內部自身人力資本的提升是提高科技產出最為有效的途徑,而依靠從區域外引進技術也是短期內增加科技產出的途徑;lnrd、lntm、lnedu對lnhte誤差項解釋能力最強的是人力資本達到7.20%,說明要想提升區域創新開放度,需要關注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使之在研發過程中具備開放思維;lnrd、lntm、lnhte對lnedu誤差項變動解釋能力最強的則是創新開放度(lnhte),達到17%,其次為技術產出(lntm)達7.70%,人力資本的快速提高不僅需要重點關注區域內技術產出效益的帶動作用,也需加強與區域外的交流。

(四)區域創新動力的空間差異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長期互動演化,形成了區域創新的持續動力。為了進一步比較東、中、西部地區由于吸收能力的不同造成的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差異性,將數據按東、中、西部地區分為三個部分。由于技術創新能力代表著一個區域形成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因此選取前文創新能力指標中的技術市場成交額所代表的科技產出能力來衡量一個區域創新能力的水平。圖2給出了2000—2014年中國三大區域創新產出能力變化趨勢圖。

圖2 2000—2014年三大區域創新能力變化趨勢

從圖2可以看出,整體上東、中、西部地區15年中創新能力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東部地區創新能力遠高于中部及西部地區。雖然2014年后增長有所下降,但2008年后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的增長幅度比東部和中部地區更為明顯。因此,通過誤差修正的模型(2)對創新能力、吸收能力的空間差異進行進一步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全國及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創新動力的空間差異比較

表4的結果表明:東部地區吸收能力各變量及創新投入是科技產出提高的長期原因,其中創新投入依然起到正向促進作用。吸收能力中,人力資本系數顯著,且在過去15年中對東部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明顯的正向影響。東部地區區域創新開放度系數并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區域開放度已對區域內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積淀和影響,故在本文數據選取的時間段內區域開放度并不是東部地區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中部地區的誤差項檢驗結果顯著為負,表明對于中部地區來說,吸收能力各變量同樣是科技產出的長期原因,其中區域開放度的提升會對科技產出能力起到正向促進作用,近年來中部地區不斷深化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有益于其創新能力的增進。人力資本的提升同樣給中部地區的科技產出能力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本地區科技產出的能力。創新投入系數并不顯著,說明中部各省份在創新投入方面依然十分欠缺;從西部地區檢驗結果看,ecm項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吸收能力及創新投入與科技產出能力之間存在長期關系。吸收能力中人力資本的提高在過去15年中,對西部地區產生了明顯積極地影響,而相對閉塞的區域開放度可能是造成區域開放系數為正但不顯著的原因。此外,可以看出創新投入項系數不顯著,說明西部地區依然沒有把加大創新投入作為提升區域長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筆者利用2000—2014中國各省份面板數據對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內在動力,及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隨著時間的互動演化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由協整檢驗初步證明創新投入、科技產出、人力資本及創新開放度之間,實際上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通過誤差修正模型檢驗結果進一步刻畫變量間的相互影響關系,結果表明: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而短期內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關系并不明確。其中隨著時間的不斷演進,長期來看創新能力內在動力中,科技產出的慣性增加對創新投入起到了十分微小的抑制作用,而創新投入對科技產出則呈現明顯的改善作用。吸收能力內在動力中,創新開放度的提升對于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人力資本的長期累積卻對創新開放度的進一步提升起到了一定消極影響。從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互動關系來看,吸收能力特別是人力資本及創新開放度的提升對創新投入的不斷增加起著明顯的積極作用。雖然,創新開放度對科技產出的影響并不顯著,但人力資本對科技產出卻同樣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整體來看長期中吸收能力的提升對區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創新能力中除了科技產出在過去15年內一定程度上促進創新開放度及吸收能力的提升,其他情況下長期中創新能力對吸收能力的影響并不十分顯著,這與筆者提出的假設2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偏頗。

第二,脈沖響應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來看創新能力的內部動力之間,創新投入與科技產出均對彼此之間波動呈顯著的正向響應。而吸收能力內部動力之間,創新開放度和人力資本也對彼此的沖擊呈現持續遞增的正向響應,這與前文假設1相符。從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互動演化關系來看,科技產出的波動雖然在后期對人力資本、創新開放度的正向響應產生一定的抑制,但總體來看科技產出增長有利于人力資本和創新開放度的提升。而創新投入的正向沖擊對吸收能力均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總體來看,創新能力的提升對吸收能力起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此外,人力資本的沖擊變化對創新能力變量短期內均呈現正響應,長期過程中推動作用逐漸趨緩。創新開放度的波動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對科技產出呈現明顯的正向影響。短期內創新開放度的提升對創新投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長期來看這個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吸收能力的提升總體上對創新能力起著較為明顯的正向作用。對誤差項方差分解表明,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誤差項分解在第10期和第20期的結果總體相差并不大,說明隨著時間的改變,區域創新系統整體上處于穩定狀態。

第三,在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互動過程中,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具有空間差異。東部地區創新投入是科技產出提高的長期原因,長期內中部地區創新投入并沒有形成實質性的科技產出。從長期來看西部地區創新投入依然不足,創新投入依舊不是西部地區提升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吸收能力在區域創新過程中具有空間差異性,東部地區吸收能力中,人力資本在長期中對東部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明顯的正向影響。過去15年中本地人力資本的提升對中部地區的科技產出能力發展貢獻最為明顯,長期來看,西部地區人力資本在創新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雖然與東部、中部地區存在差距,但仍然對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從創新開放度來看,由于長期開放程度較高,對于當前處在更高級創新發展階段的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度已不再是決定其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中部地區區域創新開放度的長期提升會對科技產出能力起到正向促進作用,而西部地區長期內相對閉塞的創新環境,依然無法推動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政策建議

筆者的研究結論對于了解區域創新的動力,進一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有著重要的啟示。實現區域創新的政策供給不僅需要關注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內部互動機理,也需要高度關注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在長期內的互動演化。主要政策建議有:

第一,強化政策統籌規劃,保持創新政策長期連續。鑒于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對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投入貢獻需要保持長期的連續性。需要不斷強化區域內部對創新活動的統籌規劃,定期對創新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并及時調整完善,保持創新政策的連續一致,從而保持區域創新長久根植力。

第二,增加創新資本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帶動社會資本不斷涌向創新研發,無論從創新能力內部互動,還是從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之間互動關系來看都有利于有效形成科技產出能力。而通過多元化方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區域的吸收能力,增強技術知識對于創新能力的反哺作用。

第三,提升區域開放程度,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既要加強區域外高端領域先進技術、先進知識、優秀人才的引進,更要重視對于區域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在高端領域快速形成科技產出能力,迅速提升區域內部相關產業創新人才及勞動力的素質。長期發展中要不斷完善科技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17]。

第四,優化創新要素布局,實施差異化的創新路徑。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在不同區域內不斷聚集、互動和演化,從而促進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的良性互動,保持各區域持久競爭力。其中東部地區在長期發展中,應繼續在區域創新開放度的質量上進一步作出提升,加大對高端產品的研發及出口。中部地區則應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提升創新投入的產出效率。西部地區應鼓勵社會資本增加創新投入,在高端領域加強人才培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區域外的聯系和交往。

[1] 約瑟夫·熊彼特. 財富增長論:經濟發展理論[M]. 李默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9-30.

[2] Furman,J.L.,Porter,M.E.,Stern,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2, 31(6): 899-933.

[3] 李習保.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變遷的實證分析:基于創新系統的觀點[J].管理世界,2007,(5):52-64.

[4] 邵云飛,譚勁松.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形成機理探析[J].管理科學學報,2006,(4):1-11.

[5] Cohen,W.M., Levinthal,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128-152.

[6] Lane,P.J., Koka,B.R., Pathak,S. 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4): 833-863.

[7] Kelly,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nder Learning by Imit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9, 50(2): 397-414.

[8] Corrocher,N., Malerba, F., Montobbio, F. Schumpeterian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y in the ICT Field[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3): 418-432.

[9] Kaldor,N.Economic Growth and the Verdoorn Law-a Comment on Mr Rowthorn’s Article[J].The Economic Journal,1975,85(340):891-896.

[10] Fosfuri,A.,Josep, A. T.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8,36(2):173-187.

[11] Doloreux, 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2,24(3): 243-263.

[12] 徐承紅.新熊彼特主義區域經濟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12,(7):143-151.

[13] Romijn,H. A., Cani?ls, M. C. J. The Jatropha Biofuels Sector in Tanzania 2005—2009: Evolu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4): 618-636.

[14] Boschma, R., Frenken, K. Some Notes on Institution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85(2): 151-158.

[15] Malecki, E. J. Entrepreneurs, Network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 1997,3(3): 57-118.

[16] Westerlund, J., Edgerton, D.L.A Panel Bootstrap Cointegration Test[J].Economics Letters, 2007, 97(3): 185-190.

[1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05-123.

(責任編輯:于振榮)

2016-12-20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研究”(JBK120506)

朱俊杰(1990-),男,湖南邵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發展戰略研究。E-mail:haozhujunjie@163.com

F061.5

A

1000-176X(2017)03-0011-08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科技區域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科技在線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臀AV在线播放| 色综合日本|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成人韩免费网站|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69av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欧美精品1区|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韩日免费小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欧美在线伊人|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黄色片中文字幕|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2021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青青青国产视频|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干中文字幕| 丁香六月综合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亚洲三级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97se亚洲|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综合色亚洲|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精品xx|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综合激情|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 www.91在线播放| 91亚洲免费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欧美精品影院| 欧美日韩专区|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