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人
寬容是種再分配
李澤人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 一些無證小販經常會在街頭兜售各種商品,警察有時雖然有能力執法,但卻會選擇視而不見。在一些城鄉接合部,違章搭建的房屋比比皆是,雖然地方政府都知道他們的存在,但是往往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那么,政府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諸多學者給出的解釋是,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國家能力比較弱,法律條文定義不清晰,所以無法有效執行。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的Alisha Holland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這種政府行為——寬容。這種“寬容”,實際上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再分配。
這種政策“寬容”包含三個重要特征。
第一,政府有能力執行某項政策,而不是像某些國家一樣,政府執行力非常弱,無法貫徹某些政策。
第二,“寬容”是政客的一種政治選擇。這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行為不是因為手下故意不執行,而是決策者有意為之。此外,決策者作出這種選擇,不是因為資源稀缺而必須有選擇地優先執行一些政策。
第三,政客的“寬容”是隨時可以收回的。在需要的時候,決策者可以決定執行這項政策。
拉丁美洲各國對街頭小販和城市違章占用土地的案例,可以解釋這一理論。
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警察擁有較強的執行能力,政策執行不到位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在某些窮人比較集中的地區,經常會有無證小販出沒,大多數低收入群體主要消費的場所正是這些小販經營的店面。
面對這類現象,警察基本會放任自流。研究者采訪了多達34位市長得知,施行這一舉措是為了連任而收買民心,市長們表示,低收入群體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即使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幫他們找到工作,他們也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重回街頭,還不如實行“無為而治”,給小販一口飯吃。
研究者認為,“寬容”的政策只會發生在有再分配意義的事項上,政府不會對所有違法行為都聽之任之,尤其是社會各階層都不愿見到的“暴力犯罪”。數據分析發現,低收入地區的無證小販較之高收入地區要多許多,但是發生在兩類地區中的暴力犯罪頻率,沒有十分顯著的差別。
此外,在秘魯首都利馬和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私自占用土地以及違章搭建的現象十分普遍。盡管明知這些建筑是違法的,政府還是會為居住在里面的居民提供自來水。
兩座城市也都開展了整治違章建筑的治理運動。兩地市政府整治的技術水平、執行的程序很不同,但是最終被拆除的寥寥無幾。
在利馬,市長坦言,在中央政府沒有出臺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的政策之前,他不會對窮人的房屋采取拆除行動,畢竟他不想和窮人過不去,從而失去他們手中的選票。
在城市拆違的過程中,另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出現在波哥大,大部分取締的建筑屬于富人群體。波哥大市長表示,把窮人的房子拆了,他們就會流離失所,富人的違章建筑大都是建在森林保護區內的度假木屋,拆掉并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去年一年的時間里,他們拆掉16座豪華宅邸。
政府的“寬容”政策具有再分配的意味。在實行民主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政客對窮人的違法行為“視而不見”,意在贏得選票。
(摘自《財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