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摘要】本文論述上林縣農村初中生的發展現狀及其形成原因,基于此提出在農村初中開展“灑掃應對”教育的方法: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感恩教育”,培養學生感恩向善的品格;通過開展“文明禮儀”培訓活動,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儀的良好習慣;通過“文明宿舍”評比活動,培養學生自立自理能力。
【關鍵詞】農村 初中生 “灑掃應對” 習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112-02
現在的農村初中生大多是留守學生,由于從小缺乏父母的管教,養成了自私、冷漠、懶惰、生活自理能力差、無心向學、不知感恩、不懂文明禮儀等多種不良品行習慣,有的還會離家出走,甚至做出輕生的極端行為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擔憂。對農村初中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系著社會的穩定和農村的持續發展。學校是培養農村初中生健康成長的搖籃,也是養成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教育教學中對農村初中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意義深遠。要想讓農村初中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教學中加大力度,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他們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從2015年5月起,我們成立了課題小組,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當前我縣農村初中生教育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上林縣農村初中生的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我縣是全國國家級貧困縣,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受落后的自然經濟條件制約,全縣80%以上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管教。長輩對孩子的教育仍沿用上一代的教育觀念,隔代教育觀念已跟不上當前的教育發展需要,其弊端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管吃、管穿、管住”層面上,對孩子過分溺愛,對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不加以管束,給予孩子過多的物質滿足而忽略了對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出于對孩子的愧疚心理,也為了彌補孩子,只能在物質上對孩子給予補償,而且因長年外出打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溝通很少,諸多的家庭教育因素使很多農村初中生從小養成了自私、霸道、蠻橫、無理、不知感恩、不講文明、不懂禮節的品行,甚至發展成低劣的道德品質。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管教,缺少父母之愛和父母之教,其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盡管我國政府近年來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對農村留守學生教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傾斜,但總體上仍無法解決現今農村孩子的這一現狀,農村留守學生的成長教育仍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只有齊抓共管,才能緩解農村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
(二)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是農村學生接受教育最有效的場所,是孩子人格得以再塑造的搖籃,是農村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陣地,因此,學校教育對于農村初中生的養成教育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縣的農村學校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為追求考試高分,片面地在抓成績上下功夫,導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出現,養成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學校盡管也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措施,通過各種渠道對農村初中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但成效甚微,每年仍有許多農村初中生中途輟學或離家出走,甚至發生輕生的極端行為,嚴重的還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學校教育對于農村初中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有關部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對農村初中生這一群體的“灑掃應對”教育,加大學生良好行為及道德品質教育的力度,讓這些農村的孩子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社會環境因素
當今的社會環境復雜,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校園周邊仍存在許多不利于農村初中生成長的環境因素,如營業性網吧、電子游戲廳、KTV廳、毒品、搖頭丸、K粉等正在侵蝕著學生的身心健康,“黃、賭、毒”等正在向學生伸出魔爪,成為危害農村初中生最可怕的三大隱患。瀏覽不良網站的信息、沉迷于網絡游戲等已成為當下農村初中生道德墮落的“致命殺手”。農村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受叛逆心理的影響,他們抵制不良誘惑、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近年來,我國農村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加,呈上升趨勢,現狀同樣令人擔憂。因此,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農村初中生道德品質的形成也同樣重要。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共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還他們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對農村初中生開展“灑掃應對”教育的實踐
(一)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感恩教育”,培養學生感恩向善的品格
課堂教學滲透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中,針對當前很多農村初中生從小親情淡漠、不知感恩父母、不懂孝敬父母的現狀,以及生活中得到他人幫助而不知感恩的心理,筆者設計了一節感恩教育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難報三春暉》,課始,筆者用課件展示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撐起千斤重的巨石,當救援人員趕到時,她已經死了,但她腋下的嬰兒卻毫發無損,救援人員在襁袍中發現了一部手機和手機上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請記住:我愛你!以下是師生間的對話:
師: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何感受?
生1:我很感動,這位母親在生死關頭,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自己的孩子,母愛太偉大了!
生2:我們要愛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值得我們孝敬的人。
生3:父母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我們要懂得孝敬父母的養育之恩。
師:你打算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孝敬父母呢?
生1:努力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讓父母開心。
生2:回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為父母分憂,讓他們高興。
生3:在父母生日、母親節、父親節到來之際給他們打電話問候,發祝福短信。
……
整節課師生互動和諧,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感悟,通過生動的畫面、感人的故事,感受父母親情的可貴,懂得為什么要感恩父母、怎樣感恩父母,如何將感恩父母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課后,筆者還精心設計了“日行一孝”的家庭感恩行動。如周末當一天父母,早上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煮好早餐、午餐、晚餐,讓父母享受兒女的待遇,與父母互換位置。還可以放學回家后,給媽媽倒杯水、給父母洗腳、給奶奶梳頭、給爺爺讀報,節假日給父母打親情電話、發祝福短信等。通過以上感恩孝行活動,讓學生將感恩落到實處,促使學生養成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良好品德。此外,我們還組織學生參加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向貧困戶捐款、向災區捐款等愛心行動,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讓學生學會擔當社會責任,不斷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懂得不僅要感恩父母和親人,還要感恩身邊給予自己幫助的所有人,做一個感恩向善的人。
(二)通過開展“文明禮儀”培訓活動,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儀的良好習慣
講文明、懂禮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文明禮儀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一個講文明的人,其行為不僅會影響個人形象,還會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的尊嚴。因此,中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的要求。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我們給學生播放了禮儀專家的知識專題講座視頻,還開展了“中學生文明禮儀”培訓活動。通過知識講解、圖片展示、現場演示、學生代表演示、學生集體模擬演示、表演比賽等方式進行培訓,以生動有趣的培訓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中學生文明禮儀常識。禮儀培訓的內容為:中學生儀表儀容禮儀,交往禮儀,校園文明禮儀,怎樣使用禮貌用語,怎樣與老師或長輩打招呼,日常生活中打電話、待人接物、接待客人、公共場合的有關禮儀等。為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我們還通過主題班會課、小品表演、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加文明禮儀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禮儀意識,讓學生學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人。實踐證明,通過以上文明禮儀培訓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顯著。很多學生在課后都普遍認為,通過培訓活動,他們在個人儀表儀容、待人接物等文明禮儀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通過“文明宿舍”評比活動,培養學生自立自理能力
自立自理作為成長的過程環節,是學生鍛煉生活能力的過程,是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積極融入社會,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自立自強的人的過程。針對當前很多農村初中生存在的過分依賴父母、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立自理能力差等不良品行,我們開展了為期半年多的“文明宿舍”評比活動,旨在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愛勞動、勤動手的自立自理能力。
“文明宿舍”評比由學生會干部組成宿舍評比小組,每天早上早讀輪流對各班的宿舍進行評分,由小組長于周日晚自修統計各個宿舍的得分情況,并于下周星期一將評比情況在學校的宣傳欄上公布,在全校集合時由學生干部進行公布,對表現比較好的班級進行表揚,對表現比較差的班級提出批評和改進要求,最后向獲得文明宿舍的宿舍頒發“文明宿舍”流動錦旗。
在“文明宿舍”評比活動中,很多班級的學生為了爭取獲得“文明宿舍”的榮譽,都努力把自己的內務做到最好,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能自覺整理好內務,把個人的內務衛生、宿舍的衛生自覺搞好,以往宿舍的“臟、亂”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宿舍和擺放井然有序的物品,全校的男女生宿舍衛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自理能力也獲得了提高。
對農村初中生進行“灑掃應對”教育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多加實踐,注意“灑掃應對”教育的持續性,通過課堂滲透“灑掃應對”教育,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用行動去踐行,把“灑掃應對”知識運用到個人的生活和學習中,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注:本文是南寧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C類課題“農村初中‘灑掃應對教育的研究”(編號:2014C726)的研究成果。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