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波
印度梅加拉亞邦的乞拉朋齊是世界上公認的“雨極”,每年有8個月都是雨季。1961年,當地一年內的降雨量為26461.2毫米,比北京42年的總降水量還多。
降水過多使當地植被茂盛,但是也給在當地生活的卡西族人出行帶來了不便。因為當地森林茂密,地形復雜,河流眾多,人們費九牛二虎之力修建的木橋很容易就被上漲的河水沖垮。即使木橋不被河水沖垮,當地濕潤的空氣也會讓木橋很快腐朽損壞而不能使用。修石橋呢,不僅花費巨大,還面臨著需要不斷修繕的問題。所以,橋的問題讓卡西族人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卡西族人的首領夏爾馬坐在一座剛修建了幾個月但已經嚴重腐朽的木橋旁發呆,突然,一只猴子抓住一條從樹上垂下來的根須從河對面一晃晃到了夏爾馬面前,“哧溜”爬上樹不見了蹤影。此情此景讓夏爾馬腦洞大開:猴子可以借助樹根過河,人為什么不可以用樹根建一座可以生長的橋梁?
經過一番考察,夏爾馬發現當地所有的樹種中印度榕的樹根生長最快,也最結實。在雨量充沛的雨林,印度榕的次生根常常從樹身上垂直而下,再扎根到泥土里,而粗大的根即使是數個成年人合起來也不能把它怎么樣。鑒于此,夏爾馬發動族人,開始了一場“種橋”運動。
夏爾馬安排族人對需要建橋的地方進行考察,然后合理規劃橋梁密度。在人們需要建橋的河岸邊,夏爾馬和族人種上一棵枝繁葉茂的印度榕,然后將挖成中空的檳榔樹的樹干橫跨在河上方。雖然植物的根一般是往下長,但是卡西族人把印度榕的次生根引導到中空的橡皮樹里,根系在管子似的橡皮樹約束下只好橫著往河對岸長。印度榕的次生根生長迅速,在當地氣候條件下,次生根數年之內便可以長到10米左右,所以,沒幾年根系便順著管子長到了河對岸,遇到河對岸的土壤,次生根就扎根了。由于當地雨量充沛,次生根越長越粗壯,慢慢地就能長成一座天然的樹橋。為了使樹橋走起來更舒適,在樹橋長成后卡西族人又給橋上鋪上泥土和石板,這樣經過10年左右,一架能同時承載50個成年人的樹橋便長成了。
樹橋成長雖然花費了數年時間,但是結合當地的自然與經濟條件,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不會老化、不會腐朽,結實得可以使用百年以上。如今,當地美麗的樹橋隨處可見,極大地方便了卡西族人的出行,也成為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吸引了無數人前去觀光。
(張秋偉薦自《山東青年》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