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亮
(青島金門路小學)
新課標指出:“要改變過去那種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腦,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新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而作為教師要轉變思想、轉變觀念,積極投入到新課改中去。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方式新課程改革實驗,使教師們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怎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發展呢?這就要從我們平時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因為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的改革。
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還學生以空間和時間,并讓這些時間和空間發揮出應有的效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探究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意識,這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
一、課堂教學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地發展、可持續發展。重視學生有感情投入、有內在動力支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有自由選擇的廣闊空間。所以,語文老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選擇、自我提問、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自我情感體驗、自我評價的過程。引導學生尋找、利用自己所喜歡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一開始上課就要采用多種形式教學,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調節到積極狀態,為自主學習奠定心理基礎。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時,上課伊始,我就用課件展示南沙群島美麗的景色,并配樂解說:在中國的最南端,那里有金色的海灘,黝黑的礁石,雪白的浪花清澈的海水,五彩的海龜……真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熱帶風光圖。這就是祖國的南大門,美麗富饒的南沙群島。美麗的畫面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解說詞,立刻引起了同學們的探究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廣闊的探索空間中自主探究,使他們的主體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突出重點,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探索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習慣。
二、課堂教學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變化,使學生善于合作學習
現代心理學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它們分別是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學習情境。課堂活動的主流應當是學生的合作活動。審視我們目前的教學情境,大多數課堂上師生共同研究的情境和學生團體活動的情況還不多見,占主流的仍然是競爭與個人的活動;學校傳統上注重的是個人作業,不幫助他人,分數是唯一重要的,每個人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個人在考試測驗中的成績。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不利于集體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形成正確的競爭觀、合作觀和良好的社會技能。因此,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中合作性活動,開展合作學習,有著重要意義。
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是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從別人那里獲取經驗,得到啟發。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因此,我們應當多重視學生的集體行動,要發揮小組中互動功能,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機會,在討論中各抒己見,而不是由老師牽著學生走。改進課堂教學結構,著力在設疑、激疑、質疑、解疑中學習新知。在教學《微笑著承受一切》時,在教學重點和難點時,我會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我抓住“她是怎樣微笑著承受一切”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同學聽,把感動的地方讀給同學聽,同學間互評交流,逐步統一了認識,感受到要向桑蘭姐姐學習,學習她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教學效果要比老師面對面的說教好得多。
三、課堂教學要研究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能探究學習
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同時要鼓勵創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就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增長才干。
孔子認為學習過程是由“學、思、習、行”四環組成的。波利亞也曾說“學習任何知識最佳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所以,我們要研究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加教學實踐,在操作中探究知識,在練習中理解知識,在應用中鞏固知識。在教學《微笑著承受一切》時,在感悟到桑蘭的可敬與可愛后,我創設了情境:在了解桑蘭的這些事跡后,如果此刻去探望桑蘭,站在桑蘭面前,你會對桑蘭說些什么?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課文。這樣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供盡可能多的活動、表現和發展的機會,久之,學生形成能探究的能力。
四、課堂教學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成就動機,使學生善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課堂教學這種群體活動中,教師要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并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感受成功的愉悅,使他們善于探究學習。如教學《廬山的云霧》時,讓學生在小組里朗讀,一邊讀一邊想象,入境如情,體會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讓朗讀能力好的同學生情并茂的朗讀,通過他的朗讀,讓大家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的寫出云霧的特點,對于朗讀能力比較差的同學鼓勵他向小組里朗讀好的同學模仿學習。從學生的實際與需要出發,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萌.讓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J].課外語文,2016,(15).
[2]顧阿艷.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2013,(11).
[3]殷信璐.小議在小學語文活動的開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讀與寫,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