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偉
(臨沂第三中學)
優化課堂的教學設計,是提高任何學科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直是當下高中生物教師關注的話題之一,同時也是推動高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高中生物作為高中生必修的學科之一,其在教學地位中必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避免錯誤的教學觀念導致教學過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優化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設計,能夠進一步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
教學設計優化方式高中生物教學效率高中生物學科作為高中整體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優化其課堂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結構的學習,同時不同的教學方式還能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高中生物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時的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出發點,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在教學課程上落實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才能逐步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
一、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必要性
優化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從而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的課堂。興趣,對于學生來說,相當于一把學習的金鑰匙,當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了興趣,在其學習過程中才能做到專心致志、善于對事物觀察和理解,記憶力也能增強,同時對未知的事物容易產生積極的探索精神。
教師在設計有效的生物教學課堂時,需要利用學生的興趣特點,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例如,在講解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興趣,將“每一片在陽光下的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這一概念放在日常生活和實際現象的連接點上,通過“綠葉的生命活動”引導學生得出樹木的存活狀態,再將其引申到我們人類的生活之中,以此告訴學生這種生命活動與我們生活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究思維。其次,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激活其強大的探究思維,利用學生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等一種根深蒂固的內心需求,創設這種精神需求的教學課堂,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教學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在講解高中生物選修一專題3課題1《菊花的組織培養》時,教師可以采用課內與課外結合的教學模式來加強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深刻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新的知識,從而實現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教師在優化教學課堂設計時,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引導線,貫穿整個教學課程,對高中生物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措施
(一)在理性的生物課程中建立和諧、輕松的課堂環境
生物課程所謂的理性,一方面,是指生物科學是一門理科的學科;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指該學科的學習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礎上才能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根據教科書對課內知識進行系統性的講解,而學生由于對知識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教師這種講解模式下對知識的吸取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上,必須要轉變自身的課堂角色,還要更新教學觀念,努力營造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教學環境。
例如,在講解高中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課中“噬菌體浸染大腸桿菌”的實驗時,教師可以采用語言上的幽默感,加強學生對病毒DNA概念的理解,如在分析“病毒DNA注入到大腸桿菌中”這一操作的實驗效果時,教師給學生說:“病毒DNA進入到大腸桿菌的家中后,不僅吃別人的、住別人的、還用別人的,最后還把別人家的房子給拆了,真是個沒良心的家伙。”類似于這種風趣幽默的話語在生物教學課程中可以多加采用,不僅能夠使原本嚴肅的教學課堂活躍起來,還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連接生活的生物課程中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重視
生物學科的許多知識規律和結論都是通過反復的生活實驗得出的,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生物知識概念時可以根據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引發學生對此現象的探究性學習。高中生普遍都有較強的求知欲望,特別是對自然界中存在的未知現象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恰好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學習。一方面,教師需要對自身提出要求,要求自己掌握足夠的教學資料,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自己準備的教學資料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導學生在對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的觀察中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積極利用一切可調控的因素,為學生創造與之相關的生物實驗,給予學生生物學習的體驗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選修一專題2課題3《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一課前,教師可以做好充足的備課資料,給學生指導顯微鏡等實驗設備的正確使用方式,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微生物的分離狀態,在過程中給予幫助和鼓勵,促使全體學生能夠勇于實驗操作,加深其對課本概念性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
(三)在直觀的生物課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重現知識原理
高中生物課程作為一門直觀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生物的知識內容和形態結構在教學課本中大多都是采用圖解的方式呈現的,教課書通過這些圖解的直觀方式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快的找到知識的突破點,而教師在優化教學課堂時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采用多媒體技術對概念知識進行原理重現,加深學生對難以掌握的知識點的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能夠有探究性的思考方式。
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課的知識點時,教師對學生講解光合作用發生的整個過程時,即使使用到課本上的圖解形式進行講解也難以使全體學生都能夠掌握到這一知識點,因此,教師便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的形式將光合作用的全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在學生腦海里加深直觀的印象。同樣的,這種方式也可以運用到生物學科中較難的公式和概念中去,比如,在對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播放視頻的方式將這些物質變化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加深學生對生物現象的理解。
(四)在概念性的生物課程中實行課堂提問加強學生的思考
概念性的知識是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高中生對生物的學習需要建立在對知識概念的熟練掌握上。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對概念性的知識內容不能只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掌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采用課堂提問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做到問題所具有的思維性和深度性,才能更好地加大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
例如,教師在講解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變》時,可以向學生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如“基因突變是什么”“基因突變一般發生在什么時間”“導致發生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有層次感的問題,對“基因突變”這一概念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掌握“基因突變”的規律,從而促使學生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生物教師,在優化教學課堂設計的同時,必須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善于利用周邊一切可控制性的因素轉變課堂氣氛,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加強學習,最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敏.以創新的理念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成效——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4,(17):63.
[2]郅航.高中生物教學的高效課堂[J].神州,2014,(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