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紅
(福建安溪縣第六幼兒園)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讓幼兒親臨大自然,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積極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從而獲得豐富的感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簡稱指南)更是把幼兒探究作為科學領域的核心目標,在貫徹《指南》精神中,扎實開展園本教研活動,通過研讀科學領域的目標及各年齡段的典型表現、參與式交流體會、案例分析、一課多研等形式,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世界。
《指南》科學活動興趣探究自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已經4年了,這是繼2001年頒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10年后,我國幼兒教育出臺的又一個重要文件。《指南》提出的教育目標可以勾畫出某個年齡段末幼兒學習與發展狀況的大致輪廓,對幼兒教師提供了具體可操作性的指導,起到導向的功能,學習《指南》、領會其精神實質是當前幼兒教師的一項重要而又根本的任務。我園以學習貫徹《指南》為契機,以科學領域為切入點,幫助大家更深入理解《指南》、內化《指南》精神,以科學的教育理念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筆者結合《指南》中科學領域的三個目標,談談在科學活動中貫徹落實《指南》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興趣——幼兒科學學習的前提
《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從這條目標我體會到一點,那就是大膽放手,讓幼兒主動參與,激發探究興趣。為此,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前提。自然角是幼兒認識自然角的一個窗口,在自然角創設中,我們改變了以往教師阿姨包辦的做法,讓每個孩子都參與種植管理活動。在自己專屬的花盆上做個自己喜歡的標記,比一比誰的小豆苗長得快,“老師,你看豌豆開始發芽了,從泥土里冒出嫩嫩的綠芽。”豆豆喝到水了就發芽了,對嗎?”“那它什么時候再長高”……每天清晨,孩子們都會如約而至來照看小豆苗,為自己種植的種子發芽而歡呼雀躍,為因水分過多爛死的種子傷心難過,并發出各種疑問。“那你們想個辦法,怎樣能更清楚的看出豌豆在長高?”我的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那么拿個尺不就行了,每天量一量,就知道有沒有長高了。”有的孩子提議用尺來幫小苗量身高,于是按孩子的要求我們自制了一把長尺插在豌豆旁,每次經過那里,孩子總要蹲下來看看、量量,期盼著它快點長大。當這個觀察告一段落時,又可以引導孩子發現泥土中的豆子與水中的豆子其生長情況是否一樣……這樣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連接起孩子觀察的橋梁,使孩子在有目的、觀察、發現、記錄中獲得有關自然的知識,自然地激發了幼兒觀察的興趣。這樣的活動孩子自己做的、想的,自己去發現探索的世界,就能極大地調動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解放孩子的雙手,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自主地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讓小小的自然角成為幼兒學習的第二課堂。又如,大班的孩子對于陀螺很是喜愛,經常看到他們用花片、積塑等玩具自己拼插陀螺,然后比賽誰的陀螺轉得快、轉得久,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如知道陀螺轉動需要轉軸、轉盤和支撐點等,但在玩中也碰到了疑惑:“老師,王睿杰真厲害,他做的陀螺每次都能轉得最久。”“大陀螺、小陀螺誰轉動更久?”當他們在玩陀螺時就已經產生了好奇之心,但是要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探究興趣,就必須有老師的指導。于是,我們組織孩子開展一次有關陀螺的科學探索活動,讓孩子自由進入陀螺樂園,第一次探索重在引導幼兒選一個和自己不同形狀的陀螺比比,看誰的陀螺轉得久,探索陀螺轉動與轉盤形狀的關系,第二次探索提供軸心點不同的陀螺,引導孩子探索轉動與軸心位置、力度的關系等,孩子們在探索中反復與同伴比一比、說一說,個個不服輸,極大調動了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在玩一玩、做一做、試一試的過程中孩子們自然地發現了陀螺轉動的秘密。這看似簡單的游戲,卻激發了孩子探究的激情,有了好奇心和興趣,探究充滿樂趣!
二、探究——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
《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對于這條目標的解讀,應該從兩方面進行,即“初步”和“探究能力”。“初步”是指在幼兒階段可以進行簡單的,幼兒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實踐活動,“探究能力”是幼兒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的能力的綜合表現。幼兒正是運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在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探究能力的,探究是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核心價值。因此在科學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尊重、支持的環境,以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如大班科學活動《斜坡滾球》為幼兒提供了長短不同的斜坡道、小球、積木、小桶、籮筐等材料,分三次操作:第一次操作是感知與發現球在不同斜坡道上的速度變化,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在斜坡道上玩球,感知球在斜坡道上的滾動狀態;第二次操作是實驗比較球在兩個不同高度斜坡道上的速度,集體驗證第一次操作中獲得的個別結論;第三次操作是經驗遷移,運用斜坡原理解決問題,幫助球兒進入小桶。三個環節由淺入深,步步推進,體現科學探究的過程,做到幼兒自主探索在前,教師觀察引導在后,主要表現在:(1)個別結論在前,集體驗證在后。對孩子們來說,斜坡滾球最有趣的不是比球在兩個不同高度坡道上的速度變化,而是球在坡道上滾動的感覺,他們熱衷于球在一個個坡道上滾,不喜歡規矩太多的比賽。為此,我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興玩球,在玩球中感知球在外力作用下或者在不同坡度上的速度變化,得出自己的個別結論。而后在分享交流個別結論的觀點爭執、碰撞,在爭論中激起了幼兒求證的欲望,此時比賽就會成為他們的內需,實驗驗證才真正產生實效,游戲自然進入到下一個環節:比賽兩個不同坡度坡道上的速度。這個環節的設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遵循幼兒探究學習規律:操作在前,結論在后。(2)幼兒探索在前,教師提升在后。三次操作活動讓幼兒充分積累各種實踐經驗,如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玩球,幼兒自主空間大,他們一會兒在低斜坡道上玩,一會兒在高斜坡道上玩,一會兒用力往下推球,一會兒又用力往上推,在完成兩個坡道上的比賽后,幼兒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我適時拋出問題:讓幼兒運用斜坡秘密幫助球兒進入小桶的難題,逼迫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選擇輔助材料、設計搭建方式、調整斜坡高度”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一會兒喜笑顏開,一會兒又皺緊眉頭,在親自動手搭建斜坡的過程中,把之前積累的科學原理和眼前的問題聯系起來,進行比對、修正,從而成功地讓小球進入小桶,教師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上鼓勵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解決方案,最后再幫助幼兒梳理提升經驗:連接兩個斜坡道的方法;用多塊短坡道搭起高低起伏的長坡道的方法等。教師要做好幼兒學科學的引路人,引導幼兒去探索、去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三、自然——幼兒科學學習的搖籃
《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3:在探究中認識事物和現象。我對這一目標的理解為幼兒對事物和現象的認識,都是在幼兒感知、體驗、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獲得的,是幼兒探究過程的必然結果。這些事物和現象涉及到動植物、物質與材料、天氣與季節、科技、環境等,是舉例性的,是探究的載體。讓幼兒的科學教育回歸自然,回到真實、鮮活、豐富的生活中來。變化莫測、奧秘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探索、學習的最佳場所,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探索獲得科學知識是《指南》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如現在的孩子們對蚯蚓的認識大多從圖片、視頻里看到的,真正去近距離認識蚯蚓的孩子少之又少,為此在大班常識類活動《蚯蚓》中,我把課堂移到了幼兒園的小菜地里,聽說要帶他們在挖蚯蚓,幾個調皮的男孩子很是興奮,一副躍躍欲試,不待我發問,幼兒就提出了一連串天真童趣的疑問:老師,蚯蚓的頭在哪?鼻子、嘴巴呢?它沒有腳怎么能走路呢……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我并未回答,而是告訴幼兒自己去觀察。幼兒三五成群拿著小鏟子在菜園里興致勃勃的挖開了,最后在阿姨的幫助下勉強挖到了三條蚯蚓,幼兒意猶未盡的把蚯蚓放到小盒子了回到了教室,在路上興奮地談論著挖蚯蚓的事情,由于蚯蚓數量太少,我便不急于組織幼兒觀察,而是布置任務:利用雙休日讓爸爸媽媽帶領他們到農村老家去挖蚯蚓,周一早上,不少孩子就帶來了蚯蚓,我把蚯蚓分別裝在幾個透明的玻璃缸里,鼓勵孩子去捉一捉、摸一摸、看一看,蚯蚓長得怎么樣?觀察它是怎么走路的?為了便于幼兒能更清楚觀察,我還提供了放大鏡,找一找蚯蚓的頭在哪里?頭上有什么?“老師,蚯蚓它喜歡吃什么呢”孩子們新的問題又來了,這時我給予幼兒一些提示:蚯蚓它生活在泥土里,它有可能吃什么呢?你們去試試吧,泥土里有爛樹葉、菜葉、草兒,蚯蚓肯定吃這些東西,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經驗又忙開了,可是過了兩三天也沒看見蚯蚓吃這些東西,孩子們有些失望了,蚯蚓到底吃什么呢?孩子們有些著急了,怕餓著蚯蚓,向我投來了求助的眼光,這時我沒有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建議大家一起去網上查閱。收集資料是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積極性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在我的提議下,幼兒熱情高漲的上網查詢,經過查閱后他們了解到蚯蚓吃泥土里的爛水果、樹葉等垃圾,而且拉出來的糞還可以作肥料。更讓幼兒驚奇的是:有些國家專門養了蚯蚓來處理垃圾。對蚯蚓的研究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大多數孩子對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再生能力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始終在自發地主動活動,教師只作為一個聆聽者、引導者,共同參與這個活動。
在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靈活綜合運用不同形式,指導幼兒科學探索活動,重視操作過程,善于啟示幼兒的質疑,讓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真正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情感和積極的態度,從而提高幼兒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