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內科臨床治療方法和臨床療效。方法 7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按照雙盲法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8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替普瑞酮,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幽門螺桿菌(Hp)轉陰率以及治療后的疾病復發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4.7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95%, 研究組治療后Hp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研究組復發率為2.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79%,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上, 替普瑞酮的應用, 可有效促進臨床療效和Hp轉陰率的提升, 降低疾病的復發率, 具有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
【關鍵詞】 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內科;替普瑞酮;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65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消化內科常見疾病, 是以胃黏膜腺體萎縮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腹痛、惡心、食欲不振等[1]。慢性萎縮性胃炎易復發, 同時也是胃癌演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2]。本次研究在臨床常規西藥的基礎上加用替普瑞酮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 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凌海市結核防治所2013年1月~2015年
12月治療的7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的診斷標準, 排除患有其他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藥物過敏者和意識障礙者。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參加本次研究。76例患者中, 男41例, 女35例, 年齡49~76歲, 平均年齡(61.2±5.3)歲, 其中, 腸上皮增生重度患者8例, 中度患者38例, 輕度患者30例;腺體萎縮重度患者7例, 中度患者37例, 輕度患者32例。將76例患者按照雙盲法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8例。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以患者的Hp感染程度為參照, 采用三聯抗菌療法對患者進行為期1周的治療, 若患者存在反酸癥狀, 則可給予患者口服奧美拉唑(修正藥業集團長春高新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3484), 20 mg/次,
1次/d, 睡前服用;若患者出現噯氣、腹脹癥狀, 則可再給予患者口服多潘立酮(江西匯仁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1268), 10 mg/次, 3次/d, 于餐前30 min服藥。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 再加用替普瑞酮(衛材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93656), 50 mg/次, 3次/d, 于餐后30 min內服用。
1. 3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惡心、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均消失, 食欲恢復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中, 有2~3項消失;有效:惡心、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存在加重情況。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Hp:對患者進行尿素酶試驗和病理學檢查, 檢查結果均顯示呈陰性。治療后,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半年的電話隨訪, 了解兩組患者的疾病復發情況, 并進行對比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愈18例(47.37%), 顯效11例(28.95%), 有效7例(18.42%), 無效2例(5.26%), 總有效率94.74%(36/38)。對照組:治愈12例(31.58%), 顯效9例(23.68%), 有效9例(23.68%), 無效8例(21.05%), 總有效率78.95%(30/38)。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455, P<0.05)。
2. 2 兩組患者的Hp轉陰率以及復發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中, 有35例患者Hp轉陰, 轉陰率為92.11%, 治療后半年未出現1例疾病復發患者, 復發率為2.63%;對照組患者中, 有27例患者Hp轉陰, 轉陰率為71.05%, 治療后半年出現6例疾病復發患者, 復發率為15.79%。研究組患者Hp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 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均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后, 需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 否則,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會發展成為胃癌, 危及患者的生命[3-5]。
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時, 需注意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為幽門螺桿菌, 因此需首先進行Hp的徹底清洗, 以有效降低胃炎對患者機體的損害[6-8]。幽門螺桿菌致病的原因:①幽門螺桿菌可產生細胞毒、空泡毒素等多種能夠損傷胃黏膜的蛋白物質, 并誘發自身免疫性反應, 致使炎癥的發生[9-11];②幽門螺桿菌可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刺激, 引發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 促使免疫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以及腫瘤壞死因子等, 進而導致繼發性炎性反應, 損傷胃黏膜;③幽門螺桿菌還會自發生成和分泌脂多糖、溶血菌素以及多種酶, 均會不同程度的損傷胃黏膜, 致使患者出現炎性反應[12-15]。
本次研究中, 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替普瑞酮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 由上述結果可知,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4.74%)明顯高于對照組(78.95%)(P<0.05), 表明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治療上, 替普瑞酮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臨床療效的提升。同時, 研究組患者的Hp轉陰率(92.11%)明顯高于對照組(71.05%), 復發率(2.63%)明顯低于對照組(15.7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替普瑞酮還能夠有效促進Hp轉陰, 降低疾病復發率, Hp轉陰后, 由幽門螺桿菌導致的炎性反應也會減弱, 更利于患者的康復。替普瑞酮可發揮出廣譜抗潰瘍的功效, 有效抑制潰瘍。同時, 替普瑞酮還能夠有效促進胃黏膜的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 加強胃黏膜防御能力, 使磷脂質濃度和黏膜血流量提升, 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治療上, 可聯合應用替普瑞酮, 促進臨床療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天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消化內科臨床治療體會.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8(7): 125-126.
[2] 劉俊杰, 張紅燕, 張鳳梅, 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內科臨床治療體會.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13):165-166.
[3] 瞿萍.開胸順氣膠囊聯合阿莫西林等治療胃炎60例.中國藥業, 2012, 21(20):96.
[4] 張根長.硫糖鋁聯用黃連素治療慢性頑固性胃炎94例.中國藥業, 2012, 21(8):85-86.
[5] 侯翠敏.生長抑素治療老年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大出血患者的療效評價.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3):97-98.
[6] 葉富. 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內科治療臨床分析. 健康必讀旬刊, 2013, 12(12):158-159.
[7] 吳改玲, 藍宇, 丁宜, 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的調查.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5, 13(11):1362-1364.
[8] 吳建福. 慢性萎縮性胃炎內科治療臨床分析. 醫學信息, 2013(25):506.
[9] 朱家芹.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不同病理改變HP感染的相關性研究. 醫學與社會, 2015(B5):127.
[10] 黃曼玲, 孫圣斌, 徐丹, 等.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鏡下的不同胃炎及病理之間的關系. 實用醫學雜志, 2014(14):2245-2247.
[11] 林怡, 章愛梅, 曲美婷. 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病理學關系. 醫藥衛生:引文版, 2015(9):248.
[12] 王偉. 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9):163-164.
[13] 林根友, 謝海萍.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不同病理改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0):2400-2402.
[14] 唐曉輝.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不同病理改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系的研究. 醫藥, 2015(9):268-269.
[15] 張佑紅.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不同病理改變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10):1341-1342.
[收稿日期: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