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洲,杜紅偉,馬 駿,王永安,2
(1.西華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2.首都體育學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服務西部基層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研究
吳俊洲1,杜紅偉1,馬 駿1,王永安1,2
(1.西華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2.首都體育學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作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宣傳體育文化的一種途徑,不斷擴大體育文化研究的方向與內容,向更多地區延伸,并積極地向更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滲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立足于社會變遷背景下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分析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所面臨的困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作為服務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機構,為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促進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融合、深化與發展。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西部基層體育;策略
1.1 建立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宗旨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與中國奧林匹克博物館、中國體育博物館三塊牌子一個機構,是國家體育總局直屬事業單位。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屬國家體育文化發展戰略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中央提出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方針,進一步推進中國體育文化的研究,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在全國部分院校建立了一批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其主要宗旨是以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建設規劃,按照“開放、流動、協作”的方針,加強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拓寬研究領域,使體育文化研究的科技人員能夠聚集到體育文化科研基地,關心支持體育文化科研基地的建設;同時,要充分利用創新平臺的優勢,積極開展體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深體育文化的內容,繼推動體育文化繁榮與創新,促進高等學校學科建設。
1.2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分布
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部分地區高校建設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可以更高效率、更細化地進行不同區域、不同特征的體育文化研究,將不同地區、不同特征體育文化研究整合,創新體育文化發展機制,改善體育文化工作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從而更好地發展我國的體育文化事業。到目前為止,全國共建有體育文化研究基地100余所(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審批和建立處于動態變化中,因此其數據是相對數據),在西部地區總共有體育文化基地35所(表1),其中分布在綜合類院校的基地有18所,占51.4%,分布在師范類院校的基地有15所,占42.9%,分布在專業體育類院校的有2所,占5.7%。從數量上來看,西部地區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占有較大比重,這為促進西部地區體育文化的研究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支撐。

表1 西部地區高校建立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一覽表
2.1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主要功能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高校作為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重要依托,可以集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進行多方位的體育文化研究。同時,體育文化研究基地也可以利用高校的優質資源走特色發展的道路。高校區域分布的差異為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差別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因此,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功能也因所在高校的地域差異而有差別。但從共同性來看,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主要功能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體育文化教育功能,高等院校作為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重要支撐,在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中有著獨特的作用,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可以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平臺,加強體育文化教育建設;體育文化交流功能,體育文化研究基地以當地高校為依托,滲透到周邊區域,汲取民間優秀的文化養分,在互動中加深與鄉鎮地區的體育文化學術交流;體育文化發展功能,利用高校地理位置的特點,積極參與到區域特色體育文化建設中去,促進地方體育文化的建設;體育文化服務功能,以特色文化開展、學校體育、大學生“三下鄉”活動,以市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為特色體育文化快速發展服務。
2.2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管理體制
隨著中國體育文化事業改革進一步發展,加強體育文化發展管理體制建設尤為重要。加強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管理體制是為了更好服務于體育文化發展需要,更好地為體育文化提供發展路徑,使體育文化得到繼承與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僅僅是作為地方高校在建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指導”角色而淡化了“領導”角色,因此,造成各地方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歸化管理缺失,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管理體系斷層”的尷尬問題。因此,在強化指導關系的同時,進一步增強發展中心對地方高校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領導關系也勢在必行。圖1是高校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管理路徑圖,可以看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應通過地方高校,加強對體育文化基地的組織領導,體育文化基地在學校的協同管理下,加強自身的組織建設,以強化其為地方體育文化研究與發展服務的主要功能。

圖1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管理路徑圖
2.3 組織結構構建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建立高校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就是對所依托單位高校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時也對高校體育文化基地的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為一個地區性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成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十分重視的重要合作組織。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設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公共的、有效的空間,一方面可以加快促進高校學科建設和課程結構,促進研究成果向生產力的轉變,改善人才培養機制,為國家、社會培養創新應用型的復合人才;另一方面,基層民族體育文化通過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得以繼承與發展,大大推進基層民族體育文化項目的融合與創新。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校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主要組織結構如圖2。體育文化研究基地領導機構設主任1名,常務副主任1名,下設辦公室、文化活動科、財務科、外聯科以及課題管理科等5個具體業務科室,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5~7名,負責日常工作的運轉。

圖2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組織構建
3.1 體育文化服務
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應該呈現一種多元化、多方式、廣范圍的形式,利用休閑娛樂課程時間或者周末、寒暑假時間,以體育業務下鄉的活動形式,以學院或者年級為單位,為周邊地區提供無償的體育勞動服務。如宣傳體育健身方法,提供體育保健知識,組織修整體育場地的衛生設施保障,美化各個鄉鎮宣傳欄,幫助當地政府完善體育管理的文件等。
3.2 體育文化開展
西南地區是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吸引人們到這里親身體驗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獨有的精彩,這樣就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民族傳統文化在無形中得到新的發展。
“百姓講堂”是高校與村鎮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涵蓋的是中老年人群。鄉鎮用來運動的場地設施有限,所能進行的體育項目就會受到限制,“百姓講堂”就是高校為鄉鎮中老年人群如何在有限的場地設施情況下得到最好的運動效果提供指導,而且還會為他們提供體育運動知識,使之了解在運動前后如何進行身體關節部位的保護與康復等。參與民族體育運動會是另一種形式。不同的民族地區都有他們獨特的地理環境,如何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使當地的居民得到更好的身體鍛煉,這也是作為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高校所要參與研究的。了解到民族體育文化的特點,以民族體育項目為內容,形成以運動會形式的民族大眾參與的娛樂活動等。
文化開展的多樣化有助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學校體育文化得到更多層面的發展;有助于民族體育文化得到傳播與傳承;有助于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建設完善。
3.3 體育文化下鄉
大學生“三下鄉”是在暑期開展有關文化、科技、衛生下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重要分支,以農村鄉鎮、基層企業和中小學校為服務地,深入農村鄉鎮,體驗基層民眾生活,調研基層社會現狀,傳播先進文化和科技。
體育文化下鄉范圍涉及市區、鄉鎮、學校中群眾體育開展,民族特色文化、民族體育文化及民族節慶日傳統文化等。
3.4 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研究
積極利用少數民族優勢體育資源促進西南地區學校體育教學水平,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體育;深化學校體育組織建設,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優勢庫;擴大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積極組建專業教師培養機制,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在校園中得到可實施性發展;發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優勢,結合高校建設特點,彰顯學校體育的地方特色和個性價值。
4.1 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建設與構成
西部基層體育文化建設是近年來倍受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領域。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發展是我國體育事業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涵蓋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民族特色傳統項目,建設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是中國先進體育文化中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重要抓手。
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建設是由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共同參與構成,必須重視傳統體育文化帶給人的積極作用,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更多地關注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開展,關心區域間的民族經濟發展,建設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解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民族經濟建設等,改善教育、衛生條件,豐富民族文化生活,提高民族地區間傳統體育文化交流,實現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進步。
4.2 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無數朝代更替與進步中逐漸形成的。各少數民族依據自身生活的環境發明和創造了屬于自身特點的傳統體育活動,并不斷融合與傳承,成為當今社會體育文化延伸的方向。在現如今以經濟快速發展為主的背景下,產生于特定地域和特色文化背景的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面臨著來自現代化、全球化的沖擊。以現代奧運會和國際單項運動聯合會組織的比賽為核心,體育競賽全球化已呈現出一個比經濟等領域更為國際化的態勢,由此改變了各民族傳統體育原有的生存環境,使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經調查,西部地區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現代化的沖擊下正面臨著衰退的境遇。由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一部分彌足珍貴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再適應于現在的人們生活娛樂健身需求;另外娛樂方式、生活方式上不同程度的改變以及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使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不再適應現代市場發展形勢,人們由地域群居化的自娛自樂向居家自娛轉變,直接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參與造成影響,部分傳統民族體育活動處境艱難,甚至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然湮沒于歷史長河中。
4.3 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需求
以“一帶一路”為發展契機,多方位促進西部基層地區經濟建設與文化的傳播發展,加強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的融合。以群眾體育活動與民族體育活動為主體,處理好西部基層地區體育與現代體育的關系,創新城鎮群眾體育與民族體育活動相結合的聯動模式,多渠道促進西部基層體育與現代體育的融合,延伸西部基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保障西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當今國際形勢下向正確方向發展。保障民族傳承下來的特色傳統體育活動,規避現如今體育發展中存在的異化現象。同時要保護生態居住環境,防止生態的惡化,運用最理想的科學化手段,避免世俗化。
5.1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服務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要服務于西部基層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首先必須要保證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良性發展,培養、發掘服務西部基層體育文化發展的人才,也不外乎做好體育文化人才的東出西運,可以把優秀的體育人才輸送到西部進行科研交流,同時進行必要的體育文化的宣傳工作,從而建設有特色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示范區。其次結合西部基層體育文化特色進行有針對性的發展。最后可總結為發展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必須大力發揚“4個堅持”:
1)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體育文化改革創新。密切關注全民健身新理念、新經驗;關注民族區域特色體育文化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
2)堅持區域體育文化內容的多元化、系統化。開辦地域性、民族性、本土性強的健身欄目;舉辦區域性、社區性體育活動競賽;開展體育文化、健身健美等養生講座,豐富全民體育文化生活。
3)堅持體育文化宣傳的科學化水平,增強社會體育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在宣傳的主要內容上,要注重科學體育文化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4)堅持體育人才向西部輸送、宣傳多渠道、多途徑。擴大宣傳版面,增加宣傳時間,提高體育文化宣傳管理的力度和質量。
5.2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對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的意義
1)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是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步伐的快慢;同時,這也是實現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建設的客觀需要。必須準確把握體育文化研究基地與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的聯動因子,實現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長足發展。
2)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是確保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建設穩步向前的重要因素,從本質上分析,完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確保發展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重要因素。優質高效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才能使基地建設工作人員調整好工作心態,保證工作效率,促使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途徑。
3)大力推進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設可以為社會體育文化的發展供良好的社會效益。另外,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的建設也為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4)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設為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營養,更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活觀念,因此,完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設也是更好更全面地為西部基層地區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打下基礎。
6.1 結 論
1)全國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區域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獲批學校的類型及層次有待進一步優化。
2)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自我管理較為松散,建設特點不突出,組織程序不規范,運行與保障的機制不健全。
3)西部基層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的進度緩慢,工作推進面臨諸多障礙,體育文化建設的政策執行不力,組織推進不力,保障措施不力。
4)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在推動基層體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明顯,與西部基層體育文化發展建設的互動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6.2 建議
1)建議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從頂層設計層面,出臺更多的操作性強的管理性文件,以規范對各地方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管理。
2)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設置數量應適當控制,注重已批準基地質量建設,注重內涵發展,注重建設實效。
3)根據事實情況,制定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設等級標準,并定期對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設進行等級性評估,引入競爭機制和末位淘汰機制。
4)繼續舉辦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會議,并定期舉行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設以及服務地方體育文化發展與建設的經驗交流會,使體育文化研究基地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建設。
[1]何斌,羅湘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6).
[2]劉建國,范秦海,朱云波,等.華北地區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J].體育學刊,2006,13(1).
[3]周小洪,曹締訓,楊永德,等.體育產業結構政策初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4).
[4]虞重干,李志清.加強農村基層體育文化研究的歷史契機與現實需要[J].體育科學,2005(6):16-17.
[5]霍紅,孫淑惠,王洪珅.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走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4):33.
[6]楊樺.2008年奧運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影響[A].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理論與實踐[M].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編,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7.
[7]孫德朝,張興富,龐元寧.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未來趨勢——以彝族為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
[8]張憲光.談基層群眾文化的現狀與發展[J].今日科苑,2008(8).
[9]沈蓓緋,紀玲妹,孫蘇貴.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現狀及路徑研[J].學術論壇,2012(12):20-22.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Base serving for grassroots sports culture in West China
WU Jun-zhou1, DU Hong-wei1, MA Jun1,WANG Yong-an1,2
(1.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70009,Sichuan,China; 2.DepartmentofPostgraduates,Capital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Beijing100191,China)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Base as a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is a way to promote sports culture. It has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extended to more areas, and actively to mor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infiltration, showing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It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wester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hange, and analyzes the dilemma faced by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western China. Sports Culturer Research Base a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to serv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western grassroots areas, and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western China,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 western grassroots areas.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Base; grassroots sports in western China; strategy
2016-11-28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西華師范大學體育文化研究基地重點課題(014A001)階段性成果。
吳俊洲(1992- ),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王永安(1979- ),男,在讀博士,碩導,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體育文化發展。
G80-054
A
1009-9840(2017)02-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