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力其 皮曉芳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省 昆明市 650051)
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適配度研究
褚力其 皮曉芳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省 昆明市 650051)
文章通過測度2006-2015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適配程度,發現河南省產業結構偏離度以及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系數與國際標準適配情況較差,進而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測算出河南省就業結構滯后產業結構的具體時間。最后在符合國家政策和河南省自身特點的前提下,針對如何更好地提高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適配度提出對策建議。
產業結構;就業結構;適配度
產業結構調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而產業部門又是就業的載體,那么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會反應在就業結構的變動上來(薛雙喜,2011)[1]。配第·克拉克定理(1940)揭示了勞動力在各產業部門間流動的規律,他認為勞動力以收入的差異為主要因素在三大產業間進行轉移。此后,Simon Kuznets(1971)認為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會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更多與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的升降呈正相關的關系,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比則會不斷上升,并在工業化進程后期趨于穩定;Chenery(1986)則指出,在工業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調整會出現時間差,也就是就業結構的優化配置會滯后于產業結構,而發達國家在兩者的調整中基本同步。
國內學者也在不同程度上探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適配關系,范劍勇等(2001)首先測算出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37%-9.50%,闡述了就業結構相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性[2];孫建和周兵(2008)在通過引入“潛變量”,證明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關性在統計上是顯著的[3];而張抗私與高東方(2013)利用“協調系數”“結構偏離度”等指標測度了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協調程度,并進行了多角度實證研究[4]。
2015年河南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7010.25億元,僅次于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連續十五年居全國第五,已成為國內新興經濟大省。而從“十一五”時期至今也是河南省全面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產業結構的攻堅時期,與之相應的就業結構調整也進入了關鍵階段。本文將根據歷年《河南統計年鑒》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數據,描述2006-2015年河南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及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分析兩者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適配程度及其內在聯系。
(一)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情況
1.河南省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變化。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從2006年的15.1%下降到2015的11.4%,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從2006年的53.8%下降到2010年最低的55.5%,隨后又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48.4%;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經過“十一五”期間的上下波動后,在2011-2015中逐年上升到的40.2%。
2.河南省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的變化。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由2006年的53.3%下降到2015年的39%。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從2006年的23.6%升到2013年最高的31.9%,之后窄幅波動持續到2015年的 30.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由2006年的23.1%穩步上升到了2015年的30.2%。

表1 河南省產業總值與就業總值的構成
(二)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分析

通過對比世界上各國工業化的不同進程,(Sims,1972)得出了“多國模型”中人均GDP和就業結構偏離度變動規律的三種模式,參考河南省2006-201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本文列出第三種國際標準模式(表2)。

表2 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的國際標準模式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各國人均GDP的升高,除了第一產業呈現出負值的低水平波動外,第二、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均呈現快速趨近于零,并穩定在零左右。

表3 2006-2015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人均GDP的上升,河南省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始終為負值,以-0.70為軸呈上下波動態勢;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則逐年下降,在2009年下降到1.0以下,2015年為0.57;第三產業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2006年從最高點開始下降,2010年達到凹點,此后逐年上升至0.33。
2007年,河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2000美元,在2014年更是超過了人均6000美元,但對比各產業產值及從業人員比重,與國際結構偏離度標準依然存在差距。第一產業一直存在較大的負值,反應出第一產業的產值增加量較低,并且仍占有數量龐大的從業人員;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從2006年的1.28下降到2015年的0.57,說明河南省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增加值大于其對應產業產值的增加,這與國際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是一致的,也符合“十一五”期間“兩個加快、四個轉變”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較高的數值可以看出同其他產業相比,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有著吸納部分勞動力的潛力;相比前者,第三產業則呈現出總比重過低的特點,15年所占比低于全國平均值10.3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區居末尾,說明第三產業就業出現明顯不足,并且結構效益較低。
國內外歷史經驗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演變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就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就業結構的調整也會反過來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改變并不是同步的。本文利用到了Moore結構值這一指標。首先,運用空間向量測定法,以三次產業產量比例及其就業比例數據作為空間中的向量,以年份為單位構成一組n維時間向量(本文選取五年跨度為基期樣本),把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兩組向量間的夾角看作兩者之間變化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1)計算出子彈在母彈中的位置及母彈旋轉對各枚子彈的初始拋射速度,用蒙特卡洛方法處理阻力系數后建立子彈外彈道計算模型,經對490m、630m、950m拋射高度實測和仿真散布進行對比,說明該方法建立的模型合理;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波動區間并不是很大,基本穩定在0.01-0.08之間。波動較為頻繁,最多的連續性增降現象只持續了3年,就業結構的波動相對更為平緩。通過進一步觀察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在2006年和2009年的兩個波谷分別在就業結構的2011年和2013年出現,后者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

圖1 2006-2015年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Moore結構值變化

通過計算可知,灰色關聯度在滯后時間為4時達到最大0.964,即河南省就業結構對比產業結構滯后4年,就業結構的波動與產業結構的波動滯后時間基本相符。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河南省就業結構滯后產業結構時間跨度為4年。
本文通過分別計算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可以得出第一產業略低,二、三產業波動趨近于0,發展趨勢整體向好的結論。而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化方式與國際標準背離,并不能說明其產業結構趨于惡化、人力資源不匹配,這只是在“十一五”后全國大規模產業結構政策調整的背景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變階段,這一演變階段是結構優化而不是惡化。最后,本文通過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的Moore值,發現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波動較為頻繁,大體規律是逐年高低相間排列,但波動所在區間較小。為了精確量化滯后時,運用灰色關聯度法計算出河南省的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4年。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農業升級,推進產業化進程。
(二)提升工業化水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河南省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雖然逐年遞減,但依然偏高過高,這說明了依賴地理位置及資源的工業產業吸納勞動力能力下降。而改造傳統產業,加大深加工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適度發展鋼鐵、煤炭、電力等勞動力吸納較多的傳統行業,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拓展產業鏈條,加強產業輻射作用,逐步實現勞動力的產業間轉移,提升產業競爭力,充分將新興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發揮到最大。
(三)優化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其產值占總產值數的比重偏低。而河南省位于我國中部,交通四通八達,在此基礎上郵電、商貿、交通運輸業應該成為產業升級主力軍。與之相匹配,完善市場體系、構建商品物流中心、拓寬勞動力就業渠道也應受到重視。此外,結合河南省的資源優勢,可以相應發展教育、會展、旅游、休閑服務等行業,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努力把河南省建設成為教育、文化、旅游大省。
[1] 薛雙喜.河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2011.
[2] 范劍勇,顏燕.改革以來就業結構變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宏觀經濟研究,2001(9):43-47.
[3] 張抗私,高東方.遼寧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3(6):80-90.
[4] Kade G.Interindustry Economics by H.B.Chenery; P.G.Clark[J].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konomie,1961(1):160-161.
[5] Syrquin M,Chenery H.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89,3(2):145-181.
項目介紹:2016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甲類項目:“互聯網+農業”開辟農業發展創新路,項目編號:201613218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