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朝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財經系,廣東 廣州 510925)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家庭資產配置影響探究
蔡宗朝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財經系,廣東 廣州 510925)
互聯網金融以其廉價、便捷、高效、安全、親民的形象迅速成了網紅,而“高富帥”的傳統金融人則感受到了挑戰和威脅,開始了金融互聯網的變革道路。兩者的融合起到了帕累托改進的效果,使得市場更加有效和高效,文章以此為切入點,針對這種積極變化對家庭資產配置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指出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資產配置
2015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966 元,實際增長 7.4%,其中,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31195 元,實際增長 6.6% 。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5712 元,實際增長 6.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21392 元,實際增長 5.5% 。人均凈收入6254元,其中城鎮居民9803元。根據人行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39.78萬億元,按照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全國總人口13.7億計算,我國居民人均存款已經達到40291元人民幣,首次突破4萬元大關。財富的長期積累,為家庭資產配置奠定了財務基礎。

圖1 2011-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資料來源: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電信業2015年末全國移動電話用戶 130574 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上升至 95.5 部 / 百人。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1337 萬戶;移動寬帶用戶78533 萬戶。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 41.9 億 G,比上年增長 103% 。互聯網上網人數 6.88 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6.20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50.3%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消費投資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有了經濟基礎和互聯網的助推,喚醒了我國居民家庭的理財意識,極大的降低了參與的門檻和便捷性,競爭機制給整個金融行業和金融消費者帶來了福音。該領域的學術研究也是相當活躍和豐富,李芳[2](2014)以柳州視角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對我國居民金融理財行為影響分析,李楚文[3](2016)從互聯網金融優化中低資產家庭資產配置的做了研究。由于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發展過快,以至于制度立法監管等顯得相對滯后,王明國[4](2015)則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圖2 2011-2015年年末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和移動快帶用戶數資料來源: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金融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的比較
金融互聯網指的是傳統金融因技術進步推動和競爭發展的需要,將一部分業務由線下轉為線上,用手機、電腦和自助設備替代人工,將金融業務電子化,基本的商業模式沒有變只是服務載體的改變,此舉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方便了公眾。例如,手機APP(手機銀行、手機證券等)、個人和企業網銀、自助存取款機、建行校園E銀行等。
互聯網金融則是指一些互聯網企業開展一些金融業務,可以增加金融產品的供給和服務渠道,比如阿里金融中的支付寶(第三方支付)、余額寶(貨幣基金)、螞蟻小貸、淘寶金融等,打破了傳統金融的壟斷,實現了帕累托改進,提高了市場有效性,朝著普惠金融的方向努力,是行業進步的表現,當然相關立法和監管需要及時跟進。文章標題中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出發,去研究這種融合對家庭資產配置的影響。
2.“互聯網+金融”給金融消費者帶來的改變
(1)金融服務更便捷
以股票投資為例,交易模式從最初上海靜安證券業務部的柜臺交易、營業部自助終端機交易、電腦交易、電話交易、手機APP,現在連開戶、銀證轉賬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足以見得服務的便捷和高效率。再比如轉賬匯款,以往無論是個人還是對公業務,必須到銀行柜臺排隊,現在通過手機銀行隨時隨地輕松搞定,打破時空界限。
(2)金融產品更豐富
最初老百姓喜歡把錢存銀行,后來有了股票、債券、房地產、保險、基金、貴金屬、外匯多種選擇,近幾年又出現了余額寶、P2P網貸平臺、在線消費借貸等互聯網金融產品,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開發了許多接地氣的大眾化的理財產品,這樣一來可供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的產品越來越多。
(3)消費價格更低廉
以保險為例,請看一組數據,2015中國經濟年鑒顯示,保險銷售業務渠道中銀郵代理實現保費收入4946.9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38.98%,個人代理6175.2億元、占比48.66%,直銷1268.26億元、占比9.99%。說明了什么呢?機構代理、個人代理肯定要收取傭金,給代理人的這部分服務費就會算進投保人的保費里面,體現在保單價格中,增加了保險人和投保人的成本。如果保險公司線上銷售做的好,就可以節約這筆錢,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保險公司要改變銷售模式,投保人也要積極接受和適應這種改變。
1.理財意識薄弱、風險偏好低
除了實物資產(房、車、家電、衣物等)占比較大外,在所參與的金融資產中,銀行儲蓄存款依然排列第一,顯得較為保守穩健,當然,與我國股市動蕩、p2p網絡平臺跑路、低社會福利等現象不無關系。家庭持有的風險資產數量,與戶主受教育程度與正相關,在年齡段的分布上44周歲以下家庭持有家庭風險資產最多,60周歲次之,45-59周歲最少,家庭風險資產的占比平均為9.98%,按照客戶風險偏好類型劃分標準,可見我國大多數家庭較為保守,犧牲了獲取較高投資收益的機會,因為低風險低收益是可以肯定的。
2.家庭資產配置結構不合理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CHFS)[5]調查顯示,2015年中國家庭平均資產91.9萬元,其中房產占比69.2%。家庭金融資產平均為6.38萬元,但家庭之間的分布不均勻。家庭持有金融資產總量與戶主受教育程度成正相關,與年齡反相關。我國家庭更注重實物資產,金融資產配置率偏低。不過近幾年來家庭資產配置結構在悄然發生變化,更加趨于合理。調查還顯示,我國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數量為2.17億,平均財富為81萬元,規模和財富總額均居世界首位。
3.重收益輕保障
絕大多數家庭是想通過資產配置尋求財富保值與增值,追求經濟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往往忽視了以下幾個方面:
CHFS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社會基本醫保的平均覆蓋率為89.17%,城鄉差別不大。商業保險方面,農業戶籍居民92.86%沒有任何商業保險,非農業戶籍居民,85.37%沒有任何商業保險。可見,保險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彰顯,風險防范意識極低,不愿意花錢買保險。
CHFS調查顯示,44.2%的被調查居民沒有養老保險。農業戶籍居民64.36%主要靠子女養老,非農業戶籍為49.17%。0.38%的農業戶籍居民與4.76%的非農業戶籍居民有企業年金,主要來壟斷型的行業企業。可見,養老問題還沒有得到家庭和一般企業的重視,2014年底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6.1%(其中65歲及以上占10.5%),都超過了老齡化國際標準10%(65歲以上7%)。
CHFS調查顯示,無論是城鎮家庭還是農村家庭儲蓄的最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和婚嫁、養老以及購置房產是當前我國家庭儲蓄的三個主要原因。中國的家長活的最無私,親自利他性顯現無疑。
4.產品類型和服務質量有限
以上三點是從家庭的角度所作的分析,那么金融機構作為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也是有責任的。比如產品品種創新性不夠針對性不強,使得家庭面臨選擇困難。再者,高水平負責人的客戶經理有限,不能站在客戶的立場去提供服務,把獲取傭金放在第一位,不能設身處地的為消費者著想,甚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還時有發生,雙方之間缺乏信任。
(一)積極改變
1.降低了參與門檻,普及率更高。無論是新型互聯網金融機構還是傳統的金融機構互聯網化,同業競爭使得他們必須爭取更龐大的客戶群體,有了市場才有收益的保障,當然各自有比較優勢,錯位發展未嘗不可,但最終收益的是廣大客戶。比如創業者可以借助眾籌平臺發布項目籌集資金,投資者認可就會予以資金支持,投融資直接對接去中介化,參與的人群之大效率之高費用之低,是之前不敢相信的。再小的夢想也會受到關注和尊重,再少的資金多短的期限都沒有人嫌棄,有網絡的地方就能理財。再以余額寶和銀行基金[6]做個對比,就能看出互聯網+金融的威力。

表1 余額寶與銀行基金對比
2.豐富了產品類型。我們家庭配置金融資產時,傳統的選擇一般是這樣的,去銀行可以選擇儲蓄存款、可以購一些理財產品,覺得銀行的可信度高,自然成了首選。或者到證券營業部開立證券賬戶,轉點錢進去就可以買股票、基金、債券來投資,但是一般會犯選擇困難癥,買什么、買多少、什么時候買、賣不賣?結果是虧了、少賺了后悔,賺了也稀里糊涂。也可能是挺朋友介紹或者其他渠道了解到買黃金比較好賺、炒外匯比較刺激等,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與一些。
而如今情況不同了,我們每天聽到的看到的接觸到的新鮮事物不斷,特別是年輕人更開放和包容,參與購買力度更大。比如跟同事聊天說某只股票可以關注、某個理財產品收益可觀,對著電腦或手機動下手指,咱也跟著喝點湯。傳統銀行的私人理財一般定位高收入階層,現在他們的理財產品在金額和期限方面也更加靈活多樣,所以,如今不是缺選擇而是選擇多到眼花繚亂。
3.提高了服務的針對性和質量。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的組織模式一般為大一統,例如保險公司從產品開發設計、費率厘定、銷售和理賠,實現一條龍服務,而國外保險公司一般只做險種的開發,定價交給精算師,銷售交給專業保險銷售公司代理,理賠交給保險公估公司去做。再比如蘋果手機也一樣,公司只搞研發,生產由全球代工等,蘋果手機的利潤率差不多達到30%,反觀中國的小米手機,雖然也選擇代工、網上直銷等手段,但是公司不搞研發,沒有抓住牛鼻子,雖然銷售額很大但是利潤率低到1.8%。所以專心專注做好一個方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型互聯網金融能夠做到這一點,消費者體驗做得很好,滿意度大大提升。
4.提振家庭消費,促進家庭創業創收。以往家庭或個人在安排消費支出時一般會與收入匹配,會顧及其他,使得很多消費需求的實現時間延后,不僅降低了家庭的幸福感指數,而且按照經濟學中的“節約悖論”原理,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借貸更加容易,可以刺激消費和創業計劃的實施,對家庭和社會形成一個良性互動,但是,前提是控制好風險。
(二)問題與警示
1.收益不確定,透明度低,真假難辨。要客觀的看待互聯網金融的去中介化,直接融資的優點是借方少花錢貸方多賺錢,可是誰也不敢打包票對方不是騙子,跑路的事件不是時有發生嗎,對平臺以及客戶的風險評價機制尚未建立,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
2.核心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網絡安全性亟待加強。由于是線上操作,加強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誠信問題沒法考證。工信部已經實現了手機號碼的實名制,那么互聯網金融的參與各方也應該實名制,并且可以借助人臉技術、指紋等高科技手段進行驗證。
3.監管不到位,制約了行業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郎咸平在其新書《新經濟顛覆了什么》[7]中舉例支付寶,“買東西你要付錢,要轉賬,這歸央行監管;老百姓可以在支付寶上買貨幣基金、股票基金,這歸證監會管;購物時涉及的貨物保險歸保監會管;支付寶上的聊天功能則歸工信部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監管;支付寶本身財務制度歸財政部管;其價格管理又歸工商總局管。”可見,互聯網金融監管是個多么錯綜復雜的事件。
4.依托大數據技術,創新金融產品、挖掘客戶需求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但是,需做好隱私保護和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實現經營者與家庭理財客戶的雙贏,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而不是做一錘子買賣,欺騙和坑害客戶。
“互聯網+金融”帶來了全新的業態,相互融合而又各有千秋,競爭促進了行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到了1+1>2的效果,在普惠金融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道路上闊步向前,也讓更多人可以從事和參與金融,帶動了就業和社會財富保值增值,讓普通的家庭在金融資產配置選擇的余地更大。“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的壟斷和監管體制的束縛,自2013年以來實現井噴式發展。雖然,傳統的金融機構業務電子化還是能夠堅守行業底線,嚴格控制風險的,但是,純粹的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則亂象環生。只有通過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督和安全防范制度體系,才可能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
首先,需要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準確定位,明確監督主體,不能出現“三不管”或相互推脫扯皮現象,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其次,政府層面組織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構建全方位的安全防范的制度體系。再次,加強行業自律和他律,特別是社會輿論監督,提升犯罪成本使其望而生畏。最后,完善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降低行業發展的風險。要學習借鑒國外成熟的做法建立標準,對照執行。整合資源共享數據庫,當然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切實提升防火墻和數據加密等核心技術能力,防護網絡安全。
擦亮慧眼拒絕高利誘惑,提高自身識別和判斷能力。天上不會掉餡餅,凡是輕易能夠得到的,在伸手拿之前就要想一想,三思而后行。不要輕信別人,要多一些了解和判斷,否則,結果可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家庭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與收入能力成比例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成比例,與家庭生命周期和經濟周期階段相適應。
[1] 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 李芳.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對我國居民金融理財行為影響分析——柳州視角[J].區域金融市場,2014(11):52-56.
[3] 李楚文.互聯網金融優化中低資產家庭資產配置的研究[D].2016.1.
[4] 王明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銀行家,2015(05):63-65.
[5]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4[R].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02-01.
[6] 魏昭 宋全云.互聯網金融下家庭資產配置[J].財經科學,2016(07):52-60.
[7] 郎咸平.新經濟顛覆了什么[M].東方出版集團.201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