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 薛 冰 鄒慧君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271)
青島市科技金融結合效率評價
劉萌萌 薛 冰 鄒慧君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271)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選取2001-2015年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數據,對青島市科技金融結合效率進行縱向分析。結果表明,青島市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的結合效率總體較好,但資源配置未達到最佳狀態,仍存在金融投入高,科技產出低等問題,主要原因是金融投入資源的管理效率及技術創新水平較低,金融投入轉化為科技產出的效率未達到最優。
科技金融;數據包絡分析法;效率評價
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大主力,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對促進科技進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科技發展進程中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科技金融資源,對于推進金融與科技的糅合、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外最早關于科技金融的論述主要側重于金融對科技創新的作用,如chumpeter(1912)提出的信用創造論中指出信貸等金融變量對經濟創新具有重要作用;Chou(2001)等提出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后期以科技財力的資源配置為側重點對科技金融結合效率進行測評,比較領先的是美國的高投入與高產出的科技資源配置;歐盟的總體整合的科技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對各領域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發的強化。
相對于對科技金融的機制與體制、路徑與模式、風險與收益以及發展現狀等問題的研究,國內學者對科技金融結合效率的研究起步較晚。較早對之進行實證研究的是,王海,葉元煦(2003)的層析分析法對科技資金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等科技金融結合效益的研究;為彌補區域金融研究的不足,田霖(2005)建立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提出科技力對金融發展的解釋力和貢獻率;在層次分析基礎上,崔毅,趙韻琪 (2010)等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避免了各指標權重選取的主觀性;許汝俊,龍子午(2015)則采用面板數據,通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測度科技金融發展效率并進行差異分析。
青島市作為全國首批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其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在持續的改革中不斷加強,并具有獨特的“青島模式”。雖然青島市科技金融的發展不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長期來看,政府對科技金融的關注與投入與日俱增。因此本文通過對青島市科技金融的結合效率進行縱向評價,找出青島市科技金融在長期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合理調整青島市科技產出與金融投入的關系提供理論和實證參考,從而進一步提高青島市科技金融的結合效率。
2.1 DEA方法介紹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一種基于相對有效的多投入、多產出的數量分析方法。該方法主要是根據被評價系統的多項投入和多項產出指標,利用線性規劃,建立評價模型,得到每個評價單元的效率評價值,并對處于同一系統內的各個評價單元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有兩種基本模型:C2R模型和BBC模型。其中C2R模型的基本假設是規模收益不變,這與實際差距較大,因此本文采用DEA中基于規模收益可變具有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的BBC模型進行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n為決策單元DMU,評價指標體系由m個投入指標(金融投入)和s個產出指標(科技產出)組成。設xij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類型投入的投入量,yij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類型產出的產出量,Xj=(x1j,…,xmj)T,Yj=(y1j,…,ysj)T,j=1,…,n,λ為權重,s+、s-為松弛變量,ε為一非阿基米德無窮變量。
設模型的最優解為λ0,s-0,s+0,θ0,若θ0=1,則DMUj0為弱DEA有效;若θ0=1,且s+0=s-0=0,則DMUj0為DEA有效。考慮到在科技金融活動中,“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之間存在一定的時滯,因此參考其他研究成果,假定二者之間的時滯為1年,在運用上述模型進行運算時,用(xt,yt+1)代替(xt,yt)進行計算。
2.2 指標選取與數據收集
數據包絡方法對決策單元的評估主要通過數據和線性規劃模型進行,在某種程度上規避了評價者對指標權重選取的主觀意識,但評價指標的選取能體現評估者的偏好,因此選擇合理的指標非常重要。在對青島市科技金融結合效率進行評價時,結合青島市具體情況以及評價的目的性,精簡性以及可獲得性等原則,選取的金融投入指標與科技產出指標見表1。

表1 青島市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指標體系
本文所選金融投入指標包括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X1)、企業R&D經費支出與產品銷售收入比重(X2)、技術開發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X3)。在產出指標的選取上,選擇了專利申請授權量比重(Y1)、技術成果成交額占GDP比重(Y2)、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Y3)、新產品銷售額比重(Y4)作為科技產出指標。根據各相關部門及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整理得到模型的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青島市2001-2015各年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數據表(單位:%)
數據來源:青島統計信息網http://www.stats-qd.gov.cn,《山東統計年鑒》
2.3 模型結果分析
采用DEAP統計工具對青島市2001-2015年度的科技金融投入與產出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出青島市科技金融結合的總體效率,技術有效性及規模收益性,整理得到青島市各年度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的效率表(表3)。

表3 青島市2001-2015各年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報酬情況
其中,綜合效率是對評價決策單元的資源使用效率及配置能力等進行綜合衡量和評價;純技術效率可以反映企業管理和技術等因素對生產效率的影響,衡量的是決策單元在一定規模( 最優規模)時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規模效率反映企業規模對生產效率的影響,衡量實際規模與最優生產規模的差距。綜合效率為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若決策單元綜合有效,則技術和規模同時有效。
(1)綜合效率分析
從表3結果可以看出,2001-2015這十五年,青島市科技金融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918,說明這一時期青島市科技金融處于相對有效狀態,科技金融結合效率總體較好,長期合理調整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的關系,可進一步提高青島市科技金融的結合效率,以期實現對科技金融資源的最優配置。其中,有七年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處于相對均衡狀態,綜合效率表現為DEA有效。而有五年的綜合效率低于0.9,處于非有效狀態,說明這幾年青島市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度不高,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及配置能力較低。其余年份的綜合效率介于[0.9,1]之間,處于相對有效狀態,說明通過對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進行適當調整,則可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2)純技術效率分析
從純技術效率運行結果可以看出,青島市2011-2014這四年的純技術效率小于0.9,即科技金融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不高,處于非有效狀態;有兩年的純技術效率介于[0.9,1]之間,表現為相對有效狀態,該狀態下只需對金融資源投入比例及結構進行稍加調整,即可實現產出效率最優化。對科技金融效率未達到有效狀態的年份進一步分析,得到相應的投入產出冗余情況見表4。

表4 青島市未達到有效狀態年份投入產出冗余情況

由上述投入產出冗余情況表分析可知,2013年和2014年,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和技術開發經費支出投入偏多,且對應的科技產出不足,因此,應適當減少科技方面的財政投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提高整體使用效率,使金融投入更好的轉化為科技產出。相應的,2005、2008、2011、2012年同樣存在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同時存在的情況,應根據分析結果,適當的調整各變量的投入,提高產出效率。從表4還可以看出,青島市科技產出的直接產出水平較低,科技成果的數量以及質量都遠低于預期水平。同時,作為科技產出重要指標,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出增加量也未達到預期水平,說明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較低。
(3)規模效率分析
在2001-2015年期間,只有2012年處于規模非有效狀態,其余年份,有七年處于規模有效狀態,有七年處于規模相對有效狀態。其中,2007年規模效率介于[0.9,1]之間,并且其規模報酬遞減,表明該年度青島市各科技產出要素增加比例小于金融投入要素增加比例,規模效率處于相對有效狀態。雖其余年份科技金融規模處于相對有效狀態,但表現為規模報酬遞增,說明該時期各科技產出要素增加比例大于金融投入要素增加比例,適當擴大科技金融規模會提高科技金融結合效率。綜合考慮純技術效率及綜合效率的實證分析結果,2003年和2007年的純技術效率為有效狀態,而相應的綜合效率未達到有效,這歸因于決策單元規模無效,因此應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發揮決策單元的規模效益。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方法對青島市2001-2015年科技金融結合效率進行實證研究,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1:青島市科技金融的結合效率總體較好。從DEA運行結果得出,有將近一半的決策單元處于DEA有效狀態,也即大部分年份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處于相對均衡狀態。從長期平均值來看,青島市科技金融結合效率介于[0.9,1]之間,處于相對有效狀態,也即在長期內只需對青島市金融投入與科技產出進行適當調整即可實現科技金融的相對均衡。
結論2:青島市科技金融同時存在投入高與產出低的問題。在現有的科技產出規模下,青島市金融資源的投入量相對過多,超過相對最優投入規模。同時,在現有的金融投入規模下,科技產出量要遠低于相對最優值。DEA實證分析中的純技術效率分析結果表明,某些年份均存在投入冗余及產出不足現象,從長期平均值來看,純技術效率表現為相對有效狀態。雖在現有金融投入規模下,青島市科技金融的金融資源使用并沒有使科技產出達到最大化,但通過合理的調整可以向最大化狀態邁進。
結論3:青島市科技成果的產出及產業化效率較低。對于科技產出的直接成果之一,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量存在產出不足現象,說明青島市著重追求科技成果產出數量,其中存在較大比例不符合實用性、新穎性等質量要求的科技成果。由實證分析結果可知,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指標,同時作為反應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率的關鍵指標,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產出存在不足,即青島市科技金融的科技成果資本化率低,技術創新水平較低,從而導致金融投入轉化為科技產出的效率較低。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結果,要提高青島市科技金融結合效率,需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與統籌協調,深化改革科技創新管理體制,合理制定科技計劃和獎勵政策,加大普惠性政策的支持力度;強化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結合青島的實際情況,為青島市科技型企業創業創新降低門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調整金融資源的投入結構與力度,提高使用效率,使金融投入的結構與科技產出的階段相對應、相協調,合理配置金融資源,解決投入冗余問題;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并扶持企業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同時,要促進科技型企業不斷改善其內部結構和模式,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1] Schumpeter J,Backhaus U.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Joseph Alois Schumpeter.2006:61-116.
[2] Levine R,Loayza N,Beck T.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9,46(1):31-77.
[3] 王海,葉元煦.科技金融結合效益的評價研究[J].管理科學,2003,16(2):67-72.
[4] 田霖.科技力與區域金融綜合競爭力的模糊曲線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4):44-48.
[5] 趙昌文,等.科技金融[M].科學出版社,2009.
備注:本課題受《青島市科技金融的作用機制與模式創新研究》(項目號15-9-2-1-(8)-zhc)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