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對策建議
張淑娟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本文合理把握評價體系指標設置原則,從創新基礎條件、創新支撐能力、技術產業化能力、品牌創新能力四個方面構建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中部其他省份得到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結果,提出進一步提升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水平的對策建議。
自主創新;評價體系;安徽省;中部六省
自主創新是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它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國際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科技實力上,經濟競爭力、文化影響力最終取決于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深刻強調了提升創新能力的戰略地位,即: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當前,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有優勢也有短板,為了更加科學地評價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監測創新能力的變化,有必要構建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體系,加強剖析和評判。
1、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指標設置原則
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指標設置原則是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認知的基礎,也是建立評價體系的基本依據,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1)可操作性。數據資料可獲得,且盡可能來源于全國和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其他專業年鑒。定量數據要真實、有效和可靠。
(2)系統性。評價體系作為一個系統,應能反映自主創新能力的各個方面,包括要素投入、支撐能力、成果轉化、品牌建設等,既全面又突出重點。
(3)可比性。指標選擇要口徑一致,是相對量指標而非絕對量指標,便于進行量化比較,有利于綜合評判不同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2、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構成
自主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涉及自主創新各個環節,不同環節的構成要素也各不相同。本文根據自主創新的各方面要素設置創新基礎條件、創新支撐能力、技術產業化能力、品牌創新能力4個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細分29個二級指標來構建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見表1)。為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可獲得性,數據年份選取2014年。
(1)創新基礎條件。自主創新需要充分的研發投入,投入高且周期長,基本要素和設施保障至關重要。創新基礎條件主要包括自主創新所需的要素條件,即研發經費投入、人才投入、基礎設施等,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前提。這一評價指標由7項子指標構成,分別為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每萬人有R&D活動的單位數、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有R&D活動的企業占全部工業企業的比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比重、電話普及率和互聯網普及率。前5項指標直接反映創新必需的資金、人員等投入,是自主創新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后2項指標反映與創新相關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提高創新資源共享的效率,加快自主創新成果實現。

表1 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2)創新支撐能力。創新支撐能力主要表現為后備人才的培養,文化和生態等軟環境建設是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土壤,未來支撐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的關鍵。這一評價指標由8項子指標構成,分別為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比重、每十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數、每十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數、每十萬人研究生在學人數、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每十萬人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企業法人單位數、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以及污水處理率。前4項是國民教育的整體水平,反映創新人才的后續儲備。只有教育提升才能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5、6兩項直接反映文化支撐,文化是經濟軟實力的體現,當今社會文化與創新的結合日益緊密。最后2項反映生態環境情況,有了宜居的生態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3)技術產業化能力。創新投入多并不意味著產出成果多。技術創新活動產業化能力建設是反映科技創新活動產業化程度和檢驗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科技資源投入產出效能的重要指標。技術產業化能力與創新體制高度相關,也與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有關。市場化程度越高、體制機制越健全的地區,技術產業化能力越強。本文中這一指標由9項子指標構成,分別為萬人專利申請授權量、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技術市場成交額、產品質量優等品率、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單位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每萬人吸引外商投資額、上市公司數量、第三產業比重。這些子指標可充分反映與創新成果轉化相關的專利成果、重大獎項、經營收益、市場化程度等多方面情況。
(4)品牌創新能力。品牌是各種創新形式的集成體現,品牌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區域的知名度以及商標和品牌影響力,是區域將創新成果技術產業化的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水平。本文選取能夠綜合反映各類品牌數量的5個子指標,分別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入選項目數、中國企業500強入圍數量、中國馳名商標數量、綜合創新能力城市排名前50名入圍數量,其中綜合創新能力城市排名參照2014—2015年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總體評價的研究成果。
通過將安徽省各項指標與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西等其他中部省份進行綜合比較,得到每個一級指標的評價結果。
1、創新基礎條件相對豐厚
從中部六省的指標比較(見表2)來看,安徽省研發人員、研發經費、研發機構等投入都顯著高于其他省份,僅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低于湖北。但信息通訊設施水平顯著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信息溝通交流頻率不高,效率有待提升。以平均值為一百分,將安徽省各項指標比上平均值后再加權平均,得到安徽省創新基礎條件在中部省份中的分數為119.5分,說明安徽省創新基礎條件較為豐厚。
2、創新支撐能力較為薄弱
從各省指標(見表3)來看,教育方面,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比重、高等學校數量和研究生在學數量人均水平都顯著低于六省平均。文化方面,人均圖書館資源低于平均水平,每十萬人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企業法人單位數高于平均水平。環境方面,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污水處理率均高于平均水平。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安徽省創新支撐能力在中部省份中的分數為97.0分,說明安徽省創新支撐能力較弱。

表2 2014年中部六省創新基礎條件指標

表3 2014年中部六省創新支撐能力指標

表4 2014年中部六省科技產業化能力指標
3、技術產業化能力有待加強
從指標(見表4)來看,安徽省專利申請授權量、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水平均居中部第一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遠少于湖北、湖南、河南,技術市場成交額僅略高于平均水平,產品質量優等品率為中部最差,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僅高于山西,吸引外商投資和三產比重遠低于平均水平,上市公司數量遠低于湖北、河南。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得到安徽省技術產業化能力在中部省份中的分數為99.1分,說明安徽省創新成果轉化水平有待加強。
4、品牌創新能力優勢明顯
從品牌指標(見表5)來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入選數量均低于六省平均,但中國企業500強和馳名商標均顯著高于平均水平。入圍綜合創新能力前50名的城市有4個,為六省最多。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得到安徽省品牌創新能力在中部省份中的分數為115.4分,說明安徽省品牌創新能力較強。
綜上所述,安徽省創新基礎條件和品牌創新能力較強,但創新支撐能力和技術產業化能力較弱。安徽省的優勢條件主要表現為自主創新的人員、經費投入較為充足,企業研發活動和新產品項目開發較為積極,專利申請授權和技術市場較為活躍,生態環境適宜科研管理人員居住等。短板主要在于通訊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水平低,教育經費支出和高等教育水平不高,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少,吸引要素資源的能力不強,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等(見表6)。總體來看,技術產業化能力低是安徽省的關鍵問題,也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內容,主要受創新體制機制和市場化程度影響。下一步,安徽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著力點在于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市
場化水平以及加強人才教育保障和儲備。
1、改革自主創新體制機制
安徽省創新成果轉化水平不高,需要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要加快形成企業標準、協會標準、國家標準的系列標準管理體系。建立直接支持和服務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服務體系以及與自主創新導向相適應的科技研發、轉化和評價機制。扶持重點企業建立若干產學研示范基地,落實財稅、規劃、土地、人才等方面的自主創新優惠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2、強化自主創新平臺建設
自主創新平臺是創新的載體,有利于安徽省加快創新資源和信息交流,提高創新運營效率。要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模式,以科研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建立面向全社會的開放的共用技術研發和測試平臺。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人以及國內外投資者共建共享科技平臺。選擇有條件的領域,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和基地。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給予更大力度的財稅扶持政策。

表5 2014年中部六省品牌創新能力指標

表6 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3、優化自主創新市場環境
安徽省服務業發展滯后,市場化程度不高,不利于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要探索科技資源共享服務與科技創新專業服務的市場化運行機制,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積極培育和健全技術、資金、人才、市場、法律等公共服務機構。依托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機制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準入監管、商事制度、人才服務等改革試點。培育和發展高技術企業產權交易市場,建立適合高技術企業發展的技術交易市場。
4、集聚自主創新人力資源
安徽省創新發展的人才支撐水平不高,需要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加快集聚人力資源。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強職業教育,加快形成結構合理、互相銜接、立體開放的現代教育體系。充分整合科技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大專業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積極引進利用國外智力,廣泛開展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逐步完善外國專家準入制度。
[1] 李雨:區域自主創新體系運營機制初探[J].消費導刊,2009(14).
[2] 傅為忠、韓成艷、劉登峰: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與建設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
[3] 陳春暉、曾德明:我國自主創新投入產出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1).
[4] 張莉、和金生: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5] 張序萍、劉中文、張峰: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6] 王文霞: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5(2).
[7] 孔令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健全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J].南京社會科學,2006(7).
[8] 湯菲: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問題,2007(2).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