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淺析5W傳播模式對典型教育實踐研究的啟示
王寶燕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方法。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環境下,典型教育研究面臨著新機遇。為啟發典型教育研究,本文嘗試從傳播學視角出發,通過借鑒5W傳播模式研究的理論成果,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七要素理論,從典型教育的過程展開分析,探究新形勢下典型教育實踐的新策略。
5W傳播模式;典型教育;啟示
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是運用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進行示范,幫助和啟發教育對象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一種教育方法。1○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種方法,但隨著社會價值體系、評價標準多元化及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典型教育的環境變得復雜,致使典型教育在實踐中面臨著挑戰和機遇。挑戰表現在:典型教育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受到群眾質疑。如群眾價值觀多元化,對所樹立的典型認同度不高;典型事例不夠典型或者過于完美,導致典型榜樣流于形式等。機遇表現在:媒介的豐富使教育載體獲得添加,為宣傳方式的創新提供可能;網絡媒體的出現使教育對象的主動性提高,使其可主動地發現、宣傳、學習典型事跡。綜上分析,新時期的典型教育在環境改變的背景下面臨著挑戰和機遇,為使這一方法繼續發揮效用,展開典型教育實踐研究變得尤為必要。
在新的社會和媒體環境下,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傳播學交叉研究的視角出發,以闡述傳播過程要素的5W傳播模式理論為工具切入典型教育過程研究,能為典型教育實踐研究提供啟示。典型教育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傳播過程,典型教育過程要素和傳播過程要素有著一定對應性;而作為典型教育實踐方式的典型宣傳又需借助傳媒力量加以實現。因此借鑒傳播學理論進行典型教育實踐研究有著一定的現實基礎。
在傳播學中,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了關于傳播過程要素研究的理論:5W傳播模式,指出傳播過程包括五大要素:傳者、訊息、媒介、受者、效果,此模式第一次詳細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結構和過程,第一次明確界定了傳播學的研究領域,即從5W著眼,劃分為:控制(傳者)分析、內容(訊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4]典型教育過程本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而教育過程是個包含著各種要素的系統過程,各個要素之間互相協作配合,為了完成教育目的而服務。不同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對教育過程要素概括地較為全面的是七要素說,即教育目的、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效果和教育反饋。通過分析,教育過程七大要素中的五大要素: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對象、教育效果,可以和傳播過程的五要素相對應。不是簡單地追求過程要素對應,而是通過5W傳播模式對典型教育過程中五大要素的分析,使典型教育過程研究可借鑒傳播學五大研究領域中的理論成果來拓展典型教育實踐研究。
1、教育者對應傳者:做好把關人,選樹典型要遵從一定標準
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理論,他指出“信息的傳播網絡中布滿了把關人”,而這些把關人即是在采集、制作信息過程中對各個環節乃至決策發生影響的人。[4]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作為一個傳播行為的起點,必須承擔把關人的職責,對傳播內容、過程起篩選和把控作用。
對應到典型教育中,教育者應在樹立典型時發揮把關人作用,選樹典型要遵從一定標準,不能隨意挑選。其一,選擇典型要注意時代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結合。典型具有時代性,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會有不同的典型榜樣。他們是時代的產物,具有特殊性,雖然有些榜樣精神能跨越時代傳播,但也帶有時代的印記。而多樣性和層次性則要求避免典型的單一性,要善于從不同行業和不同社會階層中篩選出不同的典型榜樣。其二,評選典型應注意全面性,不能只看單一指標,否則會造成“畸形典型”。例如確定一個人是否是工作上的先進典型時,雖然重點看其在工作上的成績,但也要關注是否身心健康、熱心公益、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等。
2、教育內容對應訊息:內容宣傳要遵循新聞特性并注重精神內涵提煉
典型教育的內容對應訊息,具體呈現形式是典型報道。因此為使教育內容通過媒介被廣泛傳播,內容既要遵從新聞傳播的規律,拒絕把典型人物塑造成完美的人;也要發揮教育功能,通過典型報道,引導人民學習榜樣精神,培育民族氣節,培養高尚情操等。
其一,典型報道的內容要遵循新聞特性:真實性、時效性、可讀性。真實性要求媒體在塑造典型的時候要還原典型本身,不能任意地拔高或者貶低,也不能只講犧牲奉獻不講利益,要保持典型的真實、客觀性。時效性要求典型報道要及時。典型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時空性,是特定時間的產物,因此塑造要及時,否則新聞價值會降低,所起到的教育效果自然不佳。可讀性要求在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客觀的前提下,典型報道可運用多種新聞體裁如通訊、新聞特寫、新聞小故事等,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新聞的語言要做到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增強可讀性。其二,典型報道的內容要注重精神內涵的提煉,發揮榜樣精神的引導作用。因此對正面典型的宣傳不能只局限于對典型人物事跡的敘述,要深挖典型折射出的真、善、美等精神內涵。因為人物和事件會隨歲月逝去,但精神是不朽的、與時俱進的。
3、教育方式對應媒介:要拓寬傳播渠道,善用多個媒體平臺宣傳
媒介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典型宣傳主要借助媒介傳播實現。不借助媒介,先進的典型無論多么優秀,只憑借口口相傳也不可能快速地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因此為追求好的典型宣傳效果,在典型教育實踐中要對各類傳播類型和多種媒介平臺進行科學運用。
其一,要綜合運用多種傳播類型,拓寬傳播渠道。傳播類型可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自我傳播指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后進行自我內部信息處理的活動,“內省”即是內向傳播的重要形式;人際傳播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組織傳播指政企組織所從事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傳播是指運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傳播。因此為擴大典型和受眾的接觸面,就要積極在各種傳播類型中進行宣傳。既依靠大眾傳媒進行大范圍的對典型事跡的宣傳;也不忽視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的口口相傳,更要重視各類政企組織倡導的典型學習活動。其二,運用多個媒體平臺宣傳,發揮多種平臺的協同效應。在新舊媒介共存的環境下,典型宣傳如果要搶占廣大的受眾市場,就要學會運用多個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根據不同媒體平臺的特點同時制備文字、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形式的內容,在不同媒體上同時傳播,從而擴大典型宣傳的覆蓋面。
4、教育對象對應受眾:注重區分受眾,發揮其主動性
在傳播過程中,受眾既是傳播的對象、出發點,也是傳播的目標、歸宿點。在受眾研究中,受眾不是完全特征一致的大眾,也不是分散、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每一個受眾因自身和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擁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和群體特征,并在信息的選擇過程中發揮著主動性。因此在典型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區分受眾的類型和接受訊息的習慣,以便把握特定受眾群體的傳播規律,及時在傳者、訊息、媒介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以提升傳播效果。
其一,針對受眾的個體差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如年輕一代,喜歡在手機或者網絡上獲取信息,而老一代喜歡在紙媒或電視上獲取信息,這就要求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選擇合適的媒體承載傳播內容。其二,受眾從屬一定的群體,從而存在著共性。因此在典型教育中要重視群體規范、群體效應對受眾個體的正面影響,發揮受眾中“意見領袖”、學習標兵等的引導和示范效用。其三,要發揮受眾的主體能動性。根據傳播學中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和行為理論,受眾在接觸、理解、記憶信息的三個環節中,會發揮自主能動性,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點或者知識結構、文化背景等進行有選擇性地接觸、理解、記憶。因此要指導和幫助受眾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狀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引導和啟發受眾的合理需要,使其主動向正面典型學習。
5、教育效果對應傳播效果:關注、評估教育效果,及時調整
在傳播學中,傳播效果研究歷來被認為是傳播和大眾傳播研究的基石,備受重視。傳播效果作為傳播過程中的最后一環,不僅和傳播的目的和期望密切相關,而且對傳播效果的關注和及時評估也可以作為追求最終傳播效果的一種手段存在。具體到典型教育實踐過程中,啟示教育者要關注、評估教育效果,把其作為改進最終教育效果的一種方式。
其一,關注教育效果,要求把以實現有效效果為目的放在首位,而不是為了完成一項政治任務而進行。當典型教育以完成領導任務為目的,就容易忽視傳播規律,忽視傳播效果實現的條件。從而只是按照一些固定的套路實踐,致使宣傳內容枯燥,宣傳周期短暫,導致典型教育流于形式。其二,要善于評估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做調整。傳播過程中的諸要素如傳者、訊息、媒介、受眾都會對傳播效果產生影響,教育效果的實現也會受到其它過程要素的影響。因此當典型宣傳進行到一定階段時,要善于評估這一階段的教育效果,看典型教育目標是否達到,典型宣傳的內容是否合適,所運用的方法是否適當,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水平是否提高等。針對評估結果,教育者應及時改變宣傳內容或者方法等,為實現最終的教育效果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以5W傳播模式理論為工具切入典型教育研究,屬于學科交叉研究的新視角。在分析典型教育過程中綜合運用傳播學研究的理論成果為典型教育實踐提供了啟示。即教育者要做好把關人,選樹典型要遵從一定標準;教育內容的宣傳要遵循新聞特性并注重精神內涵提煉;教育方式要注重拓寬傳播渠道,善用多個媒體平臺宣傳;要注重區分教育對象,發揮其主動性;要及時關注、評估教育效果,及時做調整。
注釋
1○ 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 馬文哲: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對傳播學的啟示——基于傳播學的“5W模式”[J].學理論,2012(20).
[2] 鄭春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優化的傳播學思考[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2).
[3] 王康:強化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效應[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6(6).
[4] 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胡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