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南
摘 要:發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既是中央的戰略部署,更是億萬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本文分析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現狀,剖析其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對策。
關鍵詞:擴大 中等收入群體 制約 對策
一、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定義和現狀
中等收入群體有多種定義。國際通行的稱謂是中產階層,指其收入和財產處于社會平均水平及其附近區間的人員的集合。鑒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情況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因而不宜簡單套用國際通行標準。為了讓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具有充分的激勵性和感召力,防止老百姓說的“被中等”和“偽中等”,我們可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下這樣一個定義:家庭人均收入和財產處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與較高水平之間、生活水平達到小康與比較富裕之間、從事職業和所受教育程度多數居于社會中等層級及其附近的社會群體。
按照此定義,經反復測算的量化標準是: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或當地城鎮居民家計調查折算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水平為下限,以高于平均收入2.5倍為上限,其個人全部收入比較穩定處于此區間且家庭住房問題已基本解決并另有一定數量金融資產者即為中等收入者。從全國層面看,2013年勞動者個人年收入在6萬至15萬元或家庭年收入在8.5萬至22.5萬元,家庭人均住房達到全國或當地平均水平且另有一定數量金融資產者,就可以認為進入了中等收入群體;而在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其收入則須達到全國平均值的兩倍,才算進入了當地中等收入群體。今年已進入2017年,上述具體收入標準應根據2016年全國或當地城鎮居民調查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變化情況相應上調。
那么,我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大規模呢?按照《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測算,2013年全國城鎮人口7.3億人中,約有2.2億人進入了中等收入群體,約占城鎮家庭人口的30%;農村人口6.3億人中,約有3000萬人進入了中等收入群體,約占農村人口的5%。二者合計,有2.5億人進入了中等收入群體,占當年全國13.6億人口的18.4%??紤]到近幾年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又有一定幅度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也會有所擴大,估計2015年底總數約達2.8億人以上,占同年全國人口總數的20%。
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分布狀況為:從地區、城鄉看,主要分布在東中部地區,大中城市多,小城市較少,農村很少;從行業看,主要分布在金融業、軟件業和計算機服務業、航空和鐵路運輸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新聞出版、電信廣播、高等教育、供電供熱、石油石化以及現代服務業等行業,其他行業較少;從用人單位看,主要分布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民營企業較少,小微企業更少;從職業、崗位看,主要分布在各類用人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金融從業人員、專業技術中高級人員、外企白領職員、高級技能人員以及農業規模經營戶等,其他職業、崗位中較少??傮w來說,我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還明顯偏小,分布還很不均衡,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當前及今后,需要加快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二、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直接制約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
一是我國初次分配規則和秩序仍不健全和規范,致使勞動報酬占比下降。1992—2011年,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比重從54.6%下降到47%,累計下降了7.6個百分點,近年來也只是稍有好轉。二是現行收入分配制度調節收入差距仍然很不得力,致使不合理收入差距依然較大。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為2.97倍;2013年地區平均工資差為2.33倍;少數國企憑借壟斷地位獲取不合理高額利潤,其職工工資過高,而絕大多數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偏低且增長緩慢,低收入群體比重大。三是財產性收入分配不規范,一方面,資本市場很不規范,中小股民往往成為被宰、被套牢的對象;另一方面,土地、森林、水域等公共資源“跑冒滴漏”多,特別是農村土地轉讓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難以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四是分配秩序混亂,不規范收入和非法收入占比大。五是稅收和再分配制度有失公平,未能有效調節一次分配的不合理。以上這些都制約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壯大。
(二)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弊端阻礙了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壯大
首先,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醫療、財政支出等公共資源過度集中在大中城市,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偏低。其次,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之間的退休金差距偏大,就業流動性強的許多農民工尚未納入社保體系,社保轉移接續機制也存在許多問題,有的還形成逆向保障。這些缺陷不利于農村和落后地區居民人力資本的培育提升,也不利于勞動力要素和社會成員的合理流動,制約了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
(三)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制約了中等收入群體的成長和壯大
2015年底,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28.3%,第二產業就業人占29.3%,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42.4%。一產就業人數占比仍偏大,由于此產業經營方式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下,從中難以產生中等收入者。二產中傳統制造業仍然占較大比重,其勞動者基本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重復性勞動,他們的工資大都處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以下,從中難以產生中等收入者。三產雖然發展迅速,但仍主要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現代生產生活服務業發展偏慢,也不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四)我國長期奉行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制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
我國過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規模擴張來推動,造成傳統制造業和低附加值加工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同時,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率偏低。這一方面造成社會財富“蛋糕”做大的代價太大;另一方面則維持著“世界代工廠”模式,壓低了人力資本回報和勞動力要素價格,直接制約了以普通工薪勞動者為主的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
(五)城鄉二元結構阻礙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張
截至2015年底,我國農村人口6.03億,占總人口的43.9%。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加上長期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負面影響,農民收入偏低且增長緩慢。與此同時,由于過去實行城鄉戶籍制度、基本公共福利政策的區別形成了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造成城鄉居民在人口流動、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不平等,導致中等收入群體在城鄉之間分布極端不均衡。可以說,不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就無法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
以上五方面弊端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予以解決。
三、關于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對策思考
(一)明確基本思路和目標
由于在我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涉及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因此,其基本思路是:以“四個全面”、“五位一體”治國理政方略為統領,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為基礎,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推動力,以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合理的職業結構和公平的教育體系等為直接支撐,標本兼治,充分調動億萬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成為中等收入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充分發揮政府通過制定、實施有關法規政策促進“擴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收入、財產分配格局,加快提高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
同時,要明確“擴中”的目標。在經濟持續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2020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占全國人口總數及其比例可望分別上升到4億人以上和28%以上;到2030年,預計可擴大到6億人和提高到40%以上。
(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為“擴中”夯實物質基礎
這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基本前提。為此,十三五期間及其后,要繼續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有針對性地統籌實施各項經濟政策及措施,努力消除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因素負面影響,保持我國經濟長期中速穩定增長;同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科技創新,大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繼續做大做好社會財富蛋糕,為“擴中”夯實物質基礎。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首先,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主要是健全適應國有企業功能分類的薪酬總量決定機制,為增加中等收入者、縮小不合理的行業薪酬差距提供制度支撐;積極穩妥推行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立非公企業員工薪酬水平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為促進低收入人員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創造條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在分配中向做出重要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骨干、技能工人等傾斜。另一方面,要改進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調整工資結構,提高基本工資比重,降低津貼補貼的比重;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同時健全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和公務員工資正常調整機制;抓緊研究建立符合不同行業事業單位特點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強其激勵性,同時規范各種制度外收入。通過以上改革,使各類企業、機關事業單位中大多數人員能夠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其次,建立健全居民財產收益分配制度,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一是完善農民土地轉讓收益分配制度,切實抓好貫徹執行,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二是規范城鎮居民房產出租出售收益制度,依法增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三是糾正部分上市公司長期不分紅的錯誤做法,增加居民股份分紅收益;四是改進完善股市交易制度,減少和防止股市暴漲暴跌,增加居民股票交易收益。通過這些措施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再次,改進完善財政稅收制度,增加居民轉移性收入。在財稅征收方面,一要進一步減輕中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促進低收入行業、創業創新企業員工薪酬和個體戶經營收入的提高;二要強化對壟斷行業稅款和稅后利潤的征收,以間接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三要逐步實行分項和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建立根據家庭負擔情況相應豁免費用的辦法,合理降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的個稅稅負,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在財政支出方面,繼續逐步加大民生支出。要貫徹李克強總理所說的政府過緊日子的原則,壓縮各級黨政機構的行政管理經費特別是其中的“三公”經費;同時進一步強化政府民生支出的責任,確定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的支出下限比例并逐步提高,以增加居民轉移性收入,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
(四)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與就業、創業體系
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化解中等收入群體后顧之憂。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目前制度中存在的某些不夠公平合理問題;二要繼續擴大社保覆蓋面,同時繼續加強對社保費的征管,減少“跑冒滴漏”,以減輕今后社?;鸬膲毫?;三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承受能力和保障人民群眾生活需要合理提高社保標準;四要妥善協調平衡各類參保人員的社保待遇關系,逐步縮小不合理社保待遇差距;五要大力提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讓參保人員享受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六要抓緊開辟更多更可靠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實現社?;鸬谋V翟鲋?。
另一方面,健全就業創業扶持體系,促進更多勞動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一是努力抓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繼續完善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并抓好落實,同時改革高校教育制度和方法,企業與高校構建合作互動平臺,引導大學畢業轉變就業觀念等,多方面齊心合力,共同解決每年數百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二是努力解決好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問題,通過加強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民工就業前和在崗培訓,引導用人單位與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多管齊下促進農民工就業。三是努力促進創業,全面貫徹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采取多項措施引導和扶持創業創新活動取得好的效果。四是努力解決好兼并重組和關停企業員工的再就業問題。通過以上多方面措施,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潛在人員基數創造有利條件。
(五)加快城鄉、產業、職業結構的調整,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來源
一是貫徹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先行解決好那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有穩定住所的農民工及其家屬的戶口轉移工作,幫助其他已進城務工幾年的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二是順應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灰領、白領崗位及其人員。據統計,2013年我國城鎮制造業企業有員工5291萬人,通過制造業升級換代,需增加高中級技能工人和專職編程技術人員750萬人以上;同時,隨著我國服務業向現代化發展,其白領、灰領崗位及其人員也將大幅度增加,估計約達3900萬人;還有農業現代化,將增加新型農業經營者和農業技術工人約500多萬人。這幾批人員都將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新成員。三是加強職業培訓和在崗培訓,提升廣大勞動者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加快做大做好“蛋糕”,同時使更多勞動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六)深化經濟社會體制改革,消除阻礙“擴中”的弊端
一是加快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真正打破各種形式的壟斷和隱性壁壘,為協調平衡市場主體收入分配權奠定基礎。二是根本切斷依靠行政權力獲取經濟利益的渠道,進一步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嚴查官商勾結、權錢交易行為和案件,從源頭上切斷依靠行政權力獲取經濟利益的渠道。三是加快民主政治建設進程,大力健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各級財政收支預決算的審核、監督制度,健全各級工會、職工代表大會對行業、用人單位收入分配的參與決策、監督制度等,促進落實公平分配權。四是繼續改革完善教育體制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擴中”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