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軍+++齊+輿
摘 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保障我國小康社會穩定實現的途徑。內蒙古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主體是工資收入、第三產業經營性收入,第一產業經營收益,提升該群體收入水平除認真落實國家政策外,還需在發展城鎮經濟、完善制度、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公共支出與勞動就業等方面進行政策安排。
關鍵詞:中等收入 群體狀況 收入增長政策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級”有本質區別。“中產階層”的概念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之后發展為兩大學派,一個主張用生產資料占有來界定中產階級,一個則主張多維度認定。共同點是指占有財產的有恒產者所在社會中處于中等水平的人群。“中等收入群體”則明確指向由“收入水平”作為衡量標準在社會收入居中的人群。中產階層被認為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社會結構的“穩定劑”、社會矛盾的“緩沖層”、社會行為的“指示器”等角色。中等收入群體在經濟視域中才具有類似作用,其擴大有利于緩和貧富分化,優化分配結構,緩解社會收入結構異常、收入波動帶來的矛盾,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
內蒙古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研究較少,從研究的目的性而言,內蒙古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研究及政策關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經濟活動目標語境中,目前是在“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這一框架下展開的研究和政策推進,且多集中于對策與政策性研究。
一、內蒙古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基本狀況
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和《內蒙古調查年鑒(2016)》,城鄉居民家庭戶或人口按照最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及高等收入劃分標準分為5組,其中每組各占家庭戶或人口總數的20%。這是能夠反映各個時點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數量、收入結構現狀的基本數據。按照全體居民五等分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組數據,將內蒙古全體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全國數據進行對比發現,除低收入組有較大差距,其他4個分組的內蒙古居民的收入水平均接近全國水平,低收入組內蒙古全體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國水平的76%,其中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國水平的29%。
(一)內蒙古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變動情況
由于《內蒙古調查年鑒》中從2013年才開始對按農村居民五等分的收入水平分組數據進行統計,可獲得的年度數據較少,所以本文僅對內蒙古城鎮居民的五等分收入水平進行變動趨勢的描述。
如表1所示,2008-2015年內蒙古城鎮居民的中等收入組和中高收入組的人均總收入呈穩定的逐年增長趨勢,且增加幅度基本一致。在2008-2012年,人均總收入的增幅比較大;2012-2013年,人均總收入的增幅非常小;2013-2015年,人均收入的增幅逐漸變大。
(二)2015年內蒙古城鄉居民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結構
從收入結構來分析(如表2所示),2015年城鄉居民中等收入組和中高收入組的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三部分所占比重達到90%左右,是城鄉居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城鎮居民這兩個組的收入結構基本一致,主要是由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構成,其中工資性收入占比最大,達到50%以上,是城鎮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村居民這兩個組的收入主要由經營性收入構成,占比達到60%以上,是農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由于城鎮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大部分是養老金或離退休金,所以,以下繼續對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的結構進行描述。
在工資性收入中(如表3所示),兩組城鄉居民的實物福利占比特別小,城鎮中等收入群體的工資性收入主要以工資為主,占比分別為86%和91%,農村居民則是工資和其他各占約一半。
在經營性收入中(如表4所示),城鎮中等收入群體經營性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第三產業經營收入,占比達到80%左右,第一產業經營性收入是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的經營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占比達到90%左右,兩組城鄉居民的第二產業經營收入占比較小,城鎮居民占比不足10%,農村居民占比僅不到1%。
二、影響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因素變化
根據以上分析,內蒙古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主體,在城鎮是工資收入和第三產業經營性收入,其中工資收入包含在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商業機構的勞動力,第三產業經營性收入群體主要的工資收入是個體工商戶;農村則僅集中于第一產業經營收益,其與農產品價格和社會消費密切相關。城鎮工資收入、城鎮第三產業經營收入和農村農產品生產結構與價格變化趨勢成為我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影響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市場環境變化的趨勢
我們正處在由長期短缺向基本保障供給、小康的歷史性轉變初期,轉變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政府工作集中在民生公共建設,政府經濟活動重點也是公共財政支出所涉及的領域。
以往的宏觀政策目標是刺激需求推動經濟增量提升。通過工業體系的不斷升級換代,推動城市建設、城市擴容、城鎮提質,引導社會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入城市和城鎮;通過大學擴招等方式,打通農業人口進入城市變成市民的通道,加速常住人口的城鎮化速度,成為拉動投資、促進基礎產業建設、以土地收益補充城市建設資金的重要動力。在福利政策安排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善教育、醫療、文化供給,其出發點也是指向讓百姓放心消費。即便是樓市政策,目的也是能夠減輕百姓進入城市的成本,加大消費,來拉動產業鏈下游產業的發展。在家電產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通訊、旅游、文化等大多數產業,都能看到通過鼓勵消費來推進產業發展的影子。推動出口來給國內產業擴大需求市場的政策目標更為明顯。為了獲得產業建設資金,給予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保障外部資金進入,不斷放開金融市場,對證券市場進行保護性管理,在市場波動時出手刺激性舉措進行“托底”,不惜穩定“政策市”的社會認知,保護股市的活躍和股指的穩健…林林種種,有目共睹。
而這些近年來都在變。一方面,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資本新增投入將會長期處于尋求新的消費增長點,意味著新經濟將難以為社會提供如以往的巨大勞動力需求和農畜產品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政策目標從刺激建設轉向化解產能過剩,抑制非消費類投資,財產性收入增長將趨于平緩。兩者共同作用必然結束以往30年工資高速增長的格局,延續的作用也會一定程度上遏制價格的高速增長。
(二)內蒙古經濟與產業政策變化影響
內蒙古資源開發型經濟向制造業經濟轉型明顯,綠色食品加工、電力及能源、生物制藥、冶金化工、光伏材料、裝備制造等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新興產業多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的勞動力要求高學歷、高技術,能夠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新力量。但同時,對勞動力需求的數量將會有所降低。且這些發展性產業主要集中在開發區和城鎮,與之配套的服務業也將以城鎮為主,這樣,實際上產業的發展是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對于農村的帶動作用仍然不足。另一個特點是,部分行業市場仍然低迷,加之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化解產能過剩的影響,規模以上工業持續較快增長難度較大,而且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產能,一部分產業工人將面臨勞動收入減少甚至退出制造業就業的問題。
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壓力將更為突出。受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影響,一、二產業用人需求呈現新常態,第一產業需求數量增加,第二產業用人需求回落,第三產業用人需求旺盛,呈上升趨勢。
隨著城市化和80后、90后、00后次第成為消費主體,社會消費習慣將發生明顯變化,其中,加工食品消費將會增長。從食品供給體系變化情況,資本運動情況分析,食品加工會不斷發展,意味著原糧(油、肉)消費比重會下降,農產品市場會進一步放開,價格將與國際市場趨于一致。近期,對產出規模不變的農戶將導致收入增長的困境。
三、促進收入提升的政策思路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基本途徑是經濟增長、分配方式調整。在政策層面,目前的手段也會是扶持創業,在稅收領域構建企業稅收優惠與勞動收入掛鉤的機制,賦予農牧民土地等用益物權收益等。內蒙古新型城鎮化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剛剛開始展現的社會經濟發展新時期,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同時,自身的政策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扶持城鎮經濟發展,促進服務業就業和收入增長
提升城市經濟活躍度,完善社會、政府針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創造更大的用工需求和就業崗位。進一步建立和健全政府公共投資項目拉動就業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鎮居民收入增長。
鼓勵和規范家政服務,音樂、鋼琴、書法、體育等社會教育供給服務,兒童與老人看護服務,中小學生生活服務等圍繞百姓生活需要的服務行業發展,擴大生活服務業就業規模。提高社區“雙進工程”、放心早餐工程、家政服務工程質量,通過規范化、專業化、高質量服務供給提高從業人員收入水平。
(二)強化促進收入增長的制度建設
落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高一線勞動者的報酬水平。
加快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并建立定期調整制度,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探索推介新型企業薪酬與資本收益結合的分配制度,扶持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計劃。
(三)加強促進農牧民增收的服務與引導
綜合產業組織、規模化、生產體系三方面創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工業化、品牌化。發展庭院經濟、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等農村服務業,擴大農牧民農牧業收入渠道。
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探索農村集體和農戶在當地資源開發項目中入股。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提供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進行土地生產和開發的規范。落實“三權分置”改革,賦予農民對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入股等權利,對集體資產股份行使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
(四)構建公共支出與勞動收入掛鉤的體系
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落實中小微企業減負政策、扶持中小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產業基金使用、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等與中小微企業工資制度有機銜接。加大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規模,加大城鎮商業網點、社區服務網點、社區學前教育、養老等場所設施的公共供給力度,擴大民辦公助、公建民營等涵蓋范圍,降低社會基礎服務成本與提高基礎服務人員收入有機結合,創建公共資源供給與城鎮居民收入協同增長的新機制。
在政府購買服務的體系中,建立政府購買服務與就業和保障收入水平掛鉤的機制。制定政府購買服務的勞動用工薪酬標準與招投標和監督評估等相關制度相匹配,進一步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推動環衛、園林、農業科技、社區養老、社區保育等用工領域向社會購買服務,保障政府購買服務與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形成有機聯系。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著,顏一,秦典華譯.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蘇海南.努力擴大我國的中等收入者比重[J].宏觀經濟研究,2003,(4).
[3]鄭功成.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要點與路徑[J].中國人大,2016,(10).
[4]李培林.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階層”[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3,(7).
[5]楊宜勇,吳香雪.中等收入群體:功能定位、現實困境與培育路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6).
[6]逯新紅.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政策建議[J].金融與經濟,2016,(9).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