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境
摘 要: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與大力發展,中國正邁入中等收入偏高國家的行列,但仍是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社會已步入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是否能夠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關鍵是要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革步伐,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區域的平衡發展和國企改革,增大中等收入群體基數,降低貧富差距,縮小基尼系數,實現收入群體的橄欖型分布,使得整個經濟社會進入發達經濟體和高收入國家。
關鍵詞:轉型經濟社會 中等收入群體 中等收入陷阱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也處于從中等偏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變的節點上,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大,人口結構不合理,老齡化趨勢形成,社會保障能力不足等都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面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問題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使命,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實現共同富裕,是轉型成功的關鍵。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是建設橄欖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務。作為一個轉型中的大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的實際進程。首先要加快經濟轉型發展,調整經濟結構,深化改革,進而采取相應措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一、中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與中等收入陷阱
當前中國整體上處于工業化后期,進入中等偏高收入的國家行列。2016年10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指出,中國人均GDP2015年已經達到5.2萬元,約為8016美元,依據2015年7月1日世界銀行對國家發展階段的歸類,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行列之中。中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高收入的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也是接下來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因為沒有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沒有實現轉型升級,導致經濟增長缺乏持續動力,最終經濟陷入停滯不前,國家依然處于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一種狀態。“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特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過度城市化、就業困難、金融體系脆弱、社會公共服務短缺、民主亂象、腐敗多發、社會動蕩等。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早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但是始終沒有發展到發達國家行列,表現出經濟發展失調、社會失序、心理失衡的“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例如,墨西哥、菲律賓、巴西、馬來西亞、南非以及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雖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直到現在,這些國家依然掙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12000美元的階段,并且尚未找到增長的動力和發展進入發達國家的希望。
面對可能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將如何應對呢?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多,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外部環境,特別是當前席卷發達國家的“逆全球化”的潮流,中國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些不確定性,有風險,也有希望,關鍵是要成功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深化體制改革,實現區域平衡發展,通過多種措施持續增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基數。
二、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下的結構調整與深化改革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走了一條典型的高強度投入、外延式發展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階段,中國面臨著要素資源成本迅速上升,投入邊際效益遞減,成本比較優勢弱化,以及其帶來的資源透支、產能過剩、排放過量、生態環境惡化等發展中的問題。這些是導致中國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誘因。
中國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無以為繼,必須要轉型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益,降低能耗、降低排放,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加大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增大第三產業的占比。一是加大對農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的科技注入,提升第一產業的效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打造地域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價值。二是對傳統工業,特別是制造業進行轉型升級。中國過去傳統的工業模式面臨著資源成本要素增長、邊際收益降低、環境惡化等問題,在低端產品方面受到來自印度、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追趕,而在高端產品市場方面,中國除了部分產品有競爭優勢外,大部分產品受到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堵截。在工業方面,中國必須加快轉型升級,一要通過產業轉移,將過剩產能轉移出去,同時以重組兼并、關停并轉等方式實現傳統產業的集中提升優化發展;二要加大科技創新,以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實施提檔升級,并努力創建自身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三要加大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在新興產業占領一席之地,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的制造業發展方向。在服務業方面,需要鼓勵扶持發展現代服務業。經濟的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也呈現強大的需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也是制造業轉型發展需要。由于人們對文化與旅游需求的增長,又加大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產業服務化、產業融合化是中國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中國整體上人均GDP雖然達到中等偏高收入國家,但是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除了傳統的“東、中、西部”區域中存在的東西部發展巨大差距外,在東部區域內存在部分欠發達區域,在中西部區域內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 ,存在更為廣泛的欠發達區域。中國廣東省2016年的經濟總量繼續傲居全國首位,GDP達到79512億元,同比增長7.5%,GDP增速比全國高0.8個百分點,與第二位總量差距從2696億元擴大到3426億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739億元,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5%,繼續領先全國,經濟總量超過墨西哥逼近西班牙,排名全球第14位。而在全國經濟總量排名最低的西藏,2016年GDP僅1148億元,相當于阿爾巴尼亞的發展水平,排名全球第122位。可以說,在中國內部既存在發達經濟體也存在欠發達區域,區域間發展極度不平衡。人均收入也存在巨大差距,上海、北京2016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85元、42426元,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5337元;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低于該平均數,以寧夏人均可支配收入看,為19105.1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當前國內結構不平衡的表現之一。加大對欠發達區域發展的支持,特別是對中西部欠發達區域的發展支持對于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對沖破“中等收入陷阱”意義重大。
一是加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中西部地區面臨基礎設施發展的瓶頸,加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破解中西部發展的基礎瓶頸,同時也能推動中西部經濟發展。二是深化西部大開發,保護好中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增強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能力。依據中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與資源要素情況,合理布局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承接;增強中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增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與絲綢之路戰略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大東部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支持,推進東部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對點扶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激發中西部地區資源的高效轉化。
(三)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提升國有經濟效益
中國經濟體制的特殊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國企改革也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需要解決好的問題。中國經濟由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構成。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其中,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占據主體地位,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有企業的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改革成敗的關鍵,事關社會主義經濟新體制的建立。同時,國有企業員工的效益好壞對于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大。國有企業人員是就業人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無法回避對國有企業員工的收入提升問題以及國企改革中下崗的企業員工再就業問題。
今年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年份,其中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將進入實施階段,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將從管國有資產向管國有資本轉變。在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時,還需要加大對國資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形成合理的國資管理框架,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將屬于市場配置資源的手段還給市場,讓政府真正承擔對國有資本的監督職能,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大國有資本的效益,做強國有資本;同時通過國有資本的戰略性投資,在涉及國家關鍵性產業與戰略性產業方面發揮國有資本的導向性作用。
三、轉型經濟社會下中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路徑
處于轉型經濟社會下的中國,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針對當前需要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國有企業改革,一方面要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大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另一方面,要從人力資源的結構轉型上下功夫,加快培養適應新型經濟和新興產業的人才。第三,要創造環境,增大就業空間,特別是鼓勵可以提高居民收入的就業領域。第四,對于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在區域政策中要對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予以政策傾斜,鼓勵中高端人才向中西部流動,加大對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
(一)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占比
長期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關系不合理,在政府、企業、居民三者的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偏低,特別是全國還有近6000萬貧困人口,低收入居民和勞動者占比大,居民收入中等偏上的人不多。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和提高勞動者報酬的比重,讓居民和勞動者更多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GDP之間的落差;通過改革,理順分配關系,縮小不合理收入和財產的差距。
中國需要從收入分配體制方面進行改革,調整初次分配收入占比,在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中,增大居民個人收入占比。第一,政府需要通過調整企業稅收政策,將收入更多地留給居民,降低政府收入的比例,增大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第二,在個人所得稅方面,針對工資性收入需要調整稅基,提升征稅基數,增大對資本性收入的征稅;第三,針對欠發達地區,實施減稅和補貼政策,以促進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經濟,增加該區域居民可支配收入;第四,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滯后,需要國家從宏觀層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以加強中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的扶持,以及提供更公平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增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要素基礎和發展支撐力。
(二)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支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在經濟結構的轉型、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國企改革與區域平衡發展中,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作用。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創新、創業”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就業市場,擴大了就業空間,為結構性失業者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同時產生一批中小企業主,促進中等收入群體基數的擴大。
國家需要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支持,特別是要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提升欠發達地區的創新能力和優化欠發達地區的創業環境,從政策軟環境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實施稅收優惠和補貼政策,積極促進欠發達地區“創新、創業”發展。
(三)發展“精、特、專”中小利基企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中小企業有利于帶動就業,對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精、特、專”型的中小企業由于差異化的產品和差異化的經營方式,在一個高度專業化細分的市場上專注做某一類業務,可以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和經營利潤,又被稱為企業利基化或利基企業。這種小公司、高收入的利基企業對社會就業的貢獻遠大于大企業,對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利基企業特別適合制造業和服務業,二者在中國GDP中占了一大半,并且提供了除第一產業之外的大部分就業。因此,在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大力發展“精、特、專”的利基企業可以極大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發展“精、特、專”企業,在企業發展初期給予稅收優惠,鼓勵打造品牌,形成工匠精神,建立百年老店。
(四)加強人才轉崗培訓、完善人才市場,促進結構性再就業
中國正處于轉型之中,無論是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還是國有與企業改革都會產生勞動就業者的結構性失業,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能忽略這部分結構性失業者。除了通過鼓勵結構性失業者的自主創業外,還需要通過再就業來提高這部分結構性失業者的收入。這就需要通過加大對結構性失業者的轉崗培訓,為再就業者增添適應新興產業或更高要求崗位需要的技能素質。同時,加快完善人才市場,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降低人才流動的摩擦性阻力。第三,針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國家要通過建立人才支援機制,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與儲備,特別需要通過國家層面,將東部優秀人才以政策吸引或干部、技術人才交換機制交換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以人才交換推進人才培養與儲備。同時,可以在東部地區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提供人才培養基地,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儲備人才,增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的創新、創業與就業能力,擴大中西部地區的中等收入群體。
參考文獻:
[1]“貧困陷阱”之后中國能否跨過 “中等收入陷阱”[DB/OL].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fortune /2011-07/25/c_121713971_2. Htm.
[2] 聞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再成熱門話題[N].中國審計報,2016-06-13.
[3]遲福林.“十三五”:在經濟轉型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N].人民政協報, 2016-05-26.
[4]孫立剛,劉河軍.“十二五”宏觀形勢變化及對“三農”和縣域經濟金融的影響[J].農村金融研究,2012,(4).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康偉